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N2O浓度的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苔藓地衣土壤分布区、科学考察站区、企鹅聚集区等地采集了近地面气体样品,并分析了其中211个样品的 N2_O浓度,平均值为(321.33±3.07) nL/L.讨论了浓度随日期与温度的变化:在夏季的60天中,近地面 N_2O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夏季地面N_2O的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气N_2O浓度的平均值.南极各科学考察站地区大气N_2O浓度普遍高于无人区,说明人类活动是N2O的源.唯一例外的是:巴登半岛的企鹅聚集区N_2O浓度却高于各科学考察站地区,企鹅粪土排放的N_2O是南极大气中N_2O的重要来源.这是菲尔德斯半岛地区N_2O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气N_2O浓度平均值314nL/L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西南极乔治王岛及纳尔逊岛各科考站的主要污染源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绿色化学在南极环境保护中的研究目标,以及推进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建议绿色化学家和极地科学家联合.推进极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维护南极这片最后的净土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赵烨 《科学通报》1995,40(3):274-274
在南极半岛及其外围群岛地区,现代土壤中是否存在CaCO_3富集过程(或钙化过程)目前还无统一的认识.如Everett(1976年)认为南设得兰群岛土壤中的碳酸盐起源于本区的石灰岩,并非土壤钙化过程所致;Bockheim把南设得兰群岛划为亚南极荒漠带,并认为土壤钙化过程在此带较强.作为南极环境研究的薄弱环节,土壤中CaCO_3的来源及其迁移过程的研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区尚属空白.本文根据菲尔德斯半岛土壤野外调查和化验分析结果,指出了本区现代土壤中CaCO_3的来源,并讨论了土壤中CaCO_3迁移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向虎雏 《科学通报》1993,38(4):345-345
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隔德雷克海峡相望,海峡上横亘着南极考察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斯科舍脊。大地构造学认为,该地区是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的交汇处,其地质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存在着年变量为厘米级的相对运动。斯科舍脊西南部的南设德兰群岛,与南极半岛毗邻,中国长城站位于群岛中的乔治王岛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半岛中部主要发育为北西西向走滑正断层,如风谷断层、侏罗谷断层、南端又有菲尔德斯海峡断层。1970  相似文献   

5.
李炳元  李元芳   《科学通报》1996,41(19):1765-1767
1993年作者在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北部,距柯林斯冰帽约250m的西施河谷内发现深灰色(干后灰黄色)粉砂质亚粘土沉积物(图1)。在高出现代海面28~29.5m范围内采集了5块样品,进行了古生物、粒度分析和同位素年代测定,发现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确定为晚更新世浅海相沉积。这在菲尔德斯半岛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苔藓泥炭层14C测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烨  李容全 《科学通报》1999,44(12):1342-1344
根据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岸阶地面上苔藓泥炭层剖面上、中、下3层泥炭的14C数据,推得该苔藓泥炭层上段的平均累积速率为0.195 mm·a-1,下段为0.069 4 mm·a-1. 由下部苔藓泥炭的14C数据和下段平均累积速率,推得该地区海拔18 m的海岸阶地形成时间应略早于4 300 aBP,且自4 300 aBP以来这里的海滩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状态. 相应这个地区的冰盖解体与冰退过程也应早于4 300 aBP.  相似文献   

7.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俊琳 《科学通报》1989,34(16):1240-1240
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东部的西湖中,穿过4m深的湖水,钻取了3.4m长的原状(未经扰动)沉积物柱状样。西湖是一个三面环丘陵,一面临阶地的椭圆状的冰蚀湖。长轴方向与阶地近似平行,约130m左右,短轴约90m。地表径流由阶地对面的一侧输入湖中,湖水的输出主要依靠地下水渗透。在西湖的底部生长着一种藓类植物,经初步鉴定,它与湖底沉积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澳科技文化合作协定,应澳大利亚政府邀请,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两同志组成南极考察组,于1980年1、2月间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访问。他们对于南极大陆的威尔克斯地沿岸,克拉克半岛和贝利半岛之间的纽卡姆  相似文献   

9.
张干 《科学通报》2000,45(Z1):2758-2762
报道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湖相沉积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冻土湖沼沉积物的正烷烃往往以C23为其主峰,源自于苔藓植物有机质的优势输入;南极乔治王岛湖相沉积物中富含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反映沉积区的细菌作用较强;脂肪酸C18:2/C18:0与甾醇ACI指标的剖面相关性,表明 C18:2脂肪酸源自内生藻类.脂肪酸C18:2/C18:0比值的剖面变化反映区内11/9和3 kaBP气温较低;首次在南极淡水湖盆沉积物中检出长链不饱和酮化合物,推测其生源为定鞭金藻属藻类,其高C37:4相对含量与南极严寒气候对应.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12.
正南极,被人类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的冰雪大陆,冰封雪藏着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几百年来,人类对南极的认识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30多个春秋。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起航赴南极洲;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13.
遭遇海狼     
欧阳 《科学之友》2010,(1):76-77
<正>说起南极,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憨态可掬的企鹅,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南极还有一种水陆两栖的凶猛动物,这就是被称为"南极动物之王"的海狼。1999年8月,我国一位留守南极越冬考察的科考  相似文献   

14.
李斌 《科学之友》2005,(4):40-40
目前有关可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关南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的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并不像山峰的峰顶那样挺拔明显。国家  相似文献   

16.
正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后,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已于近日选址南极洲罗斯海。罗斯海不仅是人类航海所能到达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历史上进入南极大陆腹地最便捷的地方。而且,该区域存在着横贯南极山脉、南极最大的罗斯冰架,以及地球上第二大活火山等因素,一直是各国竞相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20,(2):11-13
正南极大陆98%的地区被冰雪覆盖,内陆冰盖更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30多年间,从一无所知到建成多个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如今海陆空立体考察,中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有这样一群科考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心怀梦想,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首赴南极考察是意外之喜1980年初,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为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沿     
<正>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多国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留着地球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理想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2005年2月7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驾驶4辆雪地车安全顺利地返回中山站。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及1200多km的沿途,冰盖队系统地开展了冰川学、气候学、气象学、测绘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在冰穹A顶点和距中山站806km处,考察队分别设立了2个简易观测站,并进行了详细的建站选址调查,建立了2个国际共享的自动气象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