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7,39(4):290-292
在灵长动物的研究史中,取食行为的研究始终占有中心的位置。灵长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几大类。前三类通常被称为大营养物(macronutrient),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对其需求比较大,而矿物质和维生素通常被称为微量营养物(micronutrient),其本身不用于产生能量,却参与不计其数的生理过程。除了少数例外,灵长动物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大部分来自于植物。  相似文献   

2.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5,37(4):278-280
多数灵长动物都在一天中的某个特定时段进行活动,除了昼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外,很多灵长动物都在清晨和黄昏时表现出一个活动高峰,而在中午有一个休止期,还有一些种类的活动方式非常不规律,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都可能活动。上述的每一种活动方式都有利有弊。灵长动物每天都要进行三项主要的活动,即取食、移动和休息。在一天内、一个季节内和一年内对食物选择的变化是现存灵长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这种差别对于灵长动物的生活和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灵长动物的食物大体可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果实、植物叶和各种动物。灵长动物所吃的食物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有很大的变化。生活在同一栖息地内不同种类的灵长动物,其取食策略存在着微妙差异,这些差异说明在经历了6 000万年进化之后,它们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任何其他目的哺乳动物都没有像灵长目动物那样具有如此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其中包括跳跃、树上和地上的四足行走、悬挂或悬吊行为和双足行走等。有很多事例都说明,灵长动物的取食姿态在物种进化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运动方式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8,40(3):215-217
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英国动物学家蒂姆·克拉顿-布罗克(Tim Clutton-Brock)利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灵长动物社会组织多样化的演化。他们的工作促进了早期比较研究法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家域大小、体重性二型、牙齿大小性二型、睾丸大小与生殖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雌性灵长动物性皮红肿特征等方面介绍了比较研究法及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6,38(5):367-370
与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灵长动物是社会性极强的动物。从组成群体的每个个体的角度看,结群生活至少有4个好处,即减少被捕食的风险,更容易获得食物,更容易找到配偶,能更好地看护和照顾后代。但每一种潜在好处都必须与可能付出的代价相平衡。对白天活动的灵长动物来说,减少被捕食的风险是选择群体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群体中生活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保护。任何个体生殖的成功都取决于它为其子女和自身获得足够食物的能力。决定灵长动物群体大小的最重要因素是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5.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5,37(1):49-52
现今非人灵长动物只分布于全球七大洲中的五大洲,大部分的非人灵长动物都生活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从沙漠到热带雨林,灵长动物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但绝大多数的灵长动物都生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热带雨林中。在森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位可供灵长动物占有和利用,这为灵长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并为多种灵长动物能在一个森林中共存创造了条件。灵长动物经常在特定的森林层次上活动和觅食并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灵长动物的进化是与森林中其他动物的进化密切相关的,其他动物作为竞争者、捕食者和猎物对灵长动物的进化有很大影响。灵长动物已经进化出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捕食策略,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生活在森林不同层次上和不同部位的猎物。日活动域、巢域、核域和领域是当前用于灵长动物和其他动物空间利用格局的几个标准名称。  相似文献   

6.
倭岩羊 在世界上更 是稀有少见, 是世界羊家族中最晚被命名的一种羊,也是世界最濒危动物之一,而且它只分布于我国的四川和西藏之间的金沙江两岸,是我国的特有动物。 1936年西方探险家在中国四川甘孜坐落在金沙江岸边的巴塘县首次获得7只标本,但直到1974年澳大利亚的动物学家才根据它的体  相似文献   

7.
8.
简述了水母的早期化石记录,并根据华南寒武系发现的立方水母干群化石,讨论了祖先型水母的辐射对称、躯体构型、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外骨骼的形成特征,推测水母类在寒武纪大爆发初期先于两侧对称动物基本完成其高级分类单元的宏演化。寒武纪的水母在生活习性上可以分为底栖固着型和游泳型两种。  相似文献   

9.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门组织完善的科学学科,生态学已迈入它的第二个世纪:生态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丰富的观察,让人类对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有了基本的理解。今天,环境科学家拥有一系列强有力的工具和技术来测量和监督环境,并解读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数据。然而,尽管新信息海量般地涌现,生态学家们却常常无法将他们的知识有效地转化给公众和政策制定者。除非生态科学的发现能  相似文献   

11.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1,33(4):208-210
概述了动物行为学家对充满魅力的蜜蜂觅食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蕈形体对蜜蜂觅食行为的影响,基因和mRNA与蜜蜂觅食行为的关系,以及保幼激素和章鱼胺等神经激素与觅食行为的关系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蜜蜂觅食行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开辟了蜜蜂觅食行为研究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4,36(2):129-132
以红切叶蜂、埋葬甲、白鹭和鲣鸟为实例,简要地介绍了近年来动物双亲抚育行为的一些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包括双亲抚育行为的利弊分析、双亲偏爱和同胞互残三个方面。亲鸟喂养幼鸟可增加后代的存活机会,但也会遭遇一定的风险,这其中就存在着利弊分析的问题,应当如何进行权衡呢?即使是双亲把抚育完全给自己的幼鸟,也不能做到在子女之间完全均等地分配资源,甚至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缘系数是0.5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白鹭双亲不仅对同胞互残行为不加制止,反而会促使它的发生,这是因为在一窝幼鸟中借助互残行为可自行淘汰那些不太可能存活到生育年龄的个体,这有助于双亲把它们的关爱只传递给那些最有可能发育到生殖年龄传下后代的个体,并使双亲的食物传递损耗降到最低。这是进化和自然选择导致行为最优的又一实例。  相似文献   

13.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4,36(3):182-185
概要介绍了栖息地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行为、散布和迁移的原因,以及迁移行为的起源和进化史。动物最喜欢的栖息地应当是那些能使其生殖成功率达到最大的栖息地。Steve Fretwell利用博弈论提出了理想自由分布理论,该理论可使行为学家能够预测,当动物必须在两个质量不同的栖息地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理想自由分布可以导致在质量不同的栖息地内定居的个体其适合度是大体相同的。很多动物年轻个体的散布可以减少近亲交配的机会,而近亲交配通常会对适合度产生负面影响。当两个近缘个体交配时,它们所产生的后代更有可能携带有害的等位隐形基因,这常常会导致近缘交配者后代的适合度明显下降。短距离迁移是先于长距离迁移的。也就是说,长距离迁移鸟类,很可能是起源于那些每年迁移距离比较短的鸟类。迁移物种起源于热带地区的非迁移祖先。  相似文献   

14.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1,33(6):334-336
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可用于检验动物行为学中的各种假说,而且也可用基因直接解读动物行为的很多特征。有些行为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的,有些行为是由两个基因决定的,而大多数行为是由3个或更多基因决定的。如果发现X基因的某个变体是与Y行为的一个变体相关联的,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基因与这一行为间存在着直接和近期的关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几百个实验室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因鉴定工作,以确定是哪些基因在决定着动物行为的特征。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还不断探讨并试图搞清动物行为特征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本文以两个研究实例详细说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3,35(3):207-210
 笔者综述了动物性选择研究的一些主要方面,包括性内选择、性间选择、优质基因与配偶选择、学习与配偶选择、雄–雄竞争,以及文化传承与配偶选择等。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关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建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独特而敏感的生态系统,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青藏高原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区生态功能及区域问题也不尽相同,生态建设亟需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和措施。本文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脆弱程度、变化趋势及面临风险等特征,辨识出阿里西部、那曲中南部、三江源地区和三江并流区等4 个生态建设的关键区;并在分析各区环境和生态特征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措施与建议,对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6,38(2):116-119
所有的灵长动物都是社会性动物,其社会群体的组成成分依物种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它们在群体中进行取食、漫游、休息和睡眠等各种活动。对灵长动物的社会组织进行归纳分类有助于对各个物种进行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便于研究能够影响社会组织多样性的各种因素。灵长动物的社会分群是多种选择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一种因素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猴群的大小、组成成分和数量动态。虽然大多数灵长动物生活在本物种所特有的社会单位中,但它们并不是终生都生活在同一个社群中。有些种类是雌猴留在自己的出生群,而雄猴外迁到另一个社群中;还有一些种类是雄猴留在自己的出生群中而雌猴外迁;吼猴和小狷猴等是雌雄两性都外迁。从个体的视角看,灵长动物的社群并不是一个稳定持久的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个体的出生、成熟、外迁、迁入、迁出、配对、生殖和死亡而不断发生变化。最早关于灵长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来自于持续1~2年的短期观察,但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长期野外观察资料,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创新。这些资料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物学视角并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