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温度(30℃、40℃、50℃)、不同盐水浓度(1%、3%、5%(质量百分数))条件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正丁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水(或盐水)拟三元体系三相图,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微乳区间增大;(2)盐类物质的加入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微乳液中有增溶效应;(3)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2,2,6,6-四甲基-1-哌啶氧化物(TEMPO)作为稳定基,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三氟乙酸酐(TFA)为加速剂,极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在TFA的促进下,聚合速率明显加快,17h可达62%的转化率,在单体化率低下30%时,分子量随转率线开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转化率较高时,分散性变大,分子量变化不大,随着聚合体系温度升高,分散性变窄,140℃为其较理想的聚合温度,通过对模型聚合物的核磁共振(^1HNMR))分析,发现氧氮自由基部分脱落,解释了极性单体洒能在稳定基存在下进行活性聚合的原因,对氧氮自由基易从主链脱落的可能解释是酯基的强电子效应削弱了C-O键,从而使氧氮自由基与主链的连接减弱,导致分子量不可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高锰酸钾为引发剂,采用膨胀计法,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乳化剂OP协同稳定的甲基丙烯酸甲酯O/W型微乳液体系的聚合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种类、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AA/MMA质量比对微乳液单体转化率及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油溶性的偶氮二异丁腈,水溶性的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引发微乳液聚合的速率较快且转化率较高;反应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小,35℃以上聚合时的表观活化能为-82.7kJ/mol;高锰酸钾浓度增大,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逐步增至最大值并趋于稳定;随单体浓度以及AA/MMA质量比的增加,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存在峰值;此外,条件适宜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恒速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浓度、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点,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MA]1.57[ACPDA]0.57[BPO]0.66,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38.06 kJ/mol.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温度(30℃、40℃、50℃)、不同盐水浓度(1%、3%、5%(质量百分数))条件下,吐温(Tween)/正丁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水(或盐水)拟三元体系三相图,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进行了聚合反应研究。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微乳区间增大;②盐类物质的加入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微乳液中有增溶效应;③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0℃,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进行微乳液共聚合,成功制得了固含量为35%、平均粒径在45nm左右的蓝色半透明微乳液.进一步考察了引发剂及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粒子粒径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微乳液的粒子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微乳液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7.
绘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H2O拟三元相图,确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区域;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MMA/AA/SDS/H2O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了具有明显孔穴结构的聚合物;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聚合动力学,考察了AIBN用量、AA含量、SDS水溶液含量及反应温度对初期聚合速率(dC/dt)的影响,得到dC/dt∝[AIBN]^0.8[AA]^1.2[W]^0.7,聚合表观活化能为93.8kJ/mol,并提出了“微乳液双相聚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滴加预乳液的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固含量为42.76%、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 考察了乳化剂用量、羟基单体用量、甲基丙烯酸的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合在相当于Winsor I型的聚合体系中进行,由纯单体相(滴入的单体)和O/W微乳相构成,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的搅拌下扩散进入微乳相中. 只要微乳液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的平衡,就不会产生粗粒子. 单体滴加时间控制在2 h,油酸钠∶OP 10=1∶1(质量比),NaHCO_3占单体质量分数的0.15%,反应温度控制在78~82 ℃,可使聚合反应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阴离子聚合的方法,以二苯甲酮为封端剂,合成了聚丁二烯大分子自由基引发剂;利用核磁共振仪对聚丁二烯大分子引发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根据核磁共振氢谱中苯环特征峰面积计算封端效率。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封端反应,30℃下封端效率为38.3%。进一步,利用聚丁二烯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PB-PMMA嵌段共聚的影响。结果表明,85℃下反应5h共聚物产率相对较高,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复合引发体系,在反相微乳液中合成出相对分子量较高且性能优良的聚丙烯酰胺。合成聚丙烯酰胺的正交实验方案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及引发剂比值是影响产物分子量的主要因素;最佳聚合条件如下:反应温度为40℃,氧化还原剂/偶氮引发剂为1/4,pH为9.00。引发剂浓度为0.3%,单体浓度为20%。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聚丙烯酰胺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交试验探索构建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目视滴定法考察了助乳化剂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描绘了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并用电导法将单相微乳液进行了类型分区 .反相微乳液聚合表明 ,虽然正戊醇和丙烯酸都可以作为助乳化剂协同十二烷基硫酸钠形成稳定的单相微乳液 ,但是正戊醇微乳液体系在聚合过程中发生相分离 ,丙烯酸体系则聚合过程稳定 ,得到了透明的聚合物凝胶材料 .  相似文献   

12.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1,1-二苯基乙烯(DPE)为添加剂,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自由基聚合过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GPC、1H-NMR、ESI-MS表征了PMMA大分子的结构。结果表明,在DPE存在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控聚合的特征: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增加而增加,分子量分布较窄;DPE用量越大,相同时间下单体转化率越低;相同单体转化率下,DPE用量越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低。PMMA大分子主要结构为一个DPE端基的链自由基和一个PMMA链自由基间偶合终止生成的含有一个DPE单元的特征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2-溴异丁酸季戊四醇四酯(PT-Br)为引发剂、氯化亚铜为催化剂、联二吡啶(bpy)为配位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成功合成了四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星形聚合物(Star PMMA).通过1H-NMR和GPC等手段对星形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证实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四臂星形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2,4-二叔丁基苯酚为原料,通过甲酰化、希夫碱缩合等反应,制得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2,6-二异丙基苯胺(配体1a)。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配体1a分别与NaH和TiCl4·2THF反应生成相应的水杨醛亚胺钛配合物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表征了各中间产物,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配合物1。在三异丁基铝助催化剂作用下,所合成的钛配合物高效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聚合。温度为60℃,mMMA:m三异丁基铝:m钛配合物=2000:20:1下反应18h,88.16%MMA转化黏均分子量为34.8万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相似文献   

15.
交联壳取聚糖/Cu^2+/亚硫酸钠体系能够在室温下于水溶液中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单位时间内单体的转化离随反应温度,膜内交联剂的含量,亚硫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产物的分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反应机理符合自由基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