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中国喜剧艺术的典型代表,相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兼具叙述体和戏剧体的“兼体性艺术”.捧哏和逗哏手法的特色凸显了相声艺术的兼体性本体:首先,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叙事的方式、技法和节奏,奠定了相声叙事的基本模式.其次,捧哏者和逗哏者分饰智者与愚者、文人与小市民,是相声中的基本角色,相互间的攻守形成相声表演的主要内容.总之,捧逗手法决定了相声的叙事和表演模式,造就了相声艺术的兼体性风貌.  相似文献   

2.
相声是一门通过捧哏和逗哏制造笑料的艺术。捧逗艺术凸显了相声的艺术本质:一捧一逗形成了相声的戏剧结构和叙述模式,奠定其开放性体制,从而建构了相声的艺术本体;捧哏和逗哏的语言厚薄有差、雅俗有异、奇正反转、节奏快慢有序,铸就了相声的美学风貌;捧逗艺术的形成是相声职业成熟的标志。经济要素、艺术要素和政治因素是推动捧逗关系演变的三大动力,使捧逗关系在失衡和平衡中沉浮动荡,对相声艺术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于秀 《科技信息》2010,(7):157-157
2008年12月8日.中国第一档相声网络新闻脱口秀节目——《打舆晒网》,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一经推出,立刻在河南的新闻版图上引起不小的反响。这档节目把相声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和新鲜、快捷又时尚的网络视频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融合,用相声评说新闻,用电视解读网络,风格独特,视角新颖。开播后发展势头强劲,栏目的收视率、社会影响力和观众美誉度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4.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历来比较痛苦,所以将幽默引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相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幽默通俗,形象直观,而且相声艺术和文学艺术息息相关。因此相声艺术顺理成章地进入到语文教学这个领域。本文将从修辞方面透析相声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2005年末,郭德纲相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对传统相声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使这门艺术形式呈现出新的风采。正是由于郭德纲的努力,使得原本已经开始走向衰败的相声界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得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又开始风靡起来。幽默是郭德纲相声的最大特点。本文先基于语用学视角分析幽默话语在郭德纲相声中的应用,接着在分析幽默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苏建湖是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的中国杂技艺术发祥地,也是“中国杂技之乡”。建湖杂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建湖县草堰口镇汉墓群出土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古代艺人表演走索、跳丸、吞刀、吐火等场景.  相似文献   

7.
应娅舒  刘敬 《科技信息》2009,(31):252-253
相声从笑话演变而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分析相声语料,探讨、总结了歧义在相声中的表现手法及功能,揭示出歧义是实现并增强相声语言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交际、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8.
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韩晶晶 《科技信息》2011,(31):398-399
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学问。笔者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相声的艺术手段相结合,借用相声中包袱的手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趣味性。本文以《氓》为例,阐述了包袱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林 《科技资讯》2010,(16):234-234
相声是一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而相声中的笑料,则主要是依靠语言构成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用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来分析对口相声语言对话中的语用含义,并试图探讨一个相声段子如何达到幽默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1.
舞台、屏幕上的姜昆,举手投足总是一副乐天派模样。他脸上的肌肉群绽开着绝对姜昆式的笑——“满脸新社会”,不出三句话准逗得你笑痛肚皮。作为“侯派相声”的中坚人物,让相声之火传递下去,是姜昆义不容辞的责任。1998年年底,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姜昆在辞去行政职务后,联络了一些有识之士,将中国相声扛上了网,1999年1月15日。姜昆让相声上网了,面对全世界的网民,不能不说是一件具有战略眼光的事。姜昆的网站不但“网上播相声”、“网上学相声”等版块越办越好,“中国名人聊天室”、“中国笑星”、“中国名人网”更是红红火火。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到网络企业家,姜昆走的是一条“曲线救‘笑’”的路。  相似文献   

12.
相声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观众对其的理解和接收与自身已有的图式密不可分。观众业已具有的形式图式有助于其对信息的更好理解,熟悉的内容图式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而观众对相关图式的猜测和储存则会促进其对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中国画在陶瓷青花装饰中的运用,青花装饰对其借鉴的重要关系,探讨了在当今的社会前提条件下,我们新一代的陶瓷艺人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的艺术成就,更好地将中国画艺术融入到陶瓷青花装饰中,让当代陶瓷青花再度发展,给景德镇绘画艺术增添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打制金银饰品已有千年历史,到了今天还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的老艺人已经很少了.作者对乌镇“张宝源”银楼进行了考察,对银饰制作老艺人进行了访谈,记录了乌镇地区手工制作银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打制金银饰品已有千年历史,到了今天还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的老艺人已经很少了.作者对乌镇"张宝源"银楼进行了考察,对银饰制作老艺人进行了访谈,记录了乌镇地区手工制作银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叶,北京八角鼓沿运河传入山东济宁,经过后来艺人们的不断改进,并大量吸收了当地的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同时受当地方言音韵的影响,逐步发展成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济宁八角鼓.该文针对目前济宁八角鼓的生存状况,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发展措施:政府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培建立训基地、保护老艺人、要注重文化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相声艺术中有一种技法叫做"抖包袱",即演员在作了一定的铺垫后,摆出笑料,这是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又令人豁然开朗.语文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周晓彤 《科技潮》2007,(1):70-70
蒋蓉是我国著名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是当代紫砂花货塑器艺术的开山人物、花器艺术的一代宗师。她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随父学艺,此后便将70余年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紫砂艺术。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紫砂艺术史。蒋蓉技术精湛,作品生动逼真,形象色泽及表面肌理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别具一格,作品驰名中外。因此,早在1956年,她被江苏省评为“紫砂艺人”、1978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89年国家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是至今仍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唱艺人为它的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阐述了说唱艺人的基本特征、说唱时的仪式、说唱艺人的类型和传承方式,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格萨尔"研究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和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性侵之门     
正好莱坞、香港娱乐圈的女性艺人和模特纷扮倒戈,令我们看到了掩盖在光鲜与时尚外表下的艺术之门背后,也有着令人讶异的黑色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