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 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 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 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 中地壳为厚约10~15 km的低阻层, 电阻率最小达3~10 Ωm, 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 易于变形和流动, 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 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 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 地表抬升, 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 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 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 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2.
东南极Dome A 近地面气温及雪层温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在Dome A 获取的2005~2007 年自动站观测资料, 分析了冰盖近地面3 个高度的气温和近表层4 个深度雪温的季节变化及其差异特征, 并分析了近地面底层逆温及大气稳定状况, 最后对近地面观测气温、10 m 深度雪温以及地面气温的关系作了探讨. 结果表明, Dome A近地面温度变化具有典型的无芯冬季特征, 在长达半年的冬季期间近地面存在强而稳定的逆温. 雪层中季节温度波动的振幅随深度衰减, 同时位相逐渐滞后, 导致近表层内季节温度的垂直分布廓线具有显著差异. 由于很强的近地面逆温效应, 自动站观测的近地面年平均气温比 10 m 雪温所代表的年平均地面温度高得多. 而根据边界层理论对地面气温进行近似推算得到的年平均地面气温与10 m 雪温十分接近, 考虑到其极低的10 m 雪温和很强的近地面底层逆温, Dome A 可能是地球上地面温度最低的地点,这有待于观测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悬浮体特性及其对水动力和排污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8月在胶州湾西南部进行了连续的定点水样采集和一周的潮流流速大小、流向、水位和浊度观测. 发现: (1) 悬浮物中非矿物组分含量平均达87%, 明显高于以矿物颗粒占优势的高浊度海湾. (2) 总体上, 悬浮物的粒径呈表层水样>近底层水样>底质, 趋势同高浊度环境相反. (3) 平静天气下, 悬浮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涨、落潮和大、小潮周期变化; 但强风天气可以打破这种格局. (4) 观测点(20 m水深) 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在近底层受沉降-再悬浮作用控制, 但在表层受平流作用制约, 后者反映垂向交换不够充分. 结论: 低浊度海湾悬浮颗粒物的成分和粒径组成易受沿岸污染物输入的影响; 悬沙来源少、波浪和流速小、排污控制是维持海湾低浊度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冬季河谷城市上空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长和 《科学通报》1991,36(18):1393-1393
为了解复杂地面上大气边界层特征及其对污染物输送扩散的影响,我们于1989年1月10日至19日在兰州进行了以边界层探测为主的综合性野外试验。兰州市区所在黄河河谷盆地呈卵圆形,东西长约13km,南北宽约6km。除东西两端有峡口外,四周群山环绕,南山高度300—500m,北山高度200—300m。盆地以内人口密度自东向西增加,西部为繁华商业区,东  相似文献   

5.
开展了乙烷在内径为4 mm的水平管内饱和流动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的压力范围为1.01~2.56 MPa,质量流率范围为100~257 kg/(m~2s),干度范围为0~0.8.分析了质量流率、干度和饱和压力对饱和流动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质量流率和干度下,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率和干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低干度和质量流率下,干度、质量流率和饱和压力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均较小.另外,还将实验数据与9种常用的饱和流动冷凝传热关联式进行对比,发现Chato和Wang等人的模型关联式对实验数据预测较好,平均偏差均在35%以内.  相似文献   

6.
2011年夏季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海域的底层耗氧与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1年6月下旬和8月下旬调查了渤海中央海区.6月份渤海所有测站底层溶解氧都超过7.0mg/L,饱和度为85%~115%,pH为7.82~8.04.而到了8月份,在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水深20~35m的带状区域内出现底层溶氧显著下降并且酸化的现象.溶解氧最低值为渤海北部近岸的3.3~3.6mg/L,只有6月份的44%~47%;相应pH为7.64~7.68,比6月份低0.16~0.20.表观耗氧速率最高和pH降幅最大的测站都出现在渤海西北部近岸海域,累积溶解氧下降5.6mg/L,pH降幅则高达0.29,相当于总氢离子浓度升高1倍.简化的碳酸盐体系与耗氧量耦合分析表明,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海域夏季底层低氧以及酸化环境的形成,与赤潮或者周边养殖业产生的生源颗粒在底层水体矿化分解,以及季节性层化现象阻滞海-气交换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样严酷并且剧变的水化学条件,是2011年夏季在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海域发生海洋生态灾害事件的重要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7.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89°E),ND下盘不同构造位置(即采样点位与ND的构造距离)的变形花岗质岩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造特征,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可以不同程度地厘定变形时间:(1)样品T11N37(ND下盘约35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7.4±0.2Ma;(2)样品T11N32(ND下盘约14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2.0±0.3Ma;(3)样品T11N25(ND下盘约15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17.1±0.2Ma,结合ND下盘冷却历史和T11N25变形温度,认为其变形最晚开始时间约为16Ma.年代学结果表明,变形作用的最晚开始时间由下盘往拆离面逐渐变年轻.因此提出ND下盘变形迁移的新模式,即ND下盘在约27.5Ma之前开始纯剪切为主的变形作用,随后变形以约0.3mm/a的速率向拆离面移动,并于约18Ma在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底部转化为简单剪切变形为主.由于ND变形结束于14~13Ma,这意味着北向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限小于约5Ma,对下地壳流动模型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浩瀚的海洋,运动不息;海洋上空的大气,也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化.在大气的底层,海洋与它紧紧的接连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亿万年以来,一直密切地相互关联着,是大自然里一双重要的对偶系统.  相似文献   

9.
润湿性对水在微管和岩芯中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14.9, 5.03, 2.05 μm的亲水和憎水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 结果表明, 去离子水在14.9 μm微管中的流动特性与经典Hagen-Poiseuille(H-P)方程相符; 但随着管径的减小, 去离子水在亲水和憎水微管中的流动特性均偏离经典理论, 其偏离程度受管壁润湿性的显著影响, 并随着雷诺数的减小而增加. 同时, 流体在岩芯中的渗流是其在无数微米量级孔喉中流动的宏观表现, 润湿性对孔喉中微尺度流动的影响将导致岩芯渗流特性的变化. 因此, 研究了盐水在不同润湿性岩芯中的流动, 发现润湿性对岩芯渗流和微尺度流动的影响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0.
周伟建  陈伟球 《科学通报》2022,(12):1201-1202
<正>超材料是一类具有微结构的人工复合材料.通过巧妙的微结构设计,力学超材料可实现很多难以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力学性能,包括低频禁带、准直聚能、单向传输、声波隐身和拓扑态等.这些反常力学性能使力学超材料得以突破传统材料的力学性能极限,为低频振动与波动的控制带来了颠覆性的技术革命.由于其材料性能的特殊性,力学超材料的概念自提出就引起了科学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利用低温流体的冷量,需要设计高效率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因其具有换热比面积大、换热效率高、流体流动均匀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研究的用于低温液氮容器冷量回收的换热器为内翅式狭缝结构,流体介质为冷氮气,温度为90~200 K,气体流速为0.03~0.60 m/s,雷诺数范围为0~100,属于低温低雷诺数的流动状态.本文介绍了低雷诺数冷氮气在内翅式狭缝换热器中的流动换热特性试验研究结果,得到换热器内流体流动换热规律,可指导进行高效低温容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章红平  朱文耀  彭军还  黄珹 《科学通报》2005,50(10):1032-1039
利用中国境内连续运行的GPS跟踪站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观测数据, 初步分析了2003年11月3日太阳耀斑期间电离层的波动特性. 当天PRN23号GPS卫星的VTEC及其变化率曲线表明, 此次电离层波动基本沿着经线向南运动, 且主要包含了两种频率的运动. 另外, 结合局域面VTEC涨落的谱分析及穿刺点与电离层波动的相对运动分析表明, 中纬度地区, 这两种频率的波动主要体现为周期分别为1小时左右和20~30分钟的运动; 周期为1小时左右的大尺度电离层波动, 其振幅会达到1~2 TECU左右, 速度会达到120~150 m/s, 且波动速度会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变快; 周期为20~30分钟的小尺度电离层波动, 其振幅约为0.4~0.7 TECU, 速度在30~40 m/s左右.  相似文献   

13.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古代人类利用海洋的一个杰出范例。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成功地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亚欧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法国汉学家沙畹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谢秀娟  高岗  周刚  李青 《科学通报》2011,56(8):610-616
考虑入射波和反射波, 建立行波热声系统内管末端阻抗与管口阻抗的理论模型, 详细对比管 末端封闭和开口对压力、体积流率、阻抗和声功的影响, 指出开口式行波系统的声场特点. 在此基 础上, 研制了一台开口式低频行波热声发生器, 它由环形圈、开口式谐振管、回热器和冷热端换热 器等元件组成. 以1 bar 空气为工质, 运行频率74 Hz, 在输入热量210 W 时, 管口处声压级达到 133.4 dB, 距离管口0.5 m处声压级为101 dB, 性能已达到低频声源可应用的范围. 随着研究的深入, 出口处声压级可达到150 dB, 有望解决现有低频声波发生器声压低、装置复杂、声学性能重复性差 等问题, 可以为低频远距离噪声实验或者工业声源和振动提供高声强声源.  相似文献   

15.
对镇城底矿在南一采区2#、3#煤掘进巷道施工中将原30 m煤柱缩为5 m,所采取支护的施工工艺、材料要求及注意事项,由于此支护方式安全可靠,劳动强度低,经济效益良好,能很大程度地节约煤炭资源,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大洋钻探184航次1146站晚上新世以来的研究发现, 底栖有孔虫Bulimina alazanensis 的含量3.2~2.0 Ma BP逐渐减少, 并在2.1 Ma BP前后发生锐减, 其变化幅度达90%. 其他底栖有孔虫属种如Globobulimina subglobosa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的含量则是在2.1 Ma BP之前较低, 而2.1 Ma BP之后增加. 对比浮游、底栖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变化, 发现 B. alazanensis 的含量变化与氧、碳同位素的波动相对应: 当氧同位素值较轻, 即暖期时, 该种的含量处于峰值; 而当氧同位素值变重时, 该种含量也降低. 与碳同位素变化对比, 该种的高峰值分别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的高值、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的低值对应. 结合北极冰盖扩张、东亚冬季风加强、表层生产力增加等诸多因素, 认为晚上新世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的深层水由较暖、溶解氧含量较高的西太平洋深层水团, 在2.1 Ma BP前后, 变为溶解氧含量较低的中层水团, 同时随着北极冰盖的扩张, 东亚季风的加强, 南海表层海水生产力增 加, 底层海水逐渐富营养且缺氧, 逐渐对B. alazanensis的生产形成压力, 导致该种自3.2 Ma BP开始含量逐渐降低, 并在2.1 Ma BP前后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西藏吉定蛇绿岩中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雅鲁藏布缝合带吉定蛇绿岩中的均质辉长岩与堆晶辉长岩呈过渡关系, 是研究区特提斯洋壳轴下岩浆房过程的产物. 对其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 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128 ± 2 Ma(2σ, MSWD = 0.71), 即辉长岩结晶年龄. 该结果代表了吉定地区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 与中段大竹卡洋盆形成时代一致, 但晚于东段和西段洋盆发育时代, 表明藏南日喀则地区洋盆时代相当, 而整个东特提斯洋盆发育消亡时代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陈银华  陆玮  王舸 《自然杂志》2001,23(4):244-246
近十年来 ,尘埃等离子体 ,由于它在空间环境研究和等离子体材料加工过程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等离子体中强电尘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等离子体中的电磁特性 ,修正了原有的波动模式 ,而且可以激发新的极低频的波动模式 .不少作者对尘埃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极低频静电波和电磁波 .Liu等人[1 ] 和Chen等人[2 ] 分别研究了非磁化和磁化尘埃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尘埃声波 ,并得到了局域孤立结构 .最近 ,Chen等人[3 ,4]研究了尘埃等离子体中一种新的极低频的电磁波 ,即尘埃 -阿尔芬波 .研究结…  相似文献   

19.
去离子水在微圆管中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30, 20, 16, 5和2 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内径为16 μm以上的微圆管中的流动符合经典流体力学理论; 当管径降低到5和2 μm时, 去离子水在微圆管中的低速流动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实验结果偏离经典流体力学理论, 且管径越小偏离幅度越大. 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 非线性程度逐渐减弱, 实验值趋近于某一稳定值. 实验最小Reynolds数仅为2.46×10-5.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李友荣研究团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具有密度极值流体Rayleigh-Bénard对流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具有密度极值流体Rayleigh-Bénard对流流动的临界条件、可能存在的流型结构以及流型演变过程,证实了密度极值特性对Rayleigh-Bénard对流流动与传热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该研究工作开辟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