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和功能区区划,利用1986—2002年不同代表时段的卫片,通过土地利用时间、空间变化模式和利用程度、质量变化模式,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和程度的变化过程,提出了维持湿地功能的主要土地类型湖库、明水沼泽、芦苇沼泽的基本控制面积.为保护区湿地的管理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山群岛土地利用区划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山群岛土地利用状况的分析研究,应用主成份-聚类分析方法,对长山群岛土地利用进行区划,并对各区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河流的自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进行河流功能区划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河流功能区划体系的构成,提出了河流功能区划的具体方法以及功能区主要任务。河流功能区划方法的研究为河流进行功能区划,实施科学治水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1988---2007年3个时期(1988、2001、2007年)的TM、中巴遥感影像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区,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988-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趋势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  相似文献   

5.
王国庆  张永勤  郑三军 《甘肃科技》2007,23(11):243-244
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是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争取和享受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政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高台县实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意义的探讨,针对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台县公益林管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滑坡崩塌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滑坡、崩塌灾害日趋严重,对这两种突发性泥沙灾害进行危险性区划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滑坡崩塌发生机理选择危险度的基本指标,建立了基于县市行政区的形成条件数据库和重大灾害数据库.采用突发性泥沙灾害危险性快速区划方法将中国分为高危险度区、较高危险度区、中危险度区、较低危险度区和低危险度区.通过图形的叠加计算,对区划结果与形成条件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重大历史灾害分布统计,直接验证了快速区划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以苏南淳县为例,以从较微观角度认识人文现象地域分异规律为出发点,论述了县级人文景观区划的意义、划分方法,以影响高淳县人文景观分异的主要自然和人文要素为基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上而下,逐级划分,将全县细分为15类人文景观区,本着人文景观区划要有利于县级得政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最后引出了人文景观区划对高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动态场景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研究,集成多年的遥感、海图及野外调查数据,构建生境地理空间数据库,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河口区淤涨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框架,并给出了区划方法的一个基于离散数学的表述.在此基础上,利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和空间模糊评价模型,研究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结果表明:① 核心区、缓冲区1、缓冲区2和过渡区4个功能区分别占东滩保护区总面积的18.0%、13.2%、18.4%、50.4%.在空间布局和生态学意义上,都比原有功能区划更为合理;② 遥感及其派生数据的介入,在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上拓展了人们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理解,不仅降低了传统数据采集工作的强度,也增强了区划结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③ 现代GIS技术与传统数学方法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保护区规划.区划结果可以为动态场景下的保护区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科技区划     
科技区划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学说.科技区划分专业科技区划和综合科技区划,二者有着不同的区划原则.本文提出三种主要的科技区划方法及科技区划的一般步骤,依据科技区划的理论、原则,按照所提供的区划方法、步骤,在深入分析我国科技地域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将我国划分成七大科技区.  相似文献   

10.
贵州植被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植被区划是地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论在学科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植被区划是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一个地区的植被区划,就是该地区现有全部地植物学资料的概括性成果。进行植被区划,无疑地将促进地植物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同时,通过植被区划,对不同地域的植被分布规律、植被特征、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演替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对比,将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对贵州省的植被区划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错误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在电力建设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研究相关规程、规范、文献及多年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火力发电厂节约用地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选择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的22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德尔菲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运用综合评分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状态,可挖掘潜力较大;各子系统间发展较协调,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利用的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城市规划与地学研究的脱节,规划设计忽视地质环境的制约影响。常常已建城市由于土利用不当造成地质环境灾害失控,给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文中探了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并以烟台市为例证进行了分析,这对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有重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2007年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体系,探讨河南省农用地保护水平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平原区普遍高于西部山区;影响河南省各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子也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各个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态脆弱、可利用土地有限已成为制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利用PSR评价模型对舟山群岛新区近10年(2001-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总评价值从0.0118上升到0.0816,增长了将近7倍,土地所承受的压力逐年下降,带来的效益以及政府在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响应逐年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走向良好,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产业发展与其所依赖的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周边海洋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城市规划实践滞后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其原因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律缺乏研究。通过对国内地理学界一些土地利用理论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以期对城市规划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沿海城市风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在当地气象观测资料的气候统计基础上,通过风矢量分解、统计与数值模拟、海陆风日等方法,从静风、主导风与海陆风三个方面研究了晋江城市风场的基本规律,初步了解沿海城市风场的基本特征。结果如下:沿海城市受海陆地形等因素影响导致当地平均风速较高,静风天较少,风能资源丰富;我国沿海城市大多处在季风气候区域,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差异明显,符合季风气候特征;沿海城市风场受海陆风等局地风场影响较大,某点出现海陆风的频率与其到海岸线距离大体呈负相关规律,海风与陆风风向在海陆风日内转换差异显著,海陆风各项特征均具有季节性差异。本文可为沿海城市风场时空特征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并且为沿海地区的天气预报与监测、污染扩散与传输、农业种植区划、风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西山地区是山西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地。通过对西山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含义,通过对山西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提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红智 《山东科学》2010,23(5):78-80
利用2000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的ETM数据,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分析2000—2005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变化。重点探讨了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转移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研究表明:济南市2000—2005年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变化幅度最大,耕地的转移流向主要集中于草地、林地和水域等。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看,水域、建设用地及耕地动态度增大,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呈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