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偶极场理论和密度算符公式相结合推导同核双组分核自旋体系在CRAZED脉冲序列作用下非线性演化的理论表述.采用粒子随机行走模型与偶极场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模拟自由扩散的核自旋体系在偶极场作用下非线性演化的特殊性质.模拟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双模真空场作用下的两个耦合二能级原子的偶极压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两个耦合二能级原子与双模真空场相互作用中原子的偶极压缩,并讨论了原子的初始相干性及原子间的耦合常数对偶极压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正交偶极阵列声波测井研究地层地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利用正交偶极子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地层主应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当地层地应力不均衡时,横波发生双折射形成快横波和慢横波的物理特征,在应力不均衡井段建立快、慢横波应力一速度方程。通过岩心实验确定了快、慢横波应力一速度方程的耦合系数,从而计算地层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数值,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快横波传播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应用该方法,对大港油田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地应力评价,并用成像测井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单模场中两个原子之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对系统本征能量的影响,并比较了计及原子间偶极作用与忽略原子间偶极作用时光子数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电偶极辐射公式适用条件的各种提法,阐明了每个适用条件的由来,证明了适用条件的各等效表述。最后得到适用条件应为:1. 小区域 l<>λ。  相似文献   

6.
考虑将3个全同的二能级原子分别囚禁在3个耦合腔中,并且腔场处于弱相干态的情况。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原子的偶极压缩效应,讨论了腔场间的耦合系数和腔场的强度对原子偶极压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腔场间耦合增强,压缩效应减弱。另一方面,随弱相干光场强度的加强,原子的偶极压缩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原始模型的平均球近似研究离子-偶极混合物*⒇刘文彬李以圭陆九芳(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00084,北京;第1作者36岁,男,副教授)积分方程理论是以OZ方程为基础,通过求解粒子的径向分布函数,从而建立分子热力学理论模型.它包括3种处理方法:超网...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将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规范不变表达在磁偶极近似下用于含时谐振子,导出了获得规范不变跃迁几率幅的一般方程。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一种新的诱导化学键偶极计算方法并确定了相关参数,并将其应用于计算质子化精氨酸侧链或质子化精氨酸片段与水分子形成的团簇的二体和三体相互作用能.通过与已有的AMOEBAbio18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新方法在预测团簇相对稳定性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且在计算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此外,该方法在其他随机团簇的相互作用能计算中也展现了令人满意的准确度.总的来说,本研究为分子模拟和计算化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计算方法,有望在药物设计和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600年以来地磁场主要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使用第7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模型和历史资料的高斯系数,用统一的方法计算了1600年以来地球磁矩、地磁北极位置和偏心磁偶极子的位置参数和1900 ̄2000年的地磁西向漂移,分析了各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0年以来地球磁矩一直在减小,偏心偶极子位置自1850年以来一直离地心向外增大。西向漂移主要由低阶球谐项产生。偏心偶极子位置的经向西移与西漂分量λ1/2有相似的周期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12.
根据第8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900-2000年地球主磁场及长期变化的空间功率谱,并将长期变化谱分解为稳定和漂移谱、漂移谱又分解为经向漂移和纬向漂移谱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002-000年主磁场的空间功率说贩等效磁源深度随时间变化,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深度位于核幔边界附近,用n=1,2两阶谐波的拟合直线得到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而且1900年以来离地心向外增大,长期变化中,经度方向的漂移谱起主要作用,漂称谱有30a的周期规律,而稳定谱存在60a的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对揭示该地区的“偶极子窗”的时间演变和长期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作者使用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模型资料,分析1900—2020年期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00—2020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空间展布符合“太平洋偶极子窗”的分布特征. 该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在赤道以北为缓慢变化,以南则是较快变化. 偶极子场成分变化缓慢,非偶极子场成分变化较快. 非偶极子场的长期变化以西向漂移为主,但各分量的西漂速率有显著的差异. 垂直分量(Z)和北向分量(X)的西漂速率分别为0.23°/a和0.21°/a,均接近于0.2°/a的全球非偶极子西漂速率;东向分量(Y)的西漂速率为0.17°/a,低于全球非偶极子西漂速率. Y分量的长期变化在34°N附近发生扭曲并且在北太平洋表现为缓慢东漂,这一长期变化特征可能与太平洋北部的30°N和45°N之间在核幔边界处存在的古板块的俯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磁场能引起化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磁场作用白酒和啤酒的实验证明,磁场能引起在水溶液状态下的某些化合物转化为其他化合物,为磁场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 (IGRF) 1900-2000 shows that the Earth's main magnetic fie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ts dipole moment has decreased by 6.5% since 1900, the strengths of its quadrupole and octupole have increased by 95% and 74%, respectively, four major planetary-scale magnetic anomalies on the Earth's surface have enhanced by 21%-56%, and the magnetic center has shifted 200 km towards the Pacific Ocean. These time-variation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the behavior before a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相似文献   

16.
根据均匀磁化法,推导出了菱柱形磁块磁场分布的分析表达式,对光学速调管的磁极间隙内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横向磁场的轴向分布和横向分布,计算了横向磁场的均匀度,并且根据模拟数据计算了光学速调管色散段的特征参数随磁极间隙大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磁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相关的解释很多,如:永磁体假说,电荷旋转假说,热压电效应解释,温差电效应解释,自激发电机假说等,但由于都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未能被广泛接受。地球周围有一个被称为范爱伦带的带电粒子连续分布。是范爱伦带产生了地磁场,还是地磁场产生了范爱伦带?经过考察,可能是后者。但是,地磁场的起源问题仍然不能由此得到解决,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8.
运用磁力显微镜观察外磁场作用下缺陷处的微磁场变化,通过分析缺陷附近磁畴的变化特征得出材料中存在缺陷时,缺陷对畴壁形成钉扎,使得缺陷两侧形成反向势垒,阻碍了畴壁运动,在缺陷边缘附近导致磁荷聚集,形成微磁固定结点,由于微磁固定结点内磁化强度的法向分量不连续,缺陷区形成泄漏微磁场,泄漏微磁场的奇异特征包含了缺陷信息,为缺陷微磁生成机理和微磁检测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地磁场H和Z分量月均值的频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北京、佘山、兰州和拉萨四个地磁台的水平和垂直分量月均值资料,借助快速付里叶变换方法,分别计算出水平和垂直分量的扰日、通日、静日和静日午夜值的振幅谱,分析比较了这些分量的频谱特征并得出了它们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推导出了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能级表达式并讨论了其最低能级及其简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