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用克达尔定氮法对桐粕蛋白质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溶解量的测定,给出了桐粕蛋白质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解曲线,从而确定了桐粕蛋白质的等电点范围为PH=4.8-7.0。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压水堆主回路铁的模拟腐蚀产物在柠檬酸水溶液、过氧化氢水溶液、柠檬酸—过氧化氢水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结果表明:铁模拟腐蚀产物在柠檬酸水溶液中的溶解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时不同pH值溶解量值的排列次序为pH3.50>pH4.00>pH3.00>pH4.50>pH2.33;铁模拟腐蚀产物在H2O2。水溶液中的溶解量远小于柠檬酸水溶液中的相应值,60℃时的溶解量比70℃与80℃时的低;共存的H2O2降低柠檬酸水溶液对铁模拟腐蚀产物的溶解量.  相似文献   

3.
葵花籽粕中蛋白质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盐提法提取葵花籽粕中的蛋白质,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NaCl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提取次数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葵花籽粕中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Cl浓度1.5mol.L-1、料液比1∶14(g.mL-1)、温度50℃、提取时间1.5h、pH值8、提取2次,此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为54.8%。  相似文献   

4.
辣椒籽粕是生产辣椒制品的副产物,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为了更好地利用其中的蛋白质,该研究以辣椒籽粕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辣椒籽粕中蛋白质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如下:液料比为1∶45,NaOH溶液浓度为0.09mol/L,提取时间为120min,等电点pH值为4.28。通过该研究以期为辣椒籽粕蛋白质的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压水堆主回路钴的模拟腐蚀产物在柠檬酸水溶液、过氧化氢水溶液、柠檬酸—过氧化氢水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结果表明:钴模拟腐蚀产物在柠檬酸水溶液中的溶解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并且比铁的相应值高10倍以上,在pH2.33-pH4.50范围内,pH3.00时的溶解量囊大,在60、70、80℃温度下,70℃时的溶解量最高;钴模拟腐蚀产物在H2O2水溶液中的溶解量比柠檬酸中的相应值低;钴模拟腐蚀产物在过氧化氢—柠檬酸水溶液中的溶解量比单一柠檬酸水溶液的相应值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压水堆主回路钴的模拟腐蚀产物在柠檬酸、过氧化氢和柠檬酸—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结果表明:钴模拟腐蚀产物在柠檬酸水溶液中的溶解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在不同pH值时,按溶解量q排列的次序是:q3.00>q4.50>q4.00>q3.50>q2.33,在同一浓度的柠檬酸水溶液中,钴模拟腐蚀产物的溶解量比铁的相应值高0倍以上;钴模拟腐蚀产物的溶解量70℃时比60℃、80℃时都高;钴模拟腐蚀产物在H2O2水溶液中的溶解量比在柠檬酸中的相应值低得多,在过氧化氢-柠檬酸水溶液中的溶解量比单一柠檬酸水溶液的相应值高.图4,参7  相似文献   

7.
从葵花脱脂粕中提取分离蛋白质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葵花脱脂粕中提取分离蛋白质的工艺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其一是用低温预榨浸出和低温脱溶法制取低变性脱脂粕;其二是在提取蛋白质工艺中,控制绿原酸氧化成多色的醌类化合物,制取白色的蛋白质产品;其三是找出影响得率的各环节的最佳控制条件、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主要论述前二个问题.葵花耔脱脂粕含蛋白质量高达50%,是很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意义深远重大.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盐析行为在微观本质上是由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分子聚集过程.它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相对大小和盐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也与溶液的pH值和温度等有关.通过热力学的方法研究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各种因素对盐析行为的影响.我们利用改进的Viker渗透压计测量了25℃下不同(NH4)2SO4浓度和不同pH值时牛血清蛋白的渗透压,在此基础上根据MeMillan-Mayer理论计算出牛血清蛋白的渗透第二维里系数B2.  相似文献   

9.
盐度对桐花树幼苗根茎叶膜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研究了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根茎叶各器官在不同盐分处理下,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及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分的增加,叶和根的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而茎的蛋白质含量则有所升高。各器官膜脂质过氧化作用随盐度增加都有增加.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盐度增加则有微弱下降或基本保持稳定,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讨论了桐花树幼苗在盐度存在情况下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酶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交法虾壳蛋白质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蛋白质溶液的pH值在某一值时蛋白质的静电荷为零,且蛋白质溶液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无机盐后,利用蛋白质盐析的原理分离蛋白质.实验以Na0H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为三因素,设计成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出提取虾壳蛋白质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桐油、松节油等植物油为原料进行预聚,复配制备木蜡油。产品采用红外光谱,金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物质基团的变化和反应的温度有关;耐化学介质性能较好;采用桐油与其它预聚原料的混合物的比例为:1∶1、2∶1、3∶1质量之比反应得到的产物,在添加0.5%环烷酸钴的作用下表干时间缩短到4h-5h。  相似文献   

12.
通过喷施杀虫剂氰戊·乐果,取样测试油桐幼苗生长情况,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氰戊·乐果对油桐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效应,为油桐的害虫防治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对盆栽的油桐幼苗按照氰戊·乐果使用方法施用3个月后,土壤的pH、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却使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降低,对油桐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可见,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氰戊·乐果可被广泛用作油桐的杀虫剂,其对土壤和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长期施用,可导致土壤板结.  相似文献   

13.
桐油作为中国特产,在中国种植和使用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桐油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国际商品后,桐油的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它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军备方面,这使中国的桐油贸易如日中天,桐油成为了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物资和创汇来源。在桐油贸易中,美国占有重要的份额,桐油对美国的经济和军备影响较大。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用桐油打开了美国对华援助的大门,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餐饮废油制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制造生物柴油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增压柴油机燃烧餐饮废油制生物柴油和普通柴油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验发动机,在油泵最大喷油量保持不变时,直接燃烧餐饮废油制生物柴油对柴油机动力性的影响小于2.5%;无论在全负荷还是部分负荷工况下,燃用餐饮废油均能大幅度降低柴油机的排气烟度、PT、CO和HC排放量,但是会引起NOx的排放量上升.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古代壁画中常见的亚麻油、核桃油、罂粟油和桐油4种天然干性油类黏合剂.通过标准干性油老化膜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快速、方便的适合于真正古代壁画中油类样品分析的指纹特征峰图谱,并对采自不同年代及不同地区的古代壁画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以评估指纹特征峰图谱的可行性.分析时采用了热裂解与甲基化同时进行的技术.分析结果显示,4种干性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在成膜后的甲基化产物均为壬二酸二甲酯,离子质量与离子电荷量比值为217,是干性油的特征检测峰.4种油中不同含量的软脂酸和硬脂酸在干性油成膜前后的比值不变,为干性油的甄别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研究为国内古代壁画中干性油及其种类的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焦炭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焦化生产过程中粉尘、荒煤气、悬浮颗粒物,以及焦化废水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危害性及防治的角度,论述了焦化行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漆器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8.
菜籽油塔式淡碱法精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菜籽油为原料,以油脂精炼的泽尼斯(Zenith)法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改良的菜籽油精炼工艺。该工艺结合我国国情,采用了常压反应至终点的方法,在装置上采用低型塔。从而,既保存了泽尼斯法的优点,又简化、改良工艺过程及设备。本文采用双膜理论提出了淡碱精炼的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指导工艺实验,确定了有关工艺参数的优化条件。由于本工艺具有炼耗低、油质好、设备简单、能耗小、操作稳定等优点,因此表现出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是适合中、小型油厂采用的一种先进炼油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和转化率、低成熟石油族组成特征、低成熟石油及烃源岩饱和烃色谱特征碳数分布特征 (低成熟石油饱和烃碳数分布的奇偶性 ) ,以及低成熟石油的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 ,对低成熟石油的主要石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IMMATURE OIL WAS FIRST DISCOVERED IN WELL YI18 IN CHINA [1]. FROM THEN ON, MORE AND MORE IMMATURE OILS WERE DISCOVERED IN JIYANG SUPER-DEPRESSION, FOR EXAM- PLE, SOUTHERN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GUNAN SAG IN ZHANHUA DEPRESSION, TAOERHE, DAWANGZHU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