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客运交通枢纽的可达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枢纽向一体化换乘、综合开发的发展趋势下,可达性作为评价枢纽的服务指标是必不可少的。从经济、快捷、舒适、可靠四个方面来定义和描述可达性,并选取相对应的费用、时间、疲劳、惩罚成本作为量化可达性的基础,且给出出行者在到达某枢纽过程中组合交通方式成本和换乘节点成本的计算方法和可达性评价方法,最后,再给出算例进行分析,这样完全可以证明可达性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的层次分析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们选择出行式随出行距离而变化的内在规律及交通发展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外部环境和 制约与诱导作用,提出分层次进行进行方式早分的思路与方法,在规划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的繁荣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确评价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水平,发现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衡量城市交通建设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为城市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针对此研究建立了城市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以层次分析-模糊评价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路网结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 ,路网结构决定城市的布局 .从影响城市路网交通质量的因素分析入手 ,建立了评价城市路网结构的指标体系 ,应用模糊数学原理提出城市路网结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并对淄博市张店区的路网进行了实例评价 ,为改善城市路网结构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客运枢纽运营的服务质量,应用服务工程理论,构建包括服务质量定义、功能展开、质量评价、质量反馈在内的客运枢纽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从效率维度、内容维度、信用维度、资源维度4个方面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对服务质量模糊评价因子进行合成,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此外还对枢纽服务质量4个维度与旅客感知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供了具体的改进策略;最后选取典型客运枢纽,对所选取的指标和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服务工程理论中的4个维度评价模型对枢纽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可兼顾旅客与运营管理者双方面的利益,评价指标体系意义清晰、取值简便易行、实用性强;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能够很好反映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枢纽运营整体情况;质量改进体系可以为提高枢纽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系统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系统在规划、设计中存在量化评价难等问题,通过模型量化计算及现状调查数据修正,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距离划分为理想的、较为理想的、可接受的、可容忍的、不可容忍的5个等级及其相应的量化标准值,得到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系统量化评价方法和初步评价标准.案例分析结果初步证明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系统量化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的量化评价等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状态量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随着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性的量化评价有待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在解析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调能力3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分等级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以此评判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将其应用于西安市的交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洁、实用、易操作。  相似文献   

8.
公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公路客运服务质量,在分析服务水平综合评价特性的基础上,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客观性、经济性、服务性、快捷性、舒适性和方便性6个方面,构建了公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向量,采用模糊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客运服务质量水平,可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客运交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道路客运交通系统构成及其服务特性,探讨了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行业发展规划及引导政策、运力分布、线路布局、站场布局、服务水平及路网建设等因素对城市道路客运交通的作用。针对西安市近郊道路客运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理顺管理体制、制定适时的行业政策是城市道路客运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宏观基础;均衡运力运量、优化线路和站场布局、规划合理的服务水平、完善路网和道路设施是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客观保障。  相似文献   

10.
杨琳 《科技信息》2011,(18):217-218
本文按照铁路旅客服务流程,构建出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区域公路客运系统SD动态模型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实际调查资料分析区域间客运行为特性,以深入了解区域间客运市场需求特性,并分析客运市场特性、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系统动态模型的理论基础,为区域公路客运系统SD模型的建立做准备.  相似文献   

12.
基于LEAP的北京城市客运体系 CO2 减排潜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为例,采用情景分析与LEAP模型相结合方法,估算了各项低碳交通发展政策的减排贡献及不同政策组合情景下城市客运体系的CO2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5年基准、减排和强化减排情景的城市客运体系CO2排放量分别为2 693.6万、2 491.0万和2 309.5万t;2020年分别为3 222.7万、2 852.0万和2 531.8万t.在现行各项低碳交通政策措施中,近期机动车尾号限行和小客车限购的CO2减排潜力最大,其次为轨道交通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和新能源小客车推广等;远期小客车限购的减排贡献显著高于其他政策措施,其次为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机动车尾号限行和轨道交通建设.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更严格的小客车限购、轨道交通线路扩容、私家车节能改造和公共汽电车车型换代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随机波动条件的公交客运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在预测公交客运量中存在误差过大的问题,结合公交客运量随机波动的显著特征,通过对残差序列进行再处理,构造新的数据序列,构建GM(1,1)改进预测模型对公交客运量进行预测,并应用于某城市的2条公交线路客运量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波动条件下的GM(1,1)改进预测模型,使用预测序列与残差序列绝对值之和来构造新序列,对新序列进行建模后预测的公交客运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9%和5.3%,明显优于传统GM(1,1)模型预测的公交客运量的平均相对误差7.5%和7.45%;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降低了4.68%和2.99%。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规划中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资源、能源、环境作为约束条件,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征,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乘客等待时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突发事件导致列车晚点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问题.从乘客角度出发,提出了“首站控制”和“多站协调控制”两类列车运行调整策略.考虑列车能力约束和列车区间运行时间、追踪间隔时间等运行条件约束,以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全部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基于两类调整策略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采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以某简化线路为算例,与不采取控制策略相比,两类策略下乘客等待时间均节省约9%,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能够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出发,对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根据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的内容和特点,从交通信息化组织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益指数、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化基础设施5个方面建立了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采用模糊识别方法和诺兰阶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西安市交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反映交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诺兰阶段模型能准确地衡量信息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公路干线客运市场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国干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及国家构建快速交通体系的客观要求,借鉴传统公路客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吸取发达国家城间快速客运发展的先进做法,采取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在构建国家公路干线客运系统时,应首先建立和完善其市场政策体系,并分析了公路干线客运市场政策体系的5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