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大直径扩底人工挖孔桩承载力较高,难以通过常规的静载试验得到其极限承载力。通过岩基载荷试验得到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岩基变形模量,基于荷载传递法,桩侧采用双曲线传递函数、桩端采用考虑变模量的非线性传递函数,提出了一种更能反映桩土体系受力性状的大直径扩底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并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此预测模型对大直径扩底桩相关参数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南宁软岩互层地基桩基表现出摩擦端承桩的特性,桩径和扩底直径相比桩长对桩基承载力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扩底直径为5. 6m的扩底桩相比同桩径等直桩承载力提高53%,且能有效减少混凝土用量,在工程地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使用扩底短桩。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例,对近水平层状复合岩基承载力理论公式所得的计算值与岩基载荷试验所测的试验值进行比较,初步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岩石地基固有的特点 ,分析了目前安全系数法确定容许承载力方法的不足 ;通过分析岩基固有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分析了对岩基承载力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极限平衡法、滑移线法是求解剪切破坏模式下均质岩基极限承载力的两种重要的极限分析法。通过对某工程均质岩基承载力的反算,对基于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的3种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Bell解、Hoek-Brown解和滑移线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评析岩石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优缺点入手 ,建议考虑岩体结构、岩石强度、场地地形、基础旁侧超载、建筑物与岩基岩体结构尺寸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在判断岩基可能破坏模式的基础上 ,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岩基的承载力 ,以弥补工程上确定岩基承载力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以某工程为例,介绍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深井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的试验方法,并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评价,得出了安全、合理的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软岩承载力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个工程的岩基载荷试验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对南京地区软岩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黏土地基中斜向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的承载性能,开展了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斜向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基础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加载位置的极限承载力及荷载-位移变化规律.通过ABAQUS建立了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斜向受荷三维数值模型,分别采用长径比为3和6的模型探究了加载位置对基础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而确定了沉箱基础最优系泊点的位置,并基于极限包络线方法提出了斜向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基础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当荷载方向与水平向的夹角小于30°时,加载位置深度对基础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当荷载方向与水平向的夹角大于45°时,加载位置深度对基础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在基础承载力受加载位置影响较大的斜向荷载角度范围内,随着荷载角度增加,其对应的最优系泊点位置有所上移.  相似文献   

9.
岩体所处应力状态不同,其强度特性则有异。参考Serrano的研究成果,以水平承载面均质岩基为例,在介绍岩体性质转变时Hoek-Brown强度包线形状、转变点应力、滑移线应力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高应力状态下水平均质岩基极限承载力的求解方法。最后,以简单算例说明文中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阶塑性铰法利用外荷载与线弹性弯矩之间的比例特性快速确定塑性铰的位置和结构的极限承载力,理论简洁,计算效率高,但不能考虑截面轴力和弯矩对塑性铰形成的组合作用。精细塑性铰法克服了一阶塑性铰法的局限性,但其只能通过不断增量调整外荷载、迭代试算来确定塑性铰的位置和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丧失了一阶塑性铰法的比例特性,理论复杂,计算效率低。广义塑性铰法结合了一阶塑性铰法与精细塑性铰法的优点,但未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对于立柱承受较大竖向集中荷载作用的刚架结构会高估其极限承载力。有鉴于此,文中通过在广义屈服准则的截面初始轴向强度中引入稳定系数来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进而有效利用广义塑性铰法快速评估考虑残余应力影响下刚架结构的极限承载力。首先,利用强度折减因子建立了各加载步的修正截面强度,结合回归分析建立了广义屈服函数的齐次化表达式,据此定义了与外荷载保持相同比例关系的单元承载比。然后,在截面初始轴向强度中引入稳定系数来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并依据单元承载比与外荷载的比例关系快速确定塑性铰的位置和相应的外荷载增量,据此建立了考虑残余应力影响的改进广义塑性铰法。最后,通过与不同方法就国内外文献中几个校准算例的对...  相似文献   

11.
以12根抗拔桩承载力为研究对象,利用4参数的贝塔分布拟合出抗拔桩承载力试计比(承载力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比)的概率分布.通过K-S检验法检验指出:贝塔分布的拟合精度优于常见的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极值I型分布.利用蒙特卡罗法计算出抗拔桩承载力的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承载力试计比的均值、荷载组合、荷载比和安全系数对可靠度有显著的影响.最后利用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给出了抗拔桩的抗力系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城区软质岩基上人工挖孔桩的单桩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指出了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有关措施,对挖孔桩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桩在静荷载作用下的性态以及桩土系统的动刚度,介绍了机械阻抗法的基本原理。和静荷载试验相结合,并引入静动对比系数,动测法对有效地检测桩基承载力和综合评价桩身质量都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工程实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单桩基础在水平—竖向耦合荷载下的承载性状,以工程实例为基础,通过数值计算的手段建立了均质海相软黏土层中单桩受耦合荷载的计算模型,研究均质土层中竖向与水平耦合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承载力、变形特点。结果表明:当施加的水平力未超过临界荷载,水平力的施加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无影响;当施加的水平力超过临界荷载,水平力的施加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有着不利的影响;水平力的施加延缓了竖向抗拔承载力破坏点的出现,且随着施加的水平力的增大,抗拔极限破坏点出现得越晚,水平力的施加提高了单桩抗拔承载力;预先施加竖向力会减小水平力产生的桩顶水平位移,提高单桩水平承载力;且存在一个最优的竖向荷载,使得桩顶水平位移最小,桩身弯矩最小。  相似文献   

15.
有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轴压柱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有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中所对应的弹性极限荷载和塑性或稳定极限荷载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钢管与管内混凝土不可能同时达到容许应力.传统的容许应力法计算的弹性极限荷载连两种材料的弹性极限荷载的简单叠加都无法达到,更不用说组合作用使承载力提高的部分了,因此,它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建议定义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弹性极限荷载为钢管的最大应力达到屈服应力时所对应的荷载.初应力的存在使构件弹性极限承载力下降明显,而对塑性或稳定极限荷载的影响相对不大.初应力度越大,构件弹性极限承载力与其塑性或稳定极限承载力的比值越小,以弹性极限荷载为控制的容许应力法计算结果越保守.对于钢管混凝土拱桥,其初应力度一般较大,设计计算建议采用极限状态法.  相似文献   

16.
确定柱下矩形独立基础承载力的方法有塑性荷载法、极限承载力法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对某一工程作计算,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法得出的数据偏大,按现行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挖孔桩设计由定值设计法过渡到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适应基础规范改革的需要,对沈阳城区36根人工挖孔桩试桩的承载力特征值的无量纲随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无量纲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方程和校准法对人工挖孔桩竖向承载力进行了可靠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挖孔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试计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荷载效应比和荷载组合形式对可靠指标的影响较大,挖孔桩承载力特征值的目标可靠指标可按不同荷载组合取不同的值,抗力概型分布对可靠指标的影响较小,该结果对辽宁省地方地基基础规范挖孔桩设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履带式起重机的地基承载力,将履带式起重机的偏心荷载等效成均布荷载,同时以履带式起重机的允许沉降量来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经过理论验证以及有限元模拟表明,等效均布荷载可以代替偏心荷载,履带式起重机的允许沉降要求比相对沉降法荷载板确定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更加苛刻,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安全的,可以为实际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传递函数法计算嵌岩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能开始,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桩的荷载传递函数,再用位移协调法对8根试桩进行计算,结果与试桩资料吻合.并研究了嵌岩深度、桩的长径比以及沉渣厚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研究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能开发,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桩的荷载传递函数,再用位移协调法对8根试桩进行计算,结果与试桩资料吻合,并研究了嵌岩深度、桩的长径比以及沉渣查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