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云四号辐射成像仪及其数据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淦泉  沈霞 《自然杂志》2018,40(1):1-1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气象观测密不可分,通过气象卫星观测气象是气象预报的重要手段。气象卫星主要分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类。辐射成像仪一般是各类气象卫星的核心载荷,用于获取目标不同光谱波段的辐射数据。卫星气象是指对气象卫星获取的辐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分析结果进行气象和气候预报。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最新研制发射的第二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辐射成像仪的性能和技术特点,并介绍了辐射成像仪数据产品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丁一汇 《科学通报》1984,29(7):414-414
一、资料和计算方法本文利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13年(1968—1980年)全球热带风资料研究夏季(6—8月)200mb平均环流的特征。NMC的热带风场包括所有的热带无线电测风、飞机、卫星测风等资料。我们计算了13年平均的散度、辐散风、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3.
荆其一 《科学通报》1976,21(2):74-74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近代气象科学中的一个重大发展.目前在气象卫星上已能装置电视摄像,可见,红外辐射计,微波辐射计等仪器设备,以获得全球的地面温度、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系和降水强度的气象资料,这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监视台风等危险天  相似文献   

4.
引言解放以后,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台站网不断加密,天气预报业务日益扩大,这促使我国气象工作者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天气、气候,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东亚大气环流的特点有了认识,对于影响中国天气的一些系统活动情况有所了解,摸索出一些预报这些系统活动的方法,对于西藏高原在东亚大气环流以至在北牛球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对高原上的环流特点也有很多发现。  相似文献   

5.
气象卫星观测对长江流域旱涝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尚城 《科学通报》1992,37(19):1779-1779
长江流域旱涝与大气环流的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所造成的灾害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受到气象学家及气象预报人员的关注。过去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限于利用常规探测手段所得的资料。由于气象卫星观测具有连续、均匀和全球范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叶篤正 《科学通报》1959,4(16):501-501
解放以前,在反动政府的統治下,中国的科学是得不到发展的。在那个时期,气象科学尤其是个冷門。台站廖廖无几,气象人員少得可怜,因此那个时期中国气象科学的成就也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需要大量高空资料来进行的大气环流的研究更是难以展开。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設的发展,我国气象事业有如雨后春筍一样地开展了起來。台站,特别是高空台站的林立,使得我国气象工作者有可能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大气环流方面的研究。十年来,我国在大气环流方面作了許多有意义的工作。現在仅将这方面的工作作一个簡要的評述,用来迎接我們伟大祖国的建国十周年。一东亚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多变的背景下,人们对天气预测的需求日显重要.作为一名跟天气打交道的科学家,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为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他密切结合国家需要,为解决军用和民用相关气象业务的重大关键问题做出卓著功绩.  相似文献   

8.
正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综合体现了中国气象与航天科技水平,是“智慧气象”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颗承载了几代人心血和梦想的卫星实现了多个“世界之最”:全球首次在静止轨道实现了干涉式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全球首次将成像辐射计、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等多个载荷装载在一颗卫星上。  相似文献   

9.
朱抱真 《科学通报》1960,5(1):30-30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学术会議,于12月8—12日在北京举行。会議听取了“十年来我国的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研究工件”、“东亚大气环流的特征”、“西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十年来我国中长期预报的研  相似文献   

10.
航天技术是人类利用和开发太空的一门科学技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结束了人类百万年来被束缚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底层的历史,开创了航天时代的新纪元.在这太空广阔的疆域里,有着高远位置、高真空、微重力、丰富的太阳能和超低温等特殊条件,且不受国界限制,可自由飞越任何国家的上空,这些条件为人类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所未有的方便.其中气象卫星可从太空中获取全球范围的气象情报和信息,为监测和预报天气变化提供了可靠而全面的资料,为传递气象信息开辟了快速而形象的通信渠道.气象卫星将会在气象科学领域里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优势和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姜华  王辉  朱江  谭本馗 《科学通报》2006,51(2):200-203
基于再分析资料, 比较了应用流速资料直接计算的和基于Sverdrup关系应用风应力资料估算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的差异. 结果表明在海洋内区气候平均状态下, Sverdrup输运与实际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相差甚小. 对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的10 年际变化特征, 由于海洋环流对风应力变化的响应只有当第一模态斜压Rossby波到达西边界后才能完成, 所以当应用该延迟时间修正了Sverdrup输运函数后, 修正后的Sverdrup输运与实际的经向输送的十年际变化趋势就有了很好的相关性, 特别是在西边界附近. 结果表明Sverdrup平衡不仅在气候平均意义下是副热带内区环流很好的近似, 而且当考虑了第一斜压模态Rossby波的传播时间后, Sverdrup平衡也可以很好地估计海洋环流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叶篤正 《科学通报》1960,5(1):23-23
关于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的影响,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們所注意的問題。解放初期在記录較少的情况下,我国一些气象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他們对高原在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其中一些看法到現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近年来由于高原上的記录,尤其是高空記录不断增多,使得人們可以对高原及其附近的环流进行更仔細的分析,因而发現了許多新的事实。有些事实修改了过去的一些看法或观念。在这里,我們将近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高原上所发現的一些重要事实以  相似文献   

13.
士元 《科学之友》1997,(11):4-4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我国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上,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细心的读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按照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的极轨气象卫星;另一类则是与地球同步的静止气象卫星。它们在功能上各有所长,在  相似文献   

14.
彭公炳 《科学通报》1989,34(1):56-56
极地冰雪覆盖对大范围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早巳被气象气候学界公认,但在气象卫星观测提供了可靠的南极冰雪资料以后,才可能深入揭示这种影响。本文分析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南极海冰的关系,得出一些对长期天气预报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赵平  陈隆勋 《科学通报》2000,45(15):1666-1671
使用1961 ̄1995年逐月的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视热量源汇〈Q1〉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和El Nino/La Nin^ ̄a的关系,发现:青藏高原〈Q1〉,高原东侧低层经向风、赤道太平洋低层纬向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高原北侧中、高纬度环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其相互影响的周期大  相似文献   

16.
周波涛  崔绚 《科学通报》2010,55(31):3053-3059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 研究了澳大利亚东侧海表温度(SST)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发现春季澳大利亚东侧SST与6~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具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关系. 研究进一步揭示, 当澳大利亚东侧春季SST异常偏高时, 6~10月西北太平洋高层为气旋型环流异常, 低层为反气旋型环流异常; 大气异常下沉从而抑制对流活动; 纬向风垂直切变加大. 这种环流背景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因而偏少, 反之亦然. 春季澳大利亚东侧SST可能通过南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引起同期热带环流异常, 进而影响随后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和净辐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福康 《科学通报》1989,34(21):1639-1639
1979年5—8月,我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气象科学实验,获取了大量的高原常规资料和热源观测资料。 1986年6—7月,在拉萨和那曲地区又进行了中美青藏高原联合气象考察,中美双方的气象学家共同研究高原上的辐射收支和热状况。这次考察安置了两套装置:一是辐射、降水、风、状态参数和地面热量、水汽监测站;二是塔式的四层涡动通量监视站。  相似文献   

18.
南半球对流层上层纬向风与东亚夏季风环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会军  范可 《科学通报》2006,51(13):1595-1600
研究了南半球对流层上层纬向风和东亚夏季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的关系, 用150百帕60°S和30°S之间的纬向平均的纬向风差值(ISH)可以很好地代表南半球纬向风的年际变化. 结果发现: ISH和东亚夏季风环流在年际变化尺度上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揭示: 从南半球到热带区域的纬向风的径向遥相关型(主体在东半球)可能是这种关系的主要内在原因. 通过这种遥相关型使得风场和气压场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 另外, 与ISH相关连的欧亚大陆区的异常遥相关波列也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而且ISH和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关系有同时性, 也有非同时性. 因此这种关系的存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及周边海海温资料同化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嵌套的海洋环流模式基础上,采用基于变分原理的最优插值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国及周边海海温资料同化系统.利用1998世界大洋数据集(WOD98)中的海温垂直剖面资料和欧洲中心再分析风应力资料进行了连续12年的同化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同化方案是有效可行的,与未同化前相比,资料同化提高了模式计算的真实性,对中国及周边海海洋环流状况的描述有了很大改善.如所揭示的黑潮的强度、流幅、夏季黄海冷水团及其对应的水平环流、晚夏早秋南海的偶极子涡及其中间的东向急流等都更接近于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晴空行星反照率与地面反照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昌汉 《科学通报》1990,35(20):1563-1563
地面反照率是数值模拟和地面能量平衡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过去,对于地面反照率的估计,一般是根据实测资料结合植被特征的±壤类型分布图推算得到的,这种方法往往会产生代表性和某些类型不确定性的问题。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利用卫星观测资料研究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