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镇江年鉴》一直在收载赛珍珠有关资料,2007年卷以前记载比较零星、分散,2008年卷起开始集中记载,资料开始系统、丰富,主要形式为条目和题录。分析《镇江年鉴》中赛珍珠作品研究、赛珍珠人物研究、作品翻译研究、研究成果、赛珍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围绕赛珍珠举办的各类活动等资料状况,可以反映出赛珍珠研究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史学家一向以不动情为人称道,但黎东方说,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之一,从进宫到囚禁,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向慈禧长跪。后人分析,光绪跟慈禧一样好强争胜,只是他不幸遇到了慈禧,从小就被慈禧管教,慈禧从没给过光绪好脸色。  相似文献   

3.
将军拾簪     
素有知兵之誉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成绩显著昭彰,袁世凯手下的人更懂得审时度势。慈禧以巡视之名到了天津,在袁世凯的陪同下来到小站。袁世凯命令新军全部到操场上列队站好等待慈禧观阵检阅。慈禧由太监搀扶,袁世凯尾随其后,绕场一周。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并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巨大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于赛珍珠及其重要代表作《大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作为一名小说家,人道主义者以及慈善家,中国学者越来越关注这位女作家以及代表作《大地》也是不言而喻的。土地是《大地》的灵魂,在文中起着贯穿结构的作用。土地既是一个宏大的意象,也是一个连续的主题。小说中,赛珍珠塑造了她所理解的中国农民形象,她抓住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不可须臾分离的关系,成功地描写了中国农民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本文运用生态文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赛珍珠的《大地》为主要蓝本,探讨了以王龙为代表的中国农民这样一种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5.
《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这个他者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6.
《奇闻怪事》2013,(8):28-29
两幅慈禧油画肖像荷兰人华士·胡博用他的两幅慈禧油画肖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百年谜题。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为慈禧所绘的唯一肖像。胡博在回忆中讲到,他最初试图绘制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画成背景较暗,略带神秘色  相似文献   

7.
赛译水浒中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和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主体的互相协调、交流、影响的关系上。赛珍珠与水浒原著及作者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她直译的方法从侧面说明了译者、原著和作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赛珍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杂合译文既让读者体会到异域文化的新奇,又照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很好地实现了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赛珍珠和赞助人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赛译本的顺利推出与出版商的赞助和支持不无关系;赛译本的合作者、中国教师龙墨芗弥补了赛珍珠中文理解上的不足,对原著的版本选择也产生了影响。此外,赛珍珠与中国学者的合作也增加了译文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艾贻博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译者主体性是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水浒》翻译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通过赛珍珠的《水浒》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译者主体性,鲜明的表现在了赛珍珠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黄凌云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31-32,42
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中处处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怜悯之情,不论是家庭中强势的男性还是柔弱的女性,甚至是仆人,作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对于处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百姓的命运,作者在细腻的刻画中流露出悲凉之情;同时赛珍珠本人一生热衷于慈善。不论是作品还是赛珍珠本人所呈现的博爱精神,都有必要在现今社会中大力宣扬。  相似文献   

10.
在赛珍珠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和农民是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群体,而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则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与同时期中国作家相比,赛珍珠笔下的中国海归知识分子有如下突出特征:一、西方留学背景,二、坚定的国族认同,三、民本立场,四、科学知识和实干精神的结合。这些海归知识分子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标本,本文从启蒙与传统、精英与大众、融合与抗拒三个层面,结合赛珍珠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通过与同时期中国作家的比较,分析赛珍珠的创作动机和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近70岁时撰写了自传,但自传缺乏生平事迹,这使得赛珍珠有机会补充说明她父亲的“没有肉体的睿智”。事实上,这也正是“天使”在词典里的定义,赛珍珠将此用作《战斗的天使》的题引。笔者认为,“体现”(embodiment)是理解作为中美文化之桥的赛珍珠所持观点的关键。在赛珍珠1936年出版的她父母的传记中,她父亲“没有肉体”的态度和她母亲对身体的、人的需要的重要性的强调之间始终构成对照。由此,性别成为赛珍珠对美国教会政治解读的一个关键范畴:她意识到厌女症在传教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这一角色使她得以与传教遗产保持距离,并激发她对父亲世界观中的种族主义根基进行抗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一员,赛珍珠尽管对海外传教活动心存疑虑,但她的创作却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教活动让赛珍珠认识了中国,影响了她的多元文化观的形成,并使她一生都持有宗教宽容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中国天空》被改编成电影时,雷电华电影公司重塑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成功地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赛珍珠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依据跨文化交际顺应论中环境对陌生人顺应过程的影响分析赛珍珠的小说《牡丹》,剖析作品中异环境和本民族环境条件在陌生人身上的双向作用,表明文化顺应是双向的,同时也反映了赛珍珠的"文化观"存在一些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辛酉政变”是慈禧勾结奕诉等人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精心策划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本文就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性质及其后果等问题,予以略述。一慈禧(1835——1908),姓叶赫那拉氏,乳名玉兰,满族镶蓝旗人,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受封建教育,能诗会画,多才多艺,浏览过廿四史。1851年,慈禧被选中秀女,进皇宫在园明圆当差。她善玩权术,钻营拍马,阿谀奉承,笼络人心,用巧计接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并非职业旅行家,亦非旅游文学家.从其创作兴趣和文风看,其传记亦非游记.她是以一个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家的特殊身份,进入了“游程“的各个细节,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特殊情怀,对异国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细腻的描述.其对“大地之旅“感性认识之深刻,对“几个世界“情感抒发之彻底,使得其传记作品在“不经意“间具备了游记的特点.故可从“赛珍珠传记作品是游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赛珍珠传记作品的非一般游记文学价值“、“赛珍珠传记作品的旅游欣赏“等几个方面对其传记作品进行游记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的早年教育经历使其兼具东西方文化背景,始终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审视中西文化差异。赛珍珠尊重中国历史和文化,她的理性客观、博爱平等、兼容并包的思想始终贯彻在其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苏勋丞是河南永城人,于1901年经老乡介绍,到袁世凯所建的武卫右军当兵,编入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其统领为辫帅张勋。1902年年初,八国联军事件平息,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命张勋所带的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为宿卫营,晚上5点至早上7点在皇宫站岗,慈禧和光绪外出时,也跟随保驾,一直到1905年才撤出。这样,苏勋丞便得以多次见到慈禧,近距离观察到慈禧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相似文献   

19.
对于赛珍珠这样一位终身致力于中国书写的美国女作家,国内学者的态度褒贬不一,且一度贬大于褒.直到八十年代,国内学界对赛珍珠一边倒的批判与讨伐才逐渐消退.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仍可在报刊以及学术论文中看到些许对赛珍珠的批评和质疑,但总体而言学者们已然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对待赛珍珠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风味宴是以赛珍珠文化为主题,以镇江地域文化为内涵开发的特色风味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赛珍珠风味宴菜单设计应以目标顾客需求为主导,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围绕宴席主题、主导风味、主干菜品、时令季节、地方特色等原则设计和选择菜单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