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溶液聚合法先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的共聚物,然后通过溶剂蒸发沉淀制得了聚合物膜。用DSC和SEM对聚合物膜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单体投料比与膜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用动态接触角研究了聚合物膜表面的亲水性,并对牛血清蛋白(BSA)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当HEA的投料量wHEA=0.18~0.25时聚合物膜可达到医用膜的力学性能要求;HEA的引入提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膜的生理相容性,同时降低了膜对蛋白质的吸附,有利于提高膜的抗凝血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烷化反应将叔胺氢给体偶联到羟基化盖玻片表面,在含二苯甲酮(BP)光敏剂的2-甲基丙烯酰乙氧基磷酰胆碱(MPC)单体溶液中进行光接枝聚合。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接触角对改性表面亲/疏水性能进行测定,蛋白质吸附和血小板黏附评价其抗生物污染性能。结果发现,与未改性表面相比,经含叔胺的硅烷化试剂处理后,基材表面形成了一层胺基化有机无机杂化过渡层;光接枝PMPC后表面于400.2 eV处和131.6 eV处分别出现了N峰和P峰,相对含量分别为4.47%和4.80%,且表面Si2p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光接枝各步反应表面接触角变化可间接表明材料表面成功接枝PMPC聚合物。所得两性离子表面蛋白质吸附量降低了91.3%~92.4%,基本不发生血小板黏附。硅烷偶联剂的应用不仅能够提供表面接枝反应所需的自由基源,而且还可增强两性离子聚合物刷涂层与基材表面的黏结强度,对进一步研究涂层稳定性与血液相容性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无水条件下,含磷酰胆碱(PC)基团的聚合单体的新合成方法。方法以三氯氧磷、氯化胆碱和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HEMA)为原料,合成含PC基团的聚合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然后,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引发MPC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共聚,通过改变单体的投料比,合成一系列含PC基团的共聚物: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共-甲基丙烯酸丁酯)P(MPCc-o-BMA)s。结果完成了单体MPC和共聚物P(MPCc-o-BMA)s的合成。结合元素分析,FT-IR,1H NMR和热分析,证实了活性单体二氯磷酰胆碱的结构并通过确定共聚物的含氮量确定了单体MPC的结构。结论设计的合成路线能够完成预想的高分子单体和共聚物合成。  相似文献   

4.
在紫外光辐照下,采用溶液聚合获得了4-丙烯酰氧基-1,2,2,6,6-五甲基哌啶醇酯(APMP)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共聚物,用1H-NMR测定了单体摩尔比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90/10时的聚合物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PMP投料比的增加,体系达到较高转化率(50%)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并且当体系的转化率高于40%时,共聚物的组成变化较小,基本趋向于稳定.根据1H-NMR的结果利用扩展的Kelen-Tüdos方法得到了APMP和MMA的竞聚率分别为0.353(APMP)和0.168(MMA).  相似文献   

5.
根据物料恒算原理,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37℃下牛血清蛋白(BSA)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及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共聚物水凝胶膜上的等温吸附作用.结果表明,BSA的吸附量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为匀速吸附过程,其后期吸附速度受BSA向含硅水凝胶本体扩散的速度控制,低于前期吸附速度;BSA的吸附量在pH值为4.5附近为最大,酸性或碱性过大均导致吸附量下降;溶液中离子产生的“盐效应”、凝胶中NVP或者KH 570组分的增加有利于BSA的吸附.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丙烯酸(肉桂酰氧乙基)酯(CEA)及N-丙烯酰吗啉(NAMPL)的共聚物P(CEA-co-NAMPL).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合物水溶液的温敏性,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35~38℃.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的聚合物膜的光交联约在15 m in内完成,P(CEA-co-NAMPL)交联膜具有较好的水溶胀性,当P(CEA-co-NAMPL)共聚物酰化度为8%,光照时间7 m in时,P(CEA-co-NAMPL)共聚物水凝胶溶胀率最大为7 g/g.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胀-锚定(swelling-anchoring)法,用含刚性疏水胆固醇侧基的磷酰胆碱基二元无规共聚物(PMC)构筑稳定两性离子表面涂层,并以含柔性疏水十二烷基酯侧基的磷酰胆碱基二元无规共聚物(PML)为参照聚合物。以水接触角为考察指标对浸涂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丙酮中溶胀5 s后,迅速在质量分数为0.2%PMC73聚合物溶液中浸涂2 h,所得磷酰胆碱两性离子聚合物涂层s-PMC-PC的亲水性最佳,XPS测试结果表明,表面N和P含量分别为2.50%和2.72%。该涂层经过100℃加热2 h和空气中放置2个月处理,接触角基本不变,说明涂层表面稳定性优异;经过75%乙醇中浸泡6 h,1%SDS超声15 min处理,接触角虽然有所升高,但仍远低于对照聚合物涂层,说明该涂层界面附着力有所提高。s-PMC-PC涂层表面抵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优异,Fg和BSA蛋白吸附量可分别降低91.5%和90.8%。  相似文献   

8.
以咔唑二硫代甲酸苄基酯(BCBD)为 RAFT 试剂,苯乙烯(St)、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和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酯(A-mPEG)为共聚单体,合成了具有不同 mPEG 和 P(A-mPEG)链长的两亲梳型嵌段共聚物 P(St-co-DMAM)-b-PDMAM-b-P(A-mPEG)x,利用1H-NMR 和 GPC 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将此共聚物用于聚丙烯腈(PAN)薄膜的表面吸附改性,探讨了PEG链长及含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接触角测试表明,该聚合物可很好地吸附在膜表面,并明显提高膜的亲水性.随PEG链长及其含量的增加,嵌段共聚物的改性效果增加;在适宜条件下,经聚合物吸附改性后,PAN 膜接触角由72.2°降低至24.8°;改性 PAN 薄膜表面牛血清蛋白(BSA)吸附量最低降至0.672,μg/cm2,为未改性PAN膜的11.1%左右.  相似文献   

9.
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制得一种新型阳离子聚合物,讨论了溶剂、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比例等因素对共聚反应及产物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及阳离子度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新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偶氮聚合物的合成与细菌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与表征了用二乙基偶氮苯(DVAB)偶联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偶氮共聚物,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表征该共聚物结构.结果表明共聚物中HEMA与MAA 含量对偶氮共聚物溶涨性能有很大影响.SEM、DSC、GPC测试表明,偶氮聚合物的菌解程度取决于共聚物中亲疏水成分含量.偶氮共聚物有望成为结肠靶向药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