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40Cr钢亚温淬火强韧化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40Cr钢亚温淬火热处理的强韧化机理,并与40Cr钢常规热处理后的机械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亚温淬火热处理提高40Cr钢的冲击韧性,降低40Cr钢的韧脆转变温度。抑制40Cr钢的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40Cr钢亚温淬火热处理的强韧化机理,并与40Cr钢常规热处理后的机械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亚温淬火热处理提高40Cr钢的冲击韧性,降低40Cr钢的韧脆转变温度,抑制40Cr钢的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CrWMn钢刀片镶钢余热进行高温淬火,有效地抑制网状碳化物的析出。以高温回火代替球化退火,实现碳化物超细化。降低淬火加热温度.获得细小奥氏体晶粒。使CrWMn镶钢刀片的抗弯强度与冲击韧性由δ-bb=1088MPa,α-k=19.6J/cm~2提高到δ-bb>2466MPa,α-k>88J/cm~2,HRC>60,获得明显的强化韧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15MnB 钢强韧性随淬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系列微观分析,探讨了强韧化机理.研究表明:15MnB 钢冷拔后直接进行临界点及其附近双相区淬火,强韧性优于常规淬火,在低温回火后尤为显著;低温淬火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主要归因于晶粒细化作用;铁素体对复相组织性能的影响取决于两相间变形的协调性,它受控于铁素体的形态与体积分数、两相强度、加载方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木质素纤维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基地聚物(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y ash based geopolymer, CFBG)中的强韧化机理,文章通过添加偏高岭土和少量的电石渣,借助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红外光谱、工业CT及分子模拟,对不同木质素纤维掺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0.4%、0.5%)的地聚物进行力学特性、结构及微观形貌测试,分析不同木质素纤维掺量对CFBG强韧化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质素纤维掺量为0.3%时,CFBG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6 MPa、9.6 MPa·m1/2;随着木质素纤维掺量增加,地聚物抗压强度和断裂韧性呈上升趋势;掺入木质素纤维可促进地聚物中莫来石晶相、类沸石晶相及C-S-H凝胶的生成,显著改变地聚物的结构;木质素纤维的掺入可降低地聚物表面孔隙,改变地聚物破坏形式,延长裂缝的扩展路径。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工业固废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研究45钢经高温、亚温(临界间)和珠光体区锻炼淬火工艺及其强韧化机理,测定其硬度、拉伸性能、冲击功和断裂韧性,并与常规的锻造后再淬火回火处理的45钢加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锻热淬火处理工艺使45钢的硬度有明显提高。锻热形变处理后45钢的冲击功能和断裂韧性均比常规处理后的高,冲击功值提高了77-99%,断裂韧性值提高了35-47%。拉伸结果也表明,45钢经锻热形变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也均比常规处理后的高,而亚温锻热淬火比高温锻热淬火高。研究结果指出,锻热淬火有效地利用了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结合,是提高钢强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3Gr2W8V钢进行了几种复合热处理,从而显著提高其强韧度及热疲劳性能,但常 温强韧化并不一定也提高热疲劳性能。采用较高温度淬、回火(最终热处理)的复合热处理,获 得较为热稳定的组织,既可提高热疲劳性能,电可提高常温的强、韧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不同工艺处理的中锰白口铸铁组织、性能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有关中锰白口铸铁强韧化的方法,得出综合采取变质处理、锻造、锻后热处理能显著提高中锰白口铸铁强韧性的结论;同时对中锰白口铸铁锻造性能,最佳锻造工艺、锻后热处理组织、性能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形变热处理是提高中锰白口铸铁强韧性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 1 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钢连续空冷后 ,组织为粒状贝氏体 ,韧性差、屈强比低 .经 30 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而经40 0 - 50 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 .根据回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 ,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及回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徐国聪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64-69
本文研究了 Cr、M n、V、Ti等合金元素对低碳钼硼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份为0.15~017%C,0. 5%Mo,0.003%B,1.2~1.6%Cr,1.6~2.0%Mn的贝氏体钢.在很宽的冷速范围内(400~1.98℃/min),可以得到完全的粒状贝氏体组织,抗拉强度σb> 1120MPa,且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焊接性能及简易的热处理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12.
廖永衡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Z1)
以高密度聚乙烯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研制的压力振动注塑实验台,通过振动注射保压,给冷却保压过程中的高密度聚乙烯熔体施加压力振动应力场,发现随着振动频率的上升,HDPE制品部分出现同时增强和增韧的现象,并且随着振动频率的进一步上升,韧性有快速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物理冶金学和热处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两者所涉及的都是加工处理对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热处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冶金学对它所做的日益增长的科学贡献。本文的第二部分举一个研究实例,介绍了用物理冶金方法研究 AISI 52100滚动轴承钢(含1.5%Cr 和1.0%C),经不完全(亚温)奥氏体化后,所残留的不同类型的碳化物组织与它的断裂韧性和断裂机理之间的关系。采用了下列三种实验方法研究确定碳化物的组织特点和断裂的不同微观机理:对紧凑拉伸试样断口表面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对从试样的抛光腐蚀表面或对直接从试样的断口表面获得的萃取复型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以及对试样镀镍断口的侧面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获得V/Si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和性能,拟合成V/Si系金属间化合物V_5Si_3。[方法]采用V粉和Si粉作原料,按照原子比V∶Si=5∶3进行称量,通过机械合金化与热处理制备V_5Si_3,再利用XRD,SEM/EDS等方法对球磨粉体试样和热处理试样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微区成分进行分析与表征,并测量其抗压性能和硬度。[结果]V/Si粉体经过球磨后颗粒度减小,逐渐非晶化,最终得到以原子比V∶Si=5∶3结合的非晶态物质;经过热处理,非晶态结构转变为V_5Si_3晶体。[结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体结晶度提高,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显微硬度增加,抗压强度达到640 MPa,显微硬度最高为656 MPa。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BJ212轮壳螺栓热处理工艺的小型及工业性试验,提出了解决其低扭矩脆断问题的浅淬硬层C-N共渗淬火工艺及回火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Z1)
To improv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electron beam welded joints, the vacuum or furnace whole post weld heat treatment (FWPWHT) usually should be done on it. The electron beam local post weld heat treatment (EBLPWHT) is a rather new heat treatment procedure that provide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recision,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 and higher productivity. In this paper, th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properties of electron beam welded ... 相似文献
17.
P122钢具有良好的韧性、抗蒸汽氧化性能、抗高温腐蚀性能,以及较稳定的高温强度,但是该钢可焊性差。通过正确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从而获得良好的焊缝组织,焊缝硬度平均值为230~255 HB,焊缝区金相组织为典型的回火马氏体组织,达到了规程及设计要求,满足电厂机组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内刻V形槽20#钢圆柱壳体的破裂机理,进行了爆炸加载破片回收试验,并观测其断面金相组织.结果分析表明:破片以韧性断裂为主,不同的原始组织对断裂模式有一定影响;淬火钢强度高,易形成绝热剪切带,利于控制破片形状和大小;裂纹源开始于刻槽根部,从壳体内表面延伸至外表面,引起壳体破裂.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 18Cr2Ni4WA钢热处理工艺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提高热处理中的冷却速度参数 ,可有效地控制粒状组织 (Gs)的出现 ,同时采用复合热处理工艺 ,有效地改善 18Cr2Ni4WA钢的金相显微组织 ,提高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含Nb—V高强度钢强韧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和化学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含Nb-V微合金钢不同控轧控冷工艺下组织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其良好的综合性能主要归因于细化铁素体晶粒产生的细晶强化和细小弥散沉淀出的Nb(CN)和V(CN)质点的沉淀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