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的发展是人们探寻世界、追求智慧、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与思考.而儿童哲学也是爱智慧的,儿童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自由地探索,这种自由的精神体现在儿童哲学思维的强烈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追问、自由的思和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美国当代文坛上最伟大的美籍犹太裔小说家,贝娄是不折不扣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那些在现实面前找不到立足点的人,他们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晃来晃去,无法找寻自我归宿,被称之为“挂起来的人”,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爱的信仰,对“永恒”的追求。贝娄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对人的追问的问题的思考与追问,体现对身份的困惑,完成对永恒的终极意义的寻找。  相似文献   

3.
审视元意义上的学与本源意义上的学形态,只有“生活经验版”与“心灵经验版”两个版本源学的终极本质是心灵性的,学 的“生活经验版”可以通过心态转换,使物理世界转换成心理世界,最终融入“心灵经验版”,对两上版本的本体论追问必然催生 学观。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思想复杂、深邃,作品通过对人们生存困境的艺术描写,将“时空”与“存在”两个哲学命题形泉地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存在与生命终极价值的哲学追问,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5.
从最基本的一种情感体验——"爱"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年级和不同特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爱的行为"实践教育探索,从而将"爱的行为"养成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方面,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路文彬长篇小说《天香》从探寻自我与爱的本质出发,紧扣"爱"这个宏大又具象的命题,讲述了几对性格习惯和成长环境相差很大的年轻人,在自我成长路上对自体、对生命、对爱情的认知迭代和行为修复。从以"占有"为最终目的爱,进化为一种彼此连接中的"存在",这种更高尚的生命状态继而让爱在自我与自由中流动,完成了个体的建构、再探寻到深层觉知。爱着彼此但不能实现形式上结合的人,自体生命的实质都完成了升华与关系真正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格"是课堂教学能否产生有效教学的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了格和课堂教学的格后,从课堂教学目标等四个层面探讨了课堂教学格的"立"与"破",进而认为,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晶晶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4):90-91,129
在文学商业化的当下,徐璐是"80后"作家中一个独立的存在。她的作品充满了校园记忆,体现着青春独有的气质和向往自由又渴望回归的精神向度,终极指向于青春、希望和爱。笔者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对陈述风格、摇滚意象、出走的行为分析,梳理青年一代从"放逐"到回归的成长脉络,简要论述作品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丰富复杂,可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转型过程。前期(1938~1946),他以小说、散文等哲理意味和象征色彩浓厚的文本进行"抽象的抒情",致力于生命形而上、非功利性的思考,表达对"生命"、"美"、"爱"的独特理解与终极追问;后期(1946~1949),他则依凭杂论、政论等形式展现积极介入社会的姿态,倡导民族国家、文学运动与社会政治的重造,传达出功利性的现实诉求。这种转型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作家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11.
在其生命大书《无名书》中,无名氏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西方和印度文化的精华,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以这样的文化建构,来阐释人类的"天命",解决生命的终极追问。这种对超历史的生命永恒价值的追寻,使得无名氏作品的浪漫精神和20年代的崇尚激情的浪漫精神产生了质的区别,我称之为"神圣浪漫主义"。这样的神圣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使得《无名书》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了广博而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东西小说中的"残缺"镜像:身体的残缺、心灵的残缺和家庭的残缺,并指出其残缺书写的终极理想所在。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一种天地境界,儒道释各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了理想的人生模式,努力超拔世俗的生活,以达到"仁之境"或"禅之境"。沿着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认识途径,梳理其中对于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与求索,有望找寻出医治当代人精神痼疾的良药。  相似文献   

15.
安全教育就是把安全科学文化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员工,通过生产实践将员工培养成具有高度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知识型员工,并在保护自身或他人的情况下进行劳动和创造,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做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能够及时修正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防范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笔者认为,企业安全培训应做到"四懂四会",即懂"要我安全",会"我要安全";懂"操作规程",会"安全操作";懂"危险辨识",会"消除隐患";懂"安全禁忌",会"紧急避险"。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的主题不是封建主义的"复仇",而是基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反复仇",这是莎士比亚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哈姆雷特行动中的延宕与疯癫,是其在新旧道德观念下对其使命正义性的来回掂量的表现。在无法得出正解的情况下,哈姆雷特顺从"他者"的安排参与决斗,在决斗中杀死仇人,为父报仇,最终又对自己处以死亡的终极惩罚。这正是其对"复仇"使命道德性依据求而不得所做出的投降之举,而其同意福丁布拉斯称王的临终举动,又暗示其内心潜层"反复仇"的答案。哈姆雷特的主体欲望与最终命运亦从而是与反复仇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将《最后的雾》和《穿裹尸衣的女人》对照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来发掘邦巴尔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邦巴尔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女性被传统婚姻制度压抑的孤寂而痛苦的心灵世界,通过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打破梦幻和现实的界限、填平生与死的鸿沟的超现实的世界,来完成女性对自身价值地终极追问,并以建立女性话语权威、多元语言的共存互动、意象的设置等多种叙事策略来开辟女性书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陈锦昌 《科技信息》2012,(19):277-277
本文想通过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中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分析课程定位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中职物理教学应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实际和所选的专业取向,选择与实际生活、专业学习联系紧密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以"常识化"模式进行教学,使原本生硬的知识"柔化",变得通俗易懂,又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价值。只有使学生愿学、乐学,方能使中职物理的教学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科学管理研究》2017,(3):94-97
结合"众创"背景,研究大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再塑与开发,提出了目前大学生"自我塑造"与"教培塑造",深入分析了"众创"背景下创新力再塑与开发的模式与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