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郝明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5):38-42
随着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一词所蕴涵着的“副都”与“临时首都”的语义得到了统一,确立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苏光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4):28-31
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仅对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人生和工农兵文学运动具有支撑的价值,也对同一时期重庆陪都社会人生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导着重庆陪都文学运动驶向民主、团结、进步的胜利彼岸. 相似文献
3.
唐陪都地位对太原城市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期间愈是兴盛时代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就愈是深远。唐陪都时代是太原城市文化的鼎盛时期,文章探析了唐代陪都文化对太原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龙兴之地对太原城市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的影响,佛教建筑对太原城市人文景观文化的影响,陪都经济地位对太原城市商业文化的影响,龙山、晋水对太原城市自然景观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太原城市文化体系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影响。 相似文献
4.
5.
龚北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76-78
英国十九世纪的女性文学是在世界上最独特的民主制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同时它又在女性视力所及的范 围,表达着英国十九世纪历史文化的特征:民主,自信和对社会秩序的遵守,体现了女性文学与英国文化的互文。 相似文献
6.
综观重庆赵昕、吴一汀、张扬新、张思遥等可爱妹妹的校园作品,领受人生风景和成长智慧时,遭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似乎在所难免。但在这变幻莫测的社会,童心的坚守惟其艰难,更显珍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重庆秀美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开放的时代文化的介绍,描述了重庆人热情,坚韧,勤劳朴实和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与时俱进,团结合作,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这种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的重庆新文化,推进重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5-122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9.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1):95-97
重庆是一个多雾的城市,在抗战时期更是以雾都著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雾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而在抗战文学中关于雾的提及与描写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在抗战语境中,雾不仅仅指示其单纯的自然含义,已被赋予许多政治因素与情感寄托,而其中蕴藏的深刻含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黄玲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1):127-131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教育的时代,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通识教育之基础,必然需要对其知识系统和功能价值进行新的认定。文章对“文学”的概念进行反思,运用比较文化视野来观照文化的多样性,也呈现出多样性表述对文学生态的形成发展与互动共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这也引出与之相关当代社会文学生态的诸多话题,甚至为一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打通提供新思维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谈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潆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8):65-67
从文化概念的起源和内涵入手,阐述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在图书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时贤有以“根在中原、山乡特色、雅俗互动”概括者,此应未得其旨。客家文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其实就在一个“客”字。无论是外在之“形”,还是内在之“神”,客家文学无不体现着“客家”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有着浓郁的河洛王都文化色彩。洛阳十三朝古都所形成的千年王都文化语境,对河洛文学所描写的“世界”和河洛作家产生深刻的形塑。河洛王都的战争频发与权力交替,使崇权唯上的权力文化极为兴盛也别具一格,它只关乎权力而没有正义感和道德感。王都文化里的权力叙事与生存苦难并行,以苦难来彰显权力的重要,以权力来反衬苦难的沉重,使我们无法从单一向度对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作出扁平型的情感与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严子健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109-110
针对目前区(县)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文献采访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分析了提高馆藏文献资源质量的措施,提出了文献采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陈登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8(5)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和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实例,试图说明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指出要想在两种语言之间达到“功能对等”,积淀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文学翻译中,神似是最重要的,应该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7.
莫先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9-46
针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或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所提出的文学是艺象形态论,还可以通过文艺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进行更进一步的证明,这说明将文学定位于艺象形态上具有充足的理由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地域化研究渐已模式化,并有着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它对中国现代学研究格局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从中国现代学地域化研究中有关地域化的概念、研究模式、价值评估三方面来看。这种研究的理论水准还有待提高。地域化是化权力支配下的一种化认同,是一种历史变迁的产物。中国现代学地域化研究应在各种化权力与地域化的复杂纠葛中,探讨地域化的存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丽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4):15-20
从哲学角度,揭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与文学忧患意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进一步从中西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探讨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以及忧患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确定在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相互交汇、碰撞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日益突出的位置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