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蟋蟀(Gryllus testaceus wallker) 成虫为实验材料,用mp3采集声音,Cooledit2000 和Wavesurfer两种声音软件进行分析,对蟋蟀独处、求偶和争斗时的不同鸣叫声与其相应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蟋蟀的鸣叫节律对其行为会构成一定的影响.在求偶和争斗高峰期,蟋蟀成功交配的次数和正式打斗的次数明显比低峰期时多.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蟋蟀不同鸣叫声的发声原理,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成虫为实验材料,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记录、分析,同时用数码照像机抓拍蟋蟀各种鸣叫瞬间的翅膀位置,分析测量不同鸣叫声时翅膀与身体所成的角度,对蟋蟀的三种不同鸣叫声的发声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蟋蟀发出不同的鸣叫声,与发声时翅膀相对身体抬高的角度有关.召唤声(Calling sound,CS)约42度、求偶声(Courtship sound,CSS)约32度、争斗声(Rival sound,RS)约53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昆虫的鸣叫发声原理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脸油葫芦的鸣声结构及行为分析(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and Matsumura, 1951)的多种行为模式,并对其鸣声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行为模式包括取食、清理、避敌、交配和鸣叫等,鸣声包括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鸣声时域特征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鸣声一般由主音和陪音构成,召唤声和求偶声均具有主音和陪音,求偶声相对召唤声而言,陪音部分较长,而争斗声只具有主音部分;鸣声频域特征表明争斗声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类鸣声的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定行为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双斑蟋的求偶以雄性召唤鸣叫开始,相互探求,转而发出求偶鸣声;双斑蟋以雄下雌上的体位进行交配,雄性蟋蟀尾端上翘对准雌性生殖孔,排出精胞完成交配;双斑蟋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决定位置、产卵器刺入、产卵器微提、休止期、排卵、产卵器收回等。结论:双斑蟋交配主要以雄性蟋蟀鸣叫探索为主导行为,雌性蟋蟀性选择为交配成功关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蟋蟀不同呜叫声的发声原理,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成虫为实验材料,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记录、分析,同时用数码照像机抓拍蟋蟀各种呜叫瞬间的翅膀位置,分析测量不同鸣叫声时翅膀与身体所成的角度,对蟋蟀的三种不同呜叫声的发声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蟋蟀发出不同的呜叫声,与发声时翅膀相对身体抬高的角度有关.召唤声(Calling sound,CS)约42度、求偶声(Courtship sound,CSS)约32度、争斗声(Rival sound,RS)约53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昆虫的呜叫发声原理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社鼠斗殴行为及其声频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2—5月,对捕自杭州市郊小和山地区的11只社鼠(成体3雄5雌,幼体3雌),通过计算机红外监测录像和数字录音,测定了双冲突个体的斗殴行为。结果表明:同性成年个体相遇均进行激烈争斗;异性成体相遇则雄体表现出求偶和少量追逐行为;成体与幼体相遇时除个别有少量追逐行为外,一般不发生斗殴。根据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次统计分析表明,同性个体之间激烈争斗所占的时间明显较异性成体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追逐的时间长,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有不同行为时社鼠伴有不同的叫声。  相似文献   

7.
对绿尾虹雉非繁殖期和繁殖期较为复杂的鸣声行为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绿尾虹雉鸣声的生物学意义.2009年1-7月在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集绿尾虹雉的鸣叫声,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绿尾虹雉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Excel软件对其各种鸣叫声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绿尾虹雉鸣声大多由短的重复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鸣声组成.鸣声类型具有报警鸣声、领域鸣声、惊叫声、啼叫声、求偶叫声、产卵叫声、休息时的叫声等7种.鸣声音节中最常见为洪亮高亢的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仅出现在产蛋时,多音节鸣声为啼叫声.繁殖季节鸣叫与非繁殖季节鸣叫相比,在鸣叫类型上有增加,鸣叫频次也有明显增多.本研究发现绿尾虹雉的鸣声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鸣声是它们在种群中进行语言交流的有效工具.研究鸟类鸣声的生物学特性对于了解鸟类的各种行为特征和有效的保护鸟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8年3—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黑尾蜡嘴雀繁殖期的行为和鸣声之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研究.黑尾蜡嘴雀有占区、驱逐、求偶、报警、屈服、飞行、采食、召唤等鸣声,结合鸣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每种鸣声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对862组鸣声样本8种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发现黑尾蜡嘴雀的鸣声结构简单音节类型较少,鸣叫过程中往往出现高度的音节重复现象,并多有谐波;各类鸣声在声学特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mp3采集声音、记录,用Cool edit2000和Wavesurfer等2种声音软件进行分析,对在不同情境下的牡丹鹦鹉(Psittacula agapornis)鸣声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牡丹鹦鹉的鸣声主要有单脉冲鸣声、双脉冲鸣声和多脉冲鸣声,3种鸣声在时域和频域存在差异;雄性鸣声种类较多;鸣声的分布独雄>独雌>雌雄混合,呈早>中>晚分布;独处时和共处时的鸣声脉冲持续时间不同.雄鸟比雌鸟鸣叫强.  相似文献   

10.
白头叶猴社会行为谱包括性行为、友好行为和争斗行为3类,对G群中取代和臣服行为的分析发现,有3只公猴的地位最高,它们之间又呈线性等级关系,其他个体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不呈线性。个体间亲密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母猴间的关系最为亲密,地位最高的2只成年公猴之间存在着联盟关系。母猴是主要的梳理者,梳理其他个体的次数占70.7%,而未成年公猴主要接受梳理,它们梳理其他个体的次数只占2.8%,而被梳理的次数却占33.1%。2只成年公猴之间以及与母猴之间的具有倾向性的梳理关系是和等级关系相一致的。白头叶猴两性的社会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公猴积极参与到群间争斗中,保卫群中个体的安全以及领域,这些行为更符合配偶保卫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