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授课、管理等教育模式,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成为华夏文明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的发展方面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授课、管理等教育模式,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成为华夏文明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的发展方面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书院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独特制度和文化,书院的价值内涵在于:传统书院的家国情怀、传统书院学术研究中的独立治学精神、传统书院的文化典籍收藏和传承等。智慧校园视域下书院教育价值的传承路径可以是:以现代书院拓展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空间、以网络书院再现书院讲会制度、以"未来教室"再现传统书院的切磋式学习等。  相似文献   

4.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属于私人讲学性质的书院,历经千年而不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书院教育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北宋二程理学的开创之地,对二程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其后理学教育思想一直是它的中心教育内容。嵩阳书院在嵩山脚下,是整个嵩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肇始于唐,鼎盛于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最为繁盛。究其原因一是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扶助;二是书院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教育机构,在教学活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相对于官学形成了书院独有特色。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当前民办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浙江古代书院始于唐 ,兴于宋 ,沿至清末 ,历时千年 ,遍及全省。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法等方面 ,与官立的太学、郡县学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对浙江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相结合的教育场所。它大多是由名著一时或学甲一方的鸿学巨儒创办或主持的民间私立高等学府,朝廷通过赐书、赐田、赐产等方式予以承认和支持,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场所。书院兴起于唐末,终止于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始终与官学、乡校同时并举,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书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其兴衰及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借鉴古代书院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大学的教学及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8.
朱子是中国书院制度的实际开创者.书院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由学者主持并担任讲席,自任“学统”以实现“道统”.书院既是教育阵地,又是研究与著述场所,集教学、研究和著述于一身.书院形式开创了自由研究、自由讲学之风,有利于学术争鸣与交流,推动了学术发展.朱子制定的学规,确立了书院的宗旨、教育目的、任务与方法,提倡独立自主精神.所有这些,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设施,介绍了梅州书院的概况,阐述了梅州地区书院的演变历史,勾画出了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院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 ,自唐初至清末 ,有千余年的发展史 ,总数7000余所 ,分布在今全国32个省区。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图书馆等事业的发展 ,对民俗风情的培植 ,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 ,书院又走出国门 ,与儒学一起移植于朝鲜、日本、东南亚 ,乃至意大利、美国 ,而近代以来 ,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 ,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901年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 ,中国教育传统得以贯通。  相似文献   

11.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9,(5):69-72
书院制教育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以书院制改革为切入点,将书院制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在知识的广博与专精上融通合一、在求学与修身上相得益彰,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多样化,高校共青团建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目前高校共青团建设普遍面临形式单一,组织效率低及学生归属感弱的问题,学生归属感弱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高校改革的趋势中,书院制改革被认为是一大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的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书院制改革将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归属感,同时提高组织效率,丰富团建形式。书院制的优势将是团建很大的一个补充。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团建和书院制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一套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体系、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潘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4):137-141
中国书院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总结近三十年中国的书院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范围全面等特点。从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书院发展史、各地区书院发展史、书院发展中的杰出人物、书院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去尽力回顾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初至清末,有千余年的发展史,总数7000余所,分布在今全国32个省区。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图书馆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书院又走出国门,与儒学一起移植于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意大利、美国,而近代以来,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901年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中国教育传统得以贯通。  相似文献   

16.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花费很大精力,自拟《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和国内外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之会”又是南宋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朱熹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大家风范,也弘扬了百家争鸣、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7.
陈华刚 《工程与建设》2021,35(1):29-30,34
书院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组织机构,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书院文化创建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明清时代最为鼎盛.传统书院功能空间受到儒学教育理念的影响,除了为学者提供圣贤书讲学、议论探讨之所的常规功能空间外,书本收藏、书本修订、休闲游憩、祠庙祭祀等活动区域也是我国传统书院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其突出中心要义可归纳为“天人合一”理念...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学术研究的胜地.在教学特色上注重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根据书院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晏富宗 《科技信息》2013,(12):188-188
书院教育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宋代民间书院主要是由理学大师开办和主持讲学,在古代书院中独具特色。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有关书院的文献和资料,发现宋代民间书院与官办书院教育迥然相异,道是民间书院创办的基石,主要体现在大师讲学宗旨和生徒求学目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结晶。该文以福建书院为例,由古及今探讨古代书院重视人文教育及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认为现代大学应当汲取古代书院教育文化的精华,将古代书院教育和当代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