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只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 3只红腹锦鸡 (Chroysolophuspictus)食管和大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 ,结果显示 :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4层结构组成 .食管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突入腔内形成几条纵行皱襞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膜内有较发达的食管腺 ,粘膜肌为纵行排列的平滑肌 ,粘膜下层相对较薄 ,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行平滑肌组成 .大肠由盲肠和直肠组成 .盲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环状皱襞 ,直肠则无皱襞结构 .从盲肠到直肠 ,绒毛逐渐变得宽短和稀疏 ,未见中央乳糜管 ,肠腺逐渐减小 ,上皮和腺体的细胞之间杯状细胞渐少 ,粘膜下层逐渐不明显 ,淋巴组织由发达到不发达 ,盲肠的粘膜下层的淋巴集结见有生发中心 .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2.
3.
红腹锦鸡肝脏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用组织学方法对3只红腹锦鸡(Chroysolophus pictus)的肝脏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如下:红腹锦鸡的肝脏由许多肝小叶组成;中央静脉位于其纵轴中央,围绕中央静脉,两层肝细胞组成的肝细胞索(肝板)不连续的呈放射状排列,肝血窦呈辐射网状排列;肝血窦的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组成,内皮细胞不连续,枯否氏细胞常见于肝血窦,有几个突起;肝细胞索的两层肝细胞之间见有胆小管,另外,对红腹锦鸡的肝脏与其它动物的肝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5.
太行山猕猴小肠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猕猴小肠显微结构观察张文学,薛德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453002,新乡)猕猴(Macacamulatta)是人类的近亲,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化代谢等方面同人类相似.因此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学实验并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有关太行山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红腹锦鸡小脑皮层形态结构特征,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红腹锦鸡的小脑皮层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小脑皮层可分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颗粒层3层.分子层含少量小细胞,细胞大小在4.5~8.3μm;Purkinje细胞层细胞体呈梨状,底宽在17.8~25.6μm之间,高约为18~30μm,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颗粒层的颗粒细胞细胞核大,细胞质少.有髓鞘神经纤维中轴突直径多在0.66~1.62μm之间,轴突或树突中含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也含有丰富的微管,髓鞘厚约为0.13μm.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呈扁平形,细胞质中多含有线粒体和少量吞饮小泡.  相似文献   

7.
2001~2003年在郑州市动物园对笼养红腹锦鸡的繁殖习性与人工孵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求偶炫耀可见于每年的11月上旬至翌年7月中旬,产卵时间为4月上旬开始,6月中下旬结束,鸡群持续产卵时间约57~76天.产卵盛期是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平均产卵数为7.09枚/鸡.年.平均产卵数最多的为2龄鸡,达到17.75枚/鸡.年,平均卵重29.97±3.35(21.2~44.5)克,受精率为60.37%,电孵化器孵化,孵化率为93.28%,孵化期为24(22~25)天.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红腹锦鸡骨骼系统的解剖观察结果,对部分骨骼进行了形态描述和量度,并和另一种雉类环颈雉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鵟(Buteo hemilasius)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本实验采用生物显微技术和Grimelius银染法对大鵟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鵟胃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4层组成,腺胃固有层中充满胃腺,浅层腺为单管腺,深层腺为复管泡状腺;胃黏膜肌层由环行平滑肌构成;小肠无黏膜下层,由黏膜层、肌肉层、外膜构成,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黏膜肌层较明显,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平滑肌为纵行,回肠黏膜平滑肌为内环外纵行.小肠绒毛无分支现象,绒毛中没有中央乳糜管;小肠肌肉层均由内环行平滑肌和外纵行平滑肌构成.大鵟胃和小肠嗜银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长梭形和不规则形等.嗜银细胞的末端有突起,大部分突起常指向管腔,少部分指向固有层.嗜银细胞在不同部位的大小有所不同,在肠腺和黏膜上皮之间的嗜银细胞个体较大,而在固有层基部个体较小.大鵟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数量在腺胃最多,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肌胃内未见有嗜银细胞分布.大鵟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可能有内分泌、腔分泌和旁分泌3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用聚合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各5个样本线粒体DNA控制区的468 bp的序列,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红腹锦鸡的序列变异率为0.90%,白腹锦鸡的序列变异率是0.17%,两者差异极显著.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3种碱基(A,T,C)含量差异显著.根据Kumar双参数法计算两种锦鸡的遗传距离为0.035±0.008,按线粒体DNA控制区的进化速率2%/Myr计算,它们的分歧进化的时间大约是(1.75±0.40)Myr,结果支持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种.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可能分别起源于秦岭以南地区和横断山脉.  相似文献   

11.
红腹锦鸡胃的血供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方法对红腹锦鸡胃动脉的起源和分布情况及胃静脉的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胃的营养均由腹腔动脉供应;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营养,腺胃背侧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动脉的左侧,腺胃腹侧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腺胃血液的静脉由腺胃前静少腺后静脉组成,分别汇入左前腔静脉和左肝门静脉回流;肌胃由肌胃左动脉、肌胃右动脉和肌胃背动脉营养,肌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肌胃右动  相似文献   

12.
番鸭肠胚胎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11~34d胚胎时期番鸭各段肠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于11d肠各段分化呈黏膜、肌层和浆膜3层,未见黏膜肌;(2)黏膜上皮于胚胎早期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至17d出现杯状细胞,且随日龄增加而逐渐增多;(3)绒毛于11d即形成,从前向后逐渐变粗变短,十二指肠段的绒毛呈细高弯曲状,在小肠段有绒毛的分支和融合现象;(4)肠腺于23d开始出现,由黏膜上皮下陷形成,多为单管状腺,在相邻绒毛的基部有一至多个肠腺的开口;(5)从小肠到大肠黏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逐渐增多,而在肠腺中的杯状细胞数量较少,且各段无明显的数量变化;(6)30d以前,固有层主要由胚性结缔组织构成,而后分化出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绒毛内未见中央乳靡管;(7)肠各段结构内淋巴组织较少,在31d仅在绒毛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出现弥散淋巴组织,与其相邻的黏膜上皮部分脱落,未见淋巴小结;(8)20d在回肠和盲肠段出现黏膜皱襞;(9)肌层分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内环肌的厚度约是外纵肌的3~4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的内纵肌层,有呈“竹节”状分布的结缔组织间隔带;(10)在胚胎早期可见浆膜下有神经丛,于31d在肌层间和外纵肌内均有神经丛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复眼的组织学结构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复眼的形态结构,中华绒螯蟹的复眼约由21000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由折射器、受纳器和反 光器组成。折射器包括角膜与晶状体,角膜覆盖在眼睛外部的表面,由复杂的几丁质组成,产生角膜的成角膜细胞位于角膜下方;晶状体由晶体细胞内部物质形成,位于角膜和感杆束之间,感杆束由小网膜细胞膜突起的微绒毛汇合形成;受纳器即小网膜;反光器由两种色素构成,即远端色素与近端色素小;小网膜细胞形成轴索,穿过基膜上的网眼,联系神经节瓣。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蟾蜍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肌肉层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相似文献   

15.
采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法对草鱼、牛蛙、家鸡和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OS阳性产物在草鱼肌间神经丛中未见分布,而在其它几类动物中阳性反应明显.但在不同动物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密度及神经纤维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牛蛙、家鸡和大鼠的小肠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从分散到集中,形态呈现由不规则形到规则形再到不规则形的复杂变化;神经节从无到有,神经网络由不发达趋于发达;而在每种动物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沿肠道由前向后基本呈上升趋势,这种节段性的差异牛蛙极显著,家鸡和大鼠则不甚显著.实验结果提示,随着动物的进化,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在肠肌间神经丛中的分布也更加复杂而有序,从而使胃肠道的调节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牛乳蛋白在人工瘤胃和小肠液中体外消化的动态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消化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同时测定消化液中蛋白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脱脂乳在人工瘤胃中发酵24 h内,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其中Arg、Leu和Pro含量增加最明显;发酵30 min~7 h内,蛋白浓度迅速下降;发酵5 h后,大部分酪蛋白被降解,而β-乳球蛋白和α-乳清蛋白变化很小;脱脂乳在小肠液中进行体外消化,总游离氨基酸迅速增加,反应至7 h时,溶液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增加约4倍,其中以Arg、Tyr、Phe、Leu、Lys和Pro含量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豚鼠离体小肠电活动与机械收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肠电活动和环肌张力、纵肌张力为指标,用同步记录的方法研究了豚鼠离体小肠电活动与环肌张力、纵肌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豚鼠离体小肠的电活动包括慢波与峰波;(2)豚鼠离体小肠始终存在着节律性张力活动,其环肌收缩与纵肌收缩的关系表现为拮抗收缩、共同收缩、交互抑制等形式;(3)峰波可增加收缩力,峰波的个数、振幅与小肠张力呈正变关系,尤其与环肌收缩的对应关系更为显著.(4)慢波可触发收缩,尤其是纵肌收缩.在没有峰波仅有慢波时,亦可有收缩活动甚至活跃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