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浩 《少儿科技》2022,(6):32-33
<正>去年,我国强对流天气频发。其实,古代也是强对流天气多发。今天,我以《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为例,谈一谈强对流天气及面对它时如何自保。《红楼梦》中的强对流天气《红楼梦》第三十回的回目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玉被宝钗和黛玉轮番敲打后,顿觉无趣,便在府中闲逛。正值盛夏,日长神倦,他所到之处鸦雀无声。他先到王夫人处,后来进了大观园,看到下面的景色:  相似文献   

2.
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足以显现《红楼梦》的叙事指向,它透示出《红楼梦》在否定贾府肮脏现实世界之后,建构太虚幻境、大观园世界和创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而宝玉拒绝冲突,则足以驳正以往盛行的各种冲突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不仅塑造了各具特色、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一座凝固的艺术形象———大观园。其中“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稻香村“、“秋爽斋“等无一不体现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建筑图画。这些建筑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及其命运的遭际、结局紧紧地统一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对潇湘馆的描写,与主人公命运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不仅塑造了各具特色、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一座凝固的艺术形象——大观园。其中“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稻香村”、“秋爽斋”等无一不体现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建筑图画。这些建筑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及其命运的遭际、结局紧紧地统一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对潇湘馆的描写,与主人公命运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周朝明 《当代地方科技》2009,(7):153-153,156
《红楼梦》一书中共有十四首未解之诗,除了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猜俗物之外,还有宝钗两首,宝玉、黛玉各一首。现公之于众,与天下研红者共分享。  相似文献   

6.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7.
明莫旦所编纂的(弘治)《吴江志》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宋人关于江苏吴江胜迹的题咏,其中不见于《全宋诗》著录的两宋诗人共49人,佚诗64首.通过相关史料,可对其中18人的生平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9.
按一般生活习俗,结了婚的女人一过四十多岁,就有被称呼“老太太”的.照此类推,《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共有四个“老太太”: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薛姨妈.贾母自不必说,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一出场就是一位“老太太”.那么邢、王二夫人和薛姨妈,年令是不是够得上称“老太太”呢?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王夫人  相似文献   

10.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常被称为“元曲之冠”、“杂剧杰构”、“元戏上乘”。艺术大师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赞之曰“真是好文章”,又让轻不许人的黛玉誉之为“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郭沫若也曾热情洋溢地慨叹:反抗精神这一位艺术之母所产生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在国外,即使象标准苛严的  相似文献   

11.
清人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卷四里,有李白的两首《白头吟》。在第二首的前面,录有萧士(Yun,读如晕的平声)的一段话:“按此篇出入前篇,语意多同或谓初本云。”这是说,在古代就已经有许多人认为第二首是第一首的初稿,第一首是修改后的定稿。现代许多李白诗的选本,也多把第二首作为附录,排在第一首之后。舒芜先生认为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材料。细读这两首诗,我也有同感。鉴于前人的看法都只是作出论断,并没有加以具体分析,这里就从创作构思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由许许多多具体、细小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小事积累而成的;这些重大事件所显示的矛盾冲突也是各种关系、各种矛盾互相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恰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最终形成浩瀚的汪洋大海。其高潮前面的伏笔,往往可以上溯至数回;其高潮后面的余波,常常可以延伸至下面数回。此种“草蛇灰线”的笔法,成为《红楼梦》艺术架构的重要特色之一。而宝玉挨打、《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和《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乃是体现这种架构的代表性事件,而且这三件大事也是作品中写得最成功、最精彩,影响最深远的章节。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最珍贵的药方出现在第二十八回,宝玉宣称只要其母王夫人拿出三百六十两银子,他愿替黛玉配一剂可药到病除的丸药(或名"暖香丸")。先前学界疑此内容纯属虚构,并对配方中的句读产生争议。本文利用e考据之法首度从古医书中发现此方乃源出"秘传大补元圆",但增添"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和"千年松根(茯苓脂)"等代表珍稀性的修饰语,让这段虚拟故事被深植入小说才出现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一般称之为新罗乡歌。《处容歌》创作于新罗宪康王五年(公元879年),是25首新罗乡歌作品中的一首,收录在朝鲜半岛古代文献资料《三国遗事》中。《处容歌》所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俗信仰、生活理念等内容对朝鲜半岛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16.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有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一直在大陆广为传唱: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熟悉胡适作品的人一听就知道,此歌乃由《尝试集》第二编中的《希望》一诗谱成。褒贬毁誉众说纷纭的《尝试集》竟还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恐怕是志在“尝试”白话新诗的胡适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温州的江心屿是国家级旅游胜地,也是诗人们的艺术天地。千百年来,诗人们在这里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编选一本新的历代题咏江心屿诗集,反映它的历史和变迁,体现新时代的审美情趣,让人们在欣赏风光之余,领略它深厚的文化积蕴,从而更加热爱这片光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江山,是人们多年的期待。现在,黄立中先生主编的《江心屿历代题咏选》出版了,多年的期望终于如愿以偿,值得庆贺。该书选录自南朝至当代7O0来位作标的诗作730多首,其中宋以前50首,元15首,明120首,清与近代、当代各280来首,很见古今兼收,侧重近现代的特色。论作品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贾宝玉因与柳湘莲言语龃龉,说了对尤三姐不负责任的话,导致柳、尤的婚姻悲剧,这与贾宝玉一贯宽宏大度,与人为善的性格不相符合;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称袭人为“嫂子”,表现了黛玉的庸俗与轻浮,这与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相抵触;第五十七回,薛宝钗央求母亲将黛玉“聘作媳妇”,即与薛蟠为妻,表现了薛宝钗的自私与浅薄,这与宝钗虽工于心计但表面上却一贯稳重、大方的性格相矛盾.这三个情节因为歪曲了人物性格,有损于人物形象.所以成为《红楼梦》的三处败笔.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人物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红学史上有所谓“影子”说,如晚清一位别署“读花主人”的评红家涂瀛,在其所著《红楼梦问答》一文中就曾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计算机辅助文学研究的工具—《红楼梦》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基础之上,可提供四个方面的功能:《红楼梦》原著的分类检索;《红楼梦》全部人物的档案查询;由红学研究成果归纳的多种表格;大观园和荣国府的平面图及主要人物的活动路径。文中还介绍了系统建立中的若干技术,同时对计算机如何用于非结构化文学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