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三化螟的发生为害规律与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阐明了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在海南的发生为害规律,其年发生6—7代,为害一般是沿海平原重于中部山区,早造水稻重于晚造;它的天敌种类较多,某些年份对其某些世代有制约作用;在早春雨量少,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生量大,反之,则小;种植易感品种时,其为害较重;同时提出了防治三化螟应狠抓第一、四代,挑治第二、五代的严重发生田,以免使第三,六代螟虫造成白穗而承受较大压力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三化螟是海南岛水稻三大害虫之一。该虫每年发生6代,间歇年份大发生,造成稻谷严重损失。常年螟害率2—6%,大发生年局部地区高达50%以上。螟害率与发生量正相关;发生量与降水量负相关;发生期与气温负相关;上代与下代发生期正相关。根据冬季气温与降水量,可预测全年各代发生期与螟害率,掌握上述发生规律,做好测报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平和县位于福建南部,年平均气温约为21℃,早稻的主要害虫三化螟一般一年发生4—5代,第二代螟虫发生量大,是预报重点。我们在一九七六年二月中旬,利用回归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平稳时间序列线性外推法、训练迭代法、概率转移法等统计预报方法,对该县一、二代三化螟蛾的高峰日及灯下蛾量进行统计预报探讨,取得初步成果。第一代三化螟蛾高峰日预报为3月29日,实际发生于3月28日;第一代灯下娥量预报为轻发生年,数量在200只以下,实际发生63只;第二代蛾高峰日预报为5月26日,实际发生于5月27日;第二代灯下蛾量预报为轻发生  相似文献   

4.
稻螟啮小蜂是三化螟的一种寄生蜂,1957年于温州市郊的第三代三化螟卵块里初次发现,卵寄生率仅0.2%,1962年第四代三化螟卵寄生率上升到1.7%,1963年第三、四代三化螟卵寄生率迅速上升分别达3.1%和39.2%,我所当时曾对此蜂作了一些调查研究,1964年以后田间螟卵寄生率骤然降低,1971年重新采集三化螟各代卵块885块,经检查未见有该蜂寄生。现将1962——1963年饲养调查结果整理如下,供今后探讨啮小蜂在本地利用和保护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发生情况和危害性我县卷叶螟在一九六四年以前发生量少,危害不大。近几年来,发生量激剧增长,每年各代间歇性大发生,威胁水稻生产,已成为主要水稻害虫之一。近五年中从一九七一年发生量最少,一九七四年二代和一九七五年二、四代中等偏多,一九七二年二、三代发生量很大,一九七三年二、三、四代连续大暴发,加之防治失时,全县有几十万亩早、晚受害而不同程度减少收成,严重的田块,成片枯白,受灾减产。  相似文献   

6.
上海郊区的棉铃虫一年发生四到五代,从第二代开始进入棉田为害,其中以第三、四代,特别是第四代,发生量大,为害棉花最为严重,是重点防治的世代。根据广大群众的经验,在产卵盛期喷药,以杀灭虫卵和初孵幼虫,防治效果较好。因此,我们于1972年以上海县北桥公社为基点,摸索了第四代产卵盛期的预测方法。 1.发生期预测的三环节根据发育进度推算害虫发生期的“发育进度法”,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害虫预测预报法。这类方法的优点是它考虑到多方面环境条件对害虫发育速度的综合影响,并以田间害虫  相似文献   

7.
水稻中后期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江西丰城稻区1957—1982年以来的虫情、气象以及耕作栽培制度等历史资料为依据,经对影响三化螟种群动态的生态因素分析,选出一批待选因子.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算筛选关键因子,并建立起三、四代三化螟发生量的中长期预测模型.经试报检验,预报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是台州地区当前晚稻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五、六代,其中第五代危害最大,个别年份第四代或第六代危害也较严重。据各地历年观察,四代短翅虫出现早、比例高,绝对数量大就是大发生的预兆,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人为等因素,就会造成褐飞虱大发生。  相似文献   

10.
芜湖地区水稻由于受三化螟为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年分约减产一、二成,严重受害年分如1965年和1970年部分社队单、双晚稻减产高达五成以上。因此,三化螟是芜湖地区水稻生产的重大威胁。考虑到长期单纯应用化学防治容易造成农药公害,从而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总体中,积极开展稻螟生物防治,研究利用螟卵寄生蜂防治三化螟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法。这就必须首先查明芜湖地区三化螟卵寄生蜂的种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世界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全球每年因螟虫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00万吨。我国螟虫发生面广、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仅二化螟和三化螟年发生危害面积1500万公顷以上,防治约38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重要水稻害虫.研究于2001—2011年每年1—8月在勐海进行,采用黑光灯诱杀技术,对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现,从2001年以来,三化螟种群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三化螟种群数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其在8月主要高峰期记录到成虫198 480头/hm2.三化螟种群每年有2次高峰期,2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5—8月.主高峰期与次高峰期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出现的月份因年而异.对三化螟种群数量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月降雨量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增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辽地区捕食性瓢虫一年发生三或四代,3月上旬出哲,首先出现在易感蚜虫的植物上觅食,第一代发生于5月下旬~7月中旬,第二代于6月上旬发生,第三代于6月下旬发生,第四代于7月中下旬发生,世代重叠现象严重,9月下旬10月初以二、三或四代成虫越冬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越冬有群集性.捕食性瓢虫食性广,食量大,对蚜类发生有追随性,攻击取食,有卵食习性.温度、湿度、光照、风雨对成幼虫活动、取食、个体发育有影响.无孤雌生殖现象.捕食性瓢虫是本地区蚜虫等害虫的很好天敌,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昆虫的远距离迁飞是种内的一种遗传性,江苏农学院植保系根据迁飞昆虫一般发生在成虫“羽化幼期”后期的特性(指雌虫),对稻纵卷叶螟雌蛾生殖器管进行季节性系统解剖,并配合发生期、发生量符合程度和大区域内同期突增现象分析,可以看出稻纵卷叶螟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研究结果认为江苏东台地区有外来虫源和本地虫源,按其情况有四种情况:全部由外地迁入(二代一峰、二代二峰日以后)、部分由外地迁入(二代二峰始盛期、三代一峰前期)、土生土长(三代二峰、四代一峰)和大部迁出(四代二峰)。其根据如  相似文献   

15.
扁豆豆荚螟在湘北地区发生完整5代,其中2、3、4代主要为害早、中熟扁豆,以2、3代为害最严重.其发生量和受害率与寄主作物面积、播期、品种与区域关系密切.防治指标百荚(花)虫量10头,防治适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人工防除压基数,药剂防治保关键,确保扁豆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教学、科研为生产服务,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三结合基地,生物系组织专人成立水稻害虫防治实践小组,与芜湖市郊区赭山公社赭山大队阡坡山生产队固定联系,组织师生以该生产队为基地,开展水稻害虫防治实验。除已进行三化螟卵寄生蜂自然寄生情况的调查和害虫虫情测报、预报外,还应用杀螟杆菌对三代三化螟为害双季晚稻所造成的枯心苗,进行了大田防治试验。据去年八、九月间对面积共8.9亩、六块大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是我省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在关中地区每年发生四代,其中以二、三代为害最严重,特别第二代造成棉花损失最大。1974年鱼化地区棉铃虫大发生,加上后期阴雨,造成棉花减产。因此,棉铃虫的为害引起了广大贫下中农的重视,成为棉花增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棉铃虫的防治问题,西安市鱼化公社的鱼化大队第五生产队、朝阳大队第四生产队、双旗寨大队第二生产队、老烟庄大队第二生产队与陕西师大生物系七三  相似文献   

18.
稻水蝇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年发生 4代 ,世代重叠 ,发育历期世代间存有极显著的差异 ,虫态间发育历期除幼虫与蛹外亦呈极显著差异 .成虫越冬 .4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出现 .4月下旬见一代卵 ,5月 10日为一代幼虫盛发期 ,化蛹在 5月 2 5日始盛 ,一代成虫于 5月下旬可见 .第二代 5月下旬见卵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幼虫发生 ,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为二代成虫可见期 .第三、四代幼虫分别发生于 7月上旬及下旬 ,第四代成虫于 8月中旬羽化 ,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越冬 .第 2代危害严重 ,发生数量极显著多于其它各代  相似文献   

19.
斯密二鬃蓟马寄主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启荣  王波 《贵州科学》2012,30(3):38-41
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室内饲养,研究了斯密二鬃蓟马的发生规律、寄主范围。结果表明,斯密二鬃蓟马在金花石蒜上1年发生约22代,10~17代为主害代。以成虫、若虫、卵在金花石蒜叶片近地面5~10cm处越冬。翌年4~5月为越冬代成虫取食、交配、产卵繁殖时期;8~9月为发生高峰期,发生量大,花卉受害重。在贵阳乌当百宜,共发现斯密二鬃蓟马的寄主植物为23种,分属于10个科,其中石蒜科、豆科、葫芦科、茄科为其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20.
魏美玉 《武夷科学》2002,18(1):325-325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