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e与5-硝基-邻菲罗啉可形成无色的Fe(5-N-phen)^2+3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红色的Fe95-N-phen)^2+3配合物。本工作以低压汞灯作为光源,研究了各种有机酸,溶液酸度和表面活性剂等对Fe-5-N-phen体系光学化学还原反应速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了在新两性表面活性剂N-[N'-(羧乙基)-N'-(2-羟乙基)氨乙基]月桂酰胺钠盐(CEHEAELA)和十二醇氧乙醇聚氧乙烯23醚(Brij-35)存在下,铁(Ⅲ)与邻硝基苯基荧光酮(O-NPF)的显色反应。在pH6.0~9.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Fe(Ⅲ)与O-NPF形成1:3的桔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8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80达1.40×10^L.mol^-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 Fe(Ⅱ)的 5-NO2phen配合物对Belozov-Zhabotinskii振荡反应的催化作用;从与 Fe(Ⅱ)的 phen,bipy,terpy 配合物的相互比较(催化参数、酸的影响等)出发,对该化合物的催化特点进行了讨论。最后,给出 Fe(Ⅱ)的 5-NO2phen配合物催化B-Z振荡反应各组分的浓度范围和优势区域图。  相似文献   

4.
FeCl3—Al(i—Bu)3—phen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T-IR谱结合UV-Vis,对在加氢汽油介质中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及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胶粒表面FeCl3与phen作用,生成Fe(phen)Cl3,它被Al(i-Bu)3还原为二价离子的表面双金属配合物,丁二烯在空位上配位,形成π-烯丙基活性种,实现了链引发反应。  相似文献   

5.
用吸收光谱、单扫描极谱及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Fe2+三磺基四苯基卟啉(简写为TPPS3)的水溶性配合物在pH~4.0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的性质。实验证明Fe2+与TPPS3在90℃下加热80min可以反应完全,配合物主要以TPPS3二聚体和TeⅢ-TPPS3单体的形态存在于该介质中,H+参与了配合物的电极反应,Fe-TPPS3体系中配合物的组成比为1∶1,FeⅢ-TPPS3在电极上还原为FeⅡ-TPPS2为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铁(Ⅱ)与溴连苯三酚红(BPR)和罗丹明B(RhB)的协同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VA-124存在下,pH3.0-5.5范围内,Fe(Ⅱ)与BPR和RhB形成红紫色三元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λmax位于59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90为6.4×104mol-1·L·cm-1.Fe(Ⅱ)含量在0-2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此显色体系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该法用于合金和茶叶中铁的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了氯化{5-(邻-(4-(2-巯基苯并咪唑基)正丁氧基)苯基-10,15,20-三(对-甲基)苯基卟啉铁(Ⅲ)}(o-BzImTMPPFe(Ⅲ)Cl),氯化{5-(邻-(4-(2-巯基苯并噻唑基)正丁氧基)苯基-10,15,20-三(对-甲基)苯基卟啉铁(Ⅲ)}(o-BzTaTMPPFe(Ⅲ)Cl),氯化{5-(邻-(4-(2-巯基苯并口恶唑基)正丁氧基)苯基-10,15,20-三(对-甲基)苯基卟啉铁(Ⅲ)}(o-BzA-zTMPPFe(Ⅲ)Cl)等配合物,详细研究了丙酮/水介质中,在分子氧和抗坏血酸存在下,这些配合物对环己烷羟化反应的催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无外加轴向配体时,由于尾端基团的分子内轴向配位作用,这些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还原剂的用量对催化效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碘化钾显色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摩尔比1:500的Fe(Ⅱ)-trien配合物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CTAB,SDS,LSS,Brij35),形成Fe金属胶束溶液,在20℃和30℃下,pH≈10,研究Fe金属胶束模拟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提出了一种金属胶束催化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FeCl3—Al(i—Bu)3—Phen催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在25℃加氢汽油中,单、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并测定相应的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Al(i-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与FeCl3作用是形成胶粒的主要反应,Phen与Fe^3+络全有阻止Fe^2+被还原更低价态的作用。适当过量的Al(i-Bu)3形成双电层,使催化剂胶粒稳定,同时将Fe^3+还原  相似文献   

10.
应用FT-IR谱和Uv-Vis,对加氢汽油介质中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的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胶粒表面FeCl3与phen作用生成Fe(phen)Cl3,它被Al(i-Bu)3还原为二价离子的表面双金属配合,丁二烯在空位上配位,形成π-烯丙基活性种,实现了链引发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新两性表面活性剂N-[N'-(羧乙基)-N'-(2-羟乙基)氨乙基]月桂酰胺钠盐(CEHEAELA)和十二醇聚氧乙烯23醚(Brij-35)存在下,铁(Ⅲ)与邻硝基苯基荧光酮(O-NPF)的显色反应.在pH6.0~9.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Fe(Ⅲ)与O-NPF形成1:3的桔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8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80)达1.40×10 ̄5L·mol ̄(-1)·cm ̄(-1),铁(Ⅲ)浓度在0~0.48u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水样、人发及铝合金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同核双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细胞色素P450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成了Fe(Ⅲ)-Fe(Ⅲ),Mn(Ⅲ)-Mn(Ⅲ),Co(Ⅱ)-Co(Ⅱ)3种同核双卟啉金属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和顺磁共振谱等进行表征.研究了这些同核双卟啉金属配合物模拟细胞色素P450催化环己烷羟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同核双卟啉金属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活性顺序为:Fe(Ⅲ)-Fe(Ⅲ)>Mn(Ⅲ)-Mn(Ⅲ)>Co(Ⅱ)-Co(Ⅱ)  相似文献   

13.
联氨在金属纳米粉制备中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UV、XRD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联氨在同Fe(II) 、Co(II) 、Ni(II) 反应制备金属纳米粉的行为. 认为在乙醇- 水体系中, 水合肼还原Co(II) 、Ni(II) 的反应是经过配合催化, 还原Fe(II) 的反应是经过表面催化和高压诱导. 用水合肼对钴、镍纳米粉进行铁的包覆, 以及有钴、镍存在下的岐化分解都是表面催化.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中位-四-邻氨基苯基卟啉配合物,并研究它在0.5mol/LH_2SO_4介质中的氧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均可将Fe(Ⅲ)TAPP还原为Fe(Ⅱ)TAPP,后者在H_2SO_4介质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可以通过氧的化学氧化或电化学氧化重新转变为Fe(Ⅲ)TAPP.电化学和光谱电化学实验证明该铁卟啉对氧的电还原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催化过程可由EC机理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Al与溴代二甲氨基苯基萤光酮(BDMAF)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近中性介质中,铝与BDMAF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形成三元配合物,其组成为Al:BDMAF=1:3,而在pH=10~11氨性介质中,Al与BDMAF,磺基水杨酸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紫红色的组成为1:4的四元配合物。形成的四元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可在室温瞬间完成,稳定性增加、灵敏度提高。以铜试剂作为掩蔽剂,由四元配合物直接光度法测定高铝水泥、石英砂、石灰石等试样中微量铝的测定,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Fe(Ⅲ)—TPPS3配合物光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吸收光谱,单扫描极谱及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Fe62+三磺基四苯基卟啉的水溶性配合物在pH-4.0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的性质。实验证明Fe^2+与TPPS3在90℃下加热80min可以反应完全,配合物主要以TPPS3二聚体和Te-TPPS3单体的开矿存在于该介质中,H^=参与了配合物的电极反应,Fe-TPPS3体系中配合物的组成比为1:1,Fe-TPPS3在电极上不原为Fe-TPPS2为可  相似文献   

17.
化学复合镀Ni—P—PTFE共沉积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钢试片上化学镀Ni-P-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镀层中PTFE粒子沉积量及分布特征,研究各种因素对PTFE粒子沉积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在化学镀Ni-P-PTFE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镀面状态及施镀工艺也有明显影响.提出了化学镀Ni-P-PTFE复合镀层的共沉积机理,即PTFE粒子通过机械碰撞及静电吸附的联合作用被试件表面俘获,实现与Ni-P共沉积  相似文献   

18.
在表面活性剂(-)—(1R,2S)—N—甲基—N—十六烷基麻黄素溴化物的手性胶束体系中,在Salen-Mn(Ⅲ)配合物的催化下,末端烯烃可被氧化为旋光性的环氧化合物.对非手性和手性的Salen配合物及若干种氧化剂的作用行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用研磨法制得的(NH4)2SO4-Fe2O3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将表征结果与其催化性能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时存在着(NH4)2SO4在Fe2O3表面上自发分散过程。同时在表面形成S-Fe配合物。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表面S-Fe配合物含量逐步增大,573K时达极大值。此时催化反应活性最大。超过573K,随着处理温度升高,表面S-Fe配合物分解,此时催化反应活性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20.
以二甲亚砜/丙酮-二甲亚砜为反应介质,合成了Cu(Ⅱ),Fe(Ⅲ)的L-从氨酸,吡啶-2,6-二甲酸三元配合物,并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电导率,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分别是「FeC12H13N2O8」Cl2,「CuC12H14N2O8」Cl2。同时,对其溶解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