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天文学家的工作进一步证明,类星体能提供有关宇宙本质的知识。他们的工作补充了最近戴维森(Davidson)等人对类星体3C273紫外谱的观测(Na-ture,269,1977,203;News and Views,269,1977,195)。中国天文学家们已经对多种射电类星体的子集建立了哈勃图,他们所用的光度指标不同于戴维森等人所用,但却得到了本质上相同的结论。早就知道,为了判定宇宙是开放的(减速因子q_0小于1/2,宇宙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封闭的q_0大于1/2,宇宙最后要往回收缩),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哈勃图,即红移z与视星等m的关系(所谓红移就是由于恒星及星系的退行所引起的光的红向变化)。然而,仅在红移值超过目前星系红移极限值(~0.5)的范围时,不同的宇宙学所预言的z-m关系才有可能加以区分。具有较太红移值的类星体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很大希望,原  相似文献   

2.
自然信息     
创记录的红移震惊天文界至今年年初,天文学家还未发现红移值超过4.0的天体,但如今已冲破了宇宙的“距离阻栏网”,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较大红移值的类星体。剑桥天文学院和亚利桑那基特峰天文台的研究小组报导说他们已测出红移值为4.07和4.43的两个类星体(《自然》)Vol 330,P 453),其中后一个类星体是已知宇宙中最远的天体。红移用来衡量宇宙的距离,由于光的速度是个定值,因此它也可表示光离开类星体的时间。如今我们能想象得出当宇宙仅为它目前年龄的10%到20%时这些天体是怎样  相似文献   

3.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8,33(2):111-111
研究类星体连续谱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类星体的内部物理机制、建立模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究低红移类星体的紫外光谱时曾指出:类星体中可能存在着谱的演化,即从统计平均来看,类星体早期的谱要比晚期的平坦,这说明类星体演化的早期比晚期有较多的紫外辐射。本文将对这种可能的谱的演化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卞毓麟 《科学通报》1981,26(3):159-159
一、引言文献[1]对946个类星体的红移和视星等作了统计分析。其要点为:以0.1为步长将类星体红移分为0.0—0.1,0.1—0.2,……3.5—3.6共36个间隔,算出各间隔内类星体视星等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σ_v,并据和z的关系讨论了宇宙学模型。本文以文献[1]为基础,对几种宇宙模型计算了各不同红移间隔内类星体绝对星等的平均值,并讨论了类星体光度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樊晓晖 《科学通报》1994,39(2):146-146
Lyman系限吸收系统(Lyman limit system,LLS)是类星体光谱中对Lyman连续区为光学厚的吸收系统,它们通常具有对应的窄金属吸收线.如果在一减速因子为q_0的Fried-mann宇宙中LLS的共动数密度为常数,则单位红移间隔中的LLS数目N(z)随红移的演化为:  相似文献   

6.
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以内的高红移(红移大于6)类星体为我们研究早期宇宙提供了重要的探针,这也使得对高红移类星体的观测研究成为星系宇宙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高红移类星体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宇宙学意义,利用光学和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发现早期宇宙中光度最高和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利用亚毫米、毫米和射电波段观测对高红移类星体寄主星系所开展的研究等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a和绝对星等M之间存在某些有意义的联系. 同文献[1,2]的作法一样,我们把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a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三段:a_L(178~408MHz)、a_M(408~1415MHz)、a_H(1415~5000MHz).在宇宙学红移的假设下,应用已作银河消光修正A_v和红移修正K_v的视星等、红移近似关系式来计算绝对星等:  相似文献   

8.
曹盛林 《科学通报》1980,25(20):937-937
要解开“类星体之谜”,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性质一直是个关键问题。由于类星体的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关系表现十分离散,因此以往关于类星体红移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从对类星体的分类出发去寻找“标准烛光”,从而建立视星等与红移间的哈勃关系。  相似文献   

9.
使用X射线探测卫星ROSAT观察宇宙的科学家们认为,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产生于星系中心。而天体物理学家将发现很难解释它们怎么会在大爆炸发生后那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而其他的证据却偏偏显示出那个时候的宇宙物质分布是如此的均勻,甚或毫无“结块”的迹象。普朗克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格仑瑟·海辛格在0.4弧度范围上探测到40个类星体。ROSAT在该区域的背景上,观察到了一束束的X光辐射。海辛格认为,这些X光束是由处于红移状态下的类星体发射出来的。如果他是正确的,那就说明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是极不均勻的。这与最近从对宇宙背景辐射的观察所获得的结论有矛盾,这种辐射,据认为是由大爆炸产生出来的。观察表明,按宇宙背景辐射的分布状况来看,宇宙早期物质分布应当是极为均勻的。  相似文献   

10.
去年D.Walsh和G.C.Pooley等人发现,双类星体QSO 0957 561 A、B相距很近,光学间距为5″.7,发射线红移都是Z=1.4,光学星等m_B(A)=16.7,m_B(B)=17.0,其他一系列性质也很类似.他们猜想这可能是同一类星体由引力透镜所形成的两个像,并认  相似文献   

11.
电子静质量随时间变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74,19(10):466-466
最近,唐孝威同志为了解释河外星系谱线红移现象,提出了电子静质量演化假说,认为屯子静质量不是常数,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增长的物理量,并且,具体给出了电子静质量增长的定量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类星体0916+558的紫外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富华 《科学通报》1987,32(5):358-358
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哥达空间飞行中心,我们利用“国际紫外探测器(IUE)”对类星体0916+558作了紫外观测,类星体0916+558是一颗低红移类星体,红移z=0.1222,星等为16.15等,适合IUE观测。我们选择该类星体作为观测对象,目的主要为获得它的L_a、CIV发射线及整个源在UV波段的连续谱资料,从而结合已有的类星体在UV  相似文献   

13.
双类星体发现已经一年多了.双类星体又叫孪生类星体,因为它们极其相象.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天文学家很感兴趣.一年多来,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观测、探讨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1980年6月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通信栏里,发表了卢瑟福实验室的贡德哈莱克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威尔逊的一篇论文《双类星体0957 561A、B的紫外光谱》,他们用卫星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双类星体的引力透镜模型. 一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沃尔什等人报告说,他们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2.1米光学望远镜,发现在大熊座有两个相距约6弧秒的类星体0957 561A、B,它们的红移值相近,约为z=1.405;光谱也差不多;亮度也很接近,红星等都是17等,蓝星等分别为16.7和17等.因而沃尔什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类星体在引力透镜中的两个像.  相似文献   

14.
崔振兴 《科学通报》1982,27(24):1504-1504
对高红移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所作的研究业已表明,在L_α发射线短波一侧的吸收线绝大部分都无法用现行的计算机搜索方法予以证认,而且,这些光谱中的L_α—L_β线的强相关导致了以下结论:这些未证认的吸收线中的大部或全部都是由不同红移的氢云产生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所有这些吸收线的波长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红移类星体光  相似文献   

15.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82,27(15):919-919
类星体引力透镜现象的证认和中微子静质量可能不为零的发现,给宇宙学带来了一类新的问题:宇宙中的非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对宇宙天体的视性质或观测性质(如红移、光度等)有怎样的影响? 在标准宇宙学中,天体的视性质被认为是它的内禀性质受了宇宙膨胀作用后的结果,这相当于只考虑了均匀分布的质量成分的引力影响。而实际上,宇宙中的质量分布虽然在大尺度  相似文献   

16.
褚耀泉 《科学通报》1983,28(16):972-972
我们发现了一个具有很大红移值Z=3.45的类星体PKS 0335-122。在研究暗射电类星体的过程中,我们曾证认了一批射电平谱源,这些射电源原先被证认为空白区域。众所周知,具有平谱的射电源(通常这些源在射电波段是不可分辨的)经常是与恒星状光学天体相联系的。射电平谱源的光学证认率是很高的,例如,Condo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射电巡天星表在Palomar巡天底片上的证认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17.
陈建生 《科学通报》1982,27(17):1057-1057
一、引言 在系统地进行南天射电源的光学证认工作中,Savage,Bolton和Wright于1977年发现了射电源PKS1448—232和—个具有紫外色超的16(?)4恒星状的天体的位置相符合,并给出它的光学证认图。他们利用英-澳3(?)9反光望远镜对这个天体进行了低色散光谱的观测,证实了它是一个发射线红移为Z_(cm)=2.22的类星体,并发现这个类星体的光谱存在有丰富的吸收线,其中大部分的吸收线分布在波长小于L_α的区域。因此,PKS1448-232被列入英-澳望远镜的《类星体吸收线光谱研究》的观测对象之一。该类星体的精确坐标是:  相似文献   

18.
季顺平 《自然杂志》2018,40(3):183-190
从测量的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引出平行宇宙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回顾了古代由于恒星视差的消失引起的恒星测距的难题。介绍了近代的标准烛光测量法、哈勃的宇宙尺度红移测量法,以及大爆炸宇宙假说战胜稳恒态宇宙假说。最终,由宇宙暴胀理论引出第一层平行宇宙和第二层平行宇宙。从微观的角度,由牛顿炼金术的失败引出4种基本力和量子力学。介绍基本粒子的测量不确定性以及薛定谔提出的波函数。对波函数诠释的主流思想是标准的哥本哈根解释,而埃弗雷特特的平行宇宙解释引导出的第三种平行宇宙,即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目前逐渐被广泛地接受  相似文献   

19.
尤俊汉 《科学通报》1979,24(7):300-300
许多具有致密结构的高能天体,例如类星体、塞佛特星系等,常具有宽的、轮廓显著不对称的发射谱线,其短波边陡直;长波方向平坦下降(图1)。目前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这种发射谱线产生于炽热气云的热激发,谱线展宽起源于气云的高速湍动,而谱线的不对称性则用吸收效应  相似文献   

20.
莱曼α森林     
在天体物理研究史上,每次谱线证认的困难及随后的成功都曾推动天体物理的发展。在类星体研究的二十年里,就有过四次谱线证认的困难。“莱曼α森林”是在研究高红移类星体吸收光谱中所发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类星体光谱研究中遇到的第四次困难。《莱曼α森林》一文全面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