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王朝征服和移民力量的影响下,广西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国家向民间大力推广民间信仰,代表忠、义的一些神庙得以在广西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明清以来大量移民进入广西,又丰富了广西民间信仰的内容,关帝、天后、北帝、许真君等外来神灵的信仰得到传播。由于近代广西社会动乱频繁,加上西学东渐,更因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广西民间信仰发展很不充分,且有不断式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哈密,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通往新疆的第一门户。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旅行家游记、札记中关于哈密社会生活的记录点点滴滴,从建筑风格、官制到思想语言、饮食、生产技术等,对晚清民国时期汉文化在哈密维吾尔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相异于新疆其他地方的哈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吸食鸦片是晚清-民国时期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鸦片毒害国人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因此,如何劝戒鸦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客家古村落培田在劝戒鸦片上从制度建设、文化教育、心理治疗等方面多有建树,是传统社会民间自治的集体智慧结晶,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奇台因为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一度成为新疆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内地多省的汉族移民来此定居,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奇台社火。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奇台商业和会馆的衰落,奇台社火的组织权利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社火从以地缘为纽带的移民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载体,逐渐与国家权利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国家通过社火加强对民间的控制,在为地方谋利益的同时又实现国家的意志,达到国家的权力意志与民间权力意志的调和。另一方面作为民间仪式的社火进入国家场合又通过国家通过征用民间仪式,把民间仪式纳入国家事件。民间与政府在相互配合中相互利用,政府利用的是民间的文化资源以达到政府的经济目的、政治目的,而对于民间来说,除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也运用政府的行为达到国家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至少是默认。  相似文献   

5.
呼图壁县域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形成绿洲聚落,移民群体的生存活动形成地域社会。清末民初的呼图壁县域农业社会的形成蕴育了众多的庙宇,围绕庙宇广泛而多样的民间信仰活动成为当时城乡显著的社会现象,促进了移民的土著化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汉族民间信仰问题是区域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清末以来东北地区汉族中信奉的民间神灵为切入点,分析该区域汉族民间信仰构成成分和主要特征,可以为目前存在的一些民间信仰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有清一代,阜康县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从草原游牧到绿洲农业的社会经济转型。绿洲农业蕴育了众多的庙宇,庙宇成为移民土著社会形成的社会机制。围绕庙宇广泛而多样的民间信仰活动构成当时阜康县域城乡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要素。  相似文献   

8.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9.
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推动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各县、乡镇集市发展基本定型,各街市定期集贸,既方便了民间互通有无,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文山地区早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主要是汉族移民,汉族聚居区逐渐成为集市和后来县、乡镇所在地,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农民卷进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越贸易更促进了文山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推动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各县、乡镇集市发展基本定型,各街市定期集贸,既方便了民间互通有无,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文山地区早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主要是汉族移民,汉族聚居区逐渐成为集市和后来县、乡镇所在地,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农民卷进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越贸易更促进了文山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信仰,其队伍庞杂的神灵既有中原南迁汉族移民所带来,也有客家人聚居地少数民族留下的.还有非客家地区传入后落地生根的,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伴随着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伴随着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全过程,成为客家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葱郁的枝叶.以闽、粤、台客家公王、伯公、妈祖、三山国王等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清徽州历经十年咸(丰)同(治)兵燹,致使民众失望与无助情绪蔓延,传统信仰受到冲击.伴随西方传教士深入内地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东进,基督教始在徽州社会出现.在传播过程中,传教士与徽州社会各阶层时有往来,基督教在冲击徽州传统民间信仰,引发民教矛盾的同时,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生活、启蒙等方面的机会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地处滇、藏、川三省(区)结合部的德钦县,自古是各民族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因此形成了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以藏传佛教为主导多元信仰并存的现象。长期以来,多元信仰影响着多元文化与民族间的和谐,进而影响着该地区社会和谐。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法重点对德钦县燕门乡和升平镇多元宗教信仰及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种宗教信仰的适时变通、相互尊重、不同信仰者间的通婚以及政府的积极引导促成了德钦县多元宗教信仰和谐并存、多元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的局面。文章指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下,在政策上因势利导,努力促进各宗教信仰之间的和谐,促进多元宗教信仰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一个移民性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 ,从民间信仰的角度 ,以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 ,探讨了地方性族群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神明信仰是整合和稳定民间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最后结合人类学族群研究理论对神明信仰做了历史的文化解析 ,并对田野调查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广西玉林五属的开明士绅为谋一域教育发展、救社会于危难,举民间力量,积极开展改良私塾和兴办新学活动。新桂系执政时期对乡村教育采取“政、教、军”三位一体制度,欲使私塾与新学之教育合二为一。此举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转型,但也使乡村教育走向军政化。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普遍特征 ,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利用这一特点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也是社会学当加以注意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宗教信仰的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 ,探讨了多元化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意义 ,以期于西部大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浙南古廊桥与民间信仰活动紧密相结合,民间信仰活动贯穿造桥全过程,廊桥建成后大量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以廊桥为中心展开。浙南古廊桥空间民间信仰神灵崇拜的对象、活动及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设神龛供神像祭拜,举办各种祭神节等,融入到廊桥实体及与廊桥相关的民俗活动中去,并通过建筑饰物、书画、语言文字等表现出来。古廊桥空间民间信仰在当地社会人们的精神与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台湾“念歌”是从闽南语系的“歌仔”(俗曲、小调)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说唱艺术,其演唱的题材,有许多关于台湾开拓故事,这是说唱艺人怀想先民开拓家园的史诗,是描述清代汉族移民经验的民间文本,突破官式方志所能见容的“视野”,具有劝人莫忘根本、爱惜家园、珍守成果的意义。文章除了分析此类念歌文本的内容,并试着站在文学人类学的立场,认定其可作为探悉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群体结构、经济、信仰、人际往来与立身观念等文化内涵的媒介,而关注其表述清代汉族移民渡海的缘由,及于行船惊险、艰辛的遭遇,然后接述在此困厄环境下,坚毅垦拓、传宗安家的过程,乃至移民社会民、户逐渐殷实之后,充满致富机会与堕落危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刘波 《科技信息》2011,(10):I0049-I0049
教学制度是在教学活动中就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程序所确立下来的一系列规则,本文从历史沿革角度分析了我国晚清与民国时期小学教学制度的发展变迁,并阐述了晚清与民国时期小学教学制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 ,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 ,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