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梁士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6(2):230-236
地史上,广西森林植物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三迭纪末期至晚白垩世早中期裸子植物繁盛时期,二是晚白垩世晚期至第三纪被子植物迅速发展时期.随着森林植物区系的变化,森林植被相应地发生了变迁.广西森林植物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类可能是现代森林植物始祖的原始类群,而使广西有可能成为森林植物起源和繁衍的关键地区之一.同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2.
钟章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
植被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对人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为人们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作为中国植被组成部分的四川植被,当然是我们今后生态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是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如何获得过去植被覆盖变化的定量信息对于进行气候模拟至关重要.在根据文献研究恢复出的近300年来中国东部部分省区的垦殖率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民国期间各地史志记载的分析以及现代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的比较,得出了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近300年来中国东部部分省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分布图.结果显示,近300年来,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其余省则主要为森林覆盖,并因地理因素等原因可分为不同的森林类型.此外,草地、交通居住用地等所占土地面积比例较低,因此在植被类型变化上尚处于次要地位.这一定量化结果为区域气候模拟提供了必需的植被场. 相似文献
4.
5.
四川龙门山铜尾矿库植被调查及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龙门山铜尾矿库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含量测定、植被调查、综合优势比分析,据此进行了该尾矿库植被恢复的植物群落重建方法的尝试.结果表明:尾矿土Cu、Pb、Zn含量分别为1 319、901、209 mg/kg;Cu超过植物生长临界值19.13倍,Pb超过14.48倍,Zn超过5倍.尾矿土重金属含量平均比附近的耕地高25.05倍,铜含量高32.05倍,过高的重金属含量是限制植物在尾矿地定居的主要因子.将该库91种植物分为5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类型:葫芦藓+地钱群落;艾蒿群落;白车轴草群落;芭茅+羊耳菊群落;羊耳菊+千里光+密蒙花群落.植物中早熟禾、狗牙根、翦股颖体内Cu和Pb含量均>100 mg/kg,为铜和铅的累积植物.最终筛选确定白车轴草、早熟禾、芭茅、棒头草、狗尾草、马桑作为植被重建的优良先锋物种.植物在纯尾沙上长势低弱,难以或不适应立地条件.经过覆盖耕地土处理效果明显好之,植物表现出对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施肥对于生长在尾砂土上的植物作用微弱,却对覆盖耕地土上生长的植物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宫钦第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5)
从相关文献和现代方言材料看,除了语言内部因素之外,强势方言的东向入侵、古代政区的相对稳定、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移民迁徙诸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胶东方言的声调不断发展演变。以古平声和古入声的分化演变为主,以艾山—牙山—海莱山区一带为界,形成了现代胶东方言独特的声调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7.
钟章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
四川省位于东经97°21′——110°12′,北纬26°03′——34°19′之间,应属于亚热带地区。由于本省境内地形的差异,川西为高原山地与高山峡谷(即横断山地的北部),川东为盆地,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西部高原山地成为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川东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为干湿交替的西南季风气候。地貌与气候的复杂化,特别是植物区系非常丰富,约一万种,因而使森林的类型。结构和分布复杂化。四川是我国三大林区的一部分,森林资源丰富,研究本省的森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植被与环境保护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四川植被生态信息系统,详细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基本建立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图书馆文化历史演变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详细阐述了文化的含义和文化的起源,提出了图书馆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社会文化的角度,从组织的角度,在内容上剖析叙述了图书馆文化的含义,进而指出图书馆文化属于带有行业色彩的亚文化(或次文化)及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子文化的范畴。总结出正确理解图书馆文化的含义及其范畴,既是学习过程中展开图书馆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又能为实际工作中变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实现科学管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秦岭以北黄土区植被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朱志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4)
第四纪以来,本区植被经历了多次显著的变化,曾出现过湿冷生针叶林与灌丛草甸、冻原植被、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与干草原、夏绿阔叶林等类型,这些变化均属气候性外因动态演替。近期由于人类的影响,北部向草原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绿心地区的植被变化和影响因素,对长株潭绿心地区2000年—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最大值进行数据处理、等级划分和面积统计,结合 Theil Sen Median和Mann Kendall研究绿心地区植被长时间序列NDVI的变化趋势,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究NDVI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份NDVI呈现分级镶嵌分布,高等级在研究区中部,低等级聚集在河流附近,其他等级分散分布;(2)人口密度是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释力高达40%,其次是高程、降水和最低气温;(3)对NDVI变化的影响不是单个因子独立作用的结果,而是人文因子和自然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且交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因子组合对NDVI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绿心地区的规划建设及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决策参考,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西昌地区的地理概况与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
西昌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隶属凉山州的西昌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经100°16′—102°59′,北纬26°02′—29°15′。东邻普格、昭觉、喜德和越西县,南和西与渡口市、云南省接壤,北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相连。东西宽约220公里,南北长约360公里。全地区总面积54300多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其中高山占10·8%,中山占57%,其次高原占28%,丘陵平坝仅占4·2%。本区西北是川西高原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属川西南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她貌类型多样,气候特异,植物种类和类型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16.
何强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7(4):479-485
采用信息分析法(information-analysis)对四川省39个县(市)的90种两栖动物的分布资料进行处理,划出4个动物地理省和7个动物地理州.对这些动物地理区的区系作了分析后,认为川西北半干旱高原两栖动物省属古北界,其余3省属东洋界;川西山区及其邻区特有种远比本省其他地区丰富.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全新世中期由于全球处于冰后期的气候温暖期,所以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着含有亚热带植物种属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该平原中南部则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到全新世晚期,即我国自西周以来的近三千年时期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得较前干冷,整个华北平原均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随着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强,人工栽培植被分布范围几经扩缩后,终于成为这一平原植被的主体,自然植被则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18.
19.
20.
档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我国自从进入历史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档案内容的不断丰富,档案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我国档案制成材料的演变历史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文档案、商周时期的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商代的金文档案、殷代的石刻档案、商周的简牍档案、几乎与简牍档案同时产生的缣帛档案、汉代的纸质档案、近现代以来的现代载体等多种多样形式的档案。中国档案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标志就是民国时期几十部档案学著作的陆续问世。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由传统的国家模式逐步向社会模式转变。综上所述,档案从起源到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短时间内突变的,是一个长期记载、积累、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