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提出 sdd′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理论方案 ,用该模型计算了原子核 1 52 ,1 54Sm的低能激发谱、B(E2 )跃迁值和 B(M1 )跃迁值 .结果表明 ,该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包括较低 1 + 态在内的能谱以及 B(2 )和 B(M1 )跃迁 .  相似文献   

2.
sdd′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及对原子核^152,154Sm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sdd′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理论方案,用该模型计算了原子核^152,154Sm的低能激发谱、B(E2)跃迁值和B(M)跃迁值。结果表明,该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包括较低1^ 态在内的能谱以及B(2)和B(M1)跃迁。  相似文献   

3.
采用玻色子展开技术研究了比铪更轻的镱核,计算了其6个同位素的能谱和3个核的电磁跃迁概率B(E2).大量的实验数据可以用几个可调参数来拟合,其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均方根差最大为514keV,最小为60keV.电磁跃迁概率对波函数的依赖关系比能谱对波函数的依赖关系更密切,对理论的检验也更严格.研究结果表明:B(E2)理论值和实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只有10%;可将玻色子展开技术应用于更大范围的核谱,且能够反映跃迁概率随能级复杂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利用前斯提出的sdd‘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理论方案描述转动核^168Er低能激发谱中的全部1^ 态,计算^168Er能谱中1^ 态到基态的B(M1)跃迁值以及1^ 态的B(M1)跃迁分支比。结果表明,用d及d‘玻色子激发耦合模式能较好的描述1^ 态的能谱以及1^ 态的B(M1)跃迁和1^ 态的B(M1)跃迁分支比。  相似文献   

5.
Ti+19离子的能量和振子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类锂Ti^ 19离子1s^22p~1s^2nd(3≤n≤9)的跃迁能、振子强度和1s^2np与1s^2nd(n≤9)态的精细结构劈裂.得到的3种规范下振子强度的计算结果符合的很好,与已有的实验数据也相符合.确定了这2个Rydberg系列的量子数亏损.将上述分立态振子强度的计算结果与单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计算在电离阈附近(|E|≤I/2)束缚态一束缚态跃迁振子强度与束缚态-连续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密度,实现了具有较大核电荷数的Ti^ 19离子量子跃迁特性的全能域理论预言.  相似文献   

6.
用玻色子1/N展开技术研究了6个钨同位素的能谱和约化电磁跃迁概率B(E2).结果表明,展开式的高阶项十分重要,6个核的能级能量的理论值和实验值的方均根差,最大的是154keV,最小的只有11keV,符合得令人满意.而且理论能正确地符合实验方面跃迁概率的“回弯”现象.  相似文献   

7.
用1/N展开技术,给出sdIBM1描述形变核振动—转动相变的能谱和E2跃迁的解析计算公式.计算了S_m同位素的基带能谱和E2跃迁几率,以及N_d,G_d同位素的基带能谱.  相似文献   

8.
应用含有同位旋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了52Fe核的低能谱及电磁跃迁的特性.利用现有的实验数据,对该核的T=0,1和2同位旋激发态、低能对称态和混合对称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52Fe核的最低的混合对称态是23 态.理论计算值和现有的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模型计算预言了T=0的0 2态的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8≤Z≤100偶偶原子核电四极矩跃迁强度B(E2:0+→2+)与2+态激发能E(2+)实验数据,提出了原子核电四极矩跃迁强度新经验公式B(E2:0+→2+)=33.65Z2 A-0.71 E-1(2+).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IBA2理论,从SU(3)极限参数出发,通过对激发能及B(E2) 值的理论与实验的比较, 找到了~(154)Sm,~(156、158)Gd,~(158)Dy核的Hamiltonian最佳参数。参数说明:~(154)Sm含有较大的振动成分;~(156)Gd,~(158)Gd是二个典型的SU(3)核;而~(158)Dy含有少量U(5)和少量O(6)成分的类SU(3)核,计算结果表明:稀土变形核的最佳参数及有效电荷有系统的规律。通过F旋破缺,可以解释低激发态间的M1跃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U(2)振动子模型在大N极限以及有限N情况下的量子相变行为,并讨论了临界点对称性概念在一维系统中的适用性.通过对U(2)振动子模型的势能结构,低激发谱等动力学性质的分析,我们发现系统在临界点处是最容易激发的,其低激发动力学特征可以由E(1)临界点对称性近似地描述,但随着激发能增加,近似逐渐破坏.进一步我们又数值分析了临界点处能谱的玻色子数依赖规律,结果表明二级相变临界点处的能谱随玻色子数变化的指数规律是不依赖维数的.  相似文献   

12.
13.
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引入了一种新的高阶项,并对过渡区原子核量子相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能量曲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阶项可以描述原子核基态的三轴形变.接着应用到192Pt核和188 Os核中,计算了电四极B(E2)跃迁值.结果表明高阶项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子轨道(MO)和自然跃迁轨道(NTO)成分计算分子片段间的电荷转移. 先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CAM-B3LYP方法, 在6-31G(d)基组水平上优化隐式溶剂H2O下苏氨酸(Thr)分子的几何构型,  再在相同理论方法下进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电子激发计算, 给出隐式溶剂H2O下Thr分子体系电子激发过程中片段间电荷转移特征的对比结果. 结果表明: 在S1~S5激发态中, 仅S2中有一对MO32→MO33跃迁轨道占绝对优势, 可通过分析该轨道的成分讨论电荷转移; 其他激发态可通过NTO分析方法讨论电荷转移; S0向激发态S1,S3和S4电荷转移的主要贡献为NTO32→NTO33轨道, 与Hirshfeld和Becke方法的定性结果一致, 定量结果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作者曾经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玻色子有效相互作用研究核谱,本文用玻色子组态混合波函数计算三个四玻色子核的E2跃迁几率,由能量矩阵的对角化得出组成混合波函数,理论计算的结果和实验的符合程序是令人满意,表明这种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子轨道(MO)和自然跃迁轨道(NTO)成分计算分子片段间的电荷转移. 先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CAM-B3LYP方法, 在6-31G(d)基组水平上优化隐式溶剂H2O下苏氨酸(Thr)分子的几何构型,  再在相同理论方法下进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电子激发计算, 给出隐式溶剂H2O下Thr分子体系电子激发过程中片段间电荷转移特征的对比结果. 结果表明: 在S1~S5激发态中, 仅S2中有一对MO32→MO33跃迁轨道占绝对优势, 可通过分析该轨道的成分讨论电荷转移; 其他激发态可通过NTO分析方法讨论电荷转移; S0向激发态S1,S3和S4电荷转移的主要贡献为NTO32→NTO33轨道, 与Hirshfeld和Becke方法的定性结果一致, 定量结果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联系SrLaAlO4(SLA)晶体的结构数据,在立方场和四角场下对SrLaAlO4:Co^2 晶体的能级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与实验符合很好的理论计算值。由四角场下的计算结果,我们重新对光谱进行了识别。我 们的计算结果验证了Aleshkevych等关于18830cm^-1是一条双中心跃迁的猜测,同时也纠正了他们关于这一双中心跃迁的错误识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费米子动力对称模型的一个新的振动极限——SO(7)极限,给出了SO(7)极限的波函数及四极矩算符的矩阵元,并在等同粒子近似下,计算了Pd和Ru诸原子核的E2跃迁几率.  相似文献   

19.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 在6-311+G(2df)基组水平上优化气相条件下苯丙氨酸(Phe)分子的几何构型, 分析Phe分子体系手性转变过程中各基元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特征, 在PBE0/def2-TZVP下, 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得到气相条件下Phe分子体系手性转变过程中某过渡态在电子激发过程中的激发态特性. 结果表明: 根据Δr指数和空穴-电子指数的电子激发特征判据, 可有效指认较明显的激发态特征, 并直接给出基元反应中过渡态分子体系激发特征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 在6-311+G(2df)基组水平上优化气相条件下苯丙氨酸(Phe)分子的几何构型, 分析Phe分子体系手性转变过程中各基元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特征, 在PBE0/def2-TZVP下, 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得到气相条件下Phe分子体系手性转变过程中某过渡态在电子激发过程中的激发态特性. 结果表明: 根据Δr指数和空穴-电子指数的电子激发特征判据, 可有效指认较明显的激发态特征, 并直接给出基元反应中过渡态分子体系激发特征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