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50-60年代,控制论在接受过程中的戏剧性差异与变化,集中呈现了文化响应过程中的一般模式.法、苏文艺界报刊的相关材料表明,这种文化相应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政治话语批判为代表的应激策略、以反复设问与例行回答为特征的冲突缓解,和文化借用技术术语的话语同化,实现对技术主张的重新阐释,服务于新论点的建立.文化响应模...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护理学伴随西方医学由传教士带到中国。传教士通过建立诊所、医院和护士学校,开始在中国传播西医护理学。主要回顾了1880—1930年的50年间,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做的工作,重点介绍了沃安娜(1890-?)和盖奇(1883-1946)两位传教士护士的工作,以及中华护士会的建立和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影响西医护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于仿人机械的幻想自古有之,工业革命后传统工匠突破了依靠复杂工艺来提供自动机械的动力源问题,电动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早期机器人诞生成为现实。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清末通过报刊、电影、小说等形式传入中国;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新闻报刊,搜集与机器人题材有关的电影及小说,进而分析近代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及影响,探讨民国时期民众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前人涉及较少而又必要的史实资料为基础,引入并改造西方关于政治与科学关系的委托代理理论,将建国初期的主要行动者根据其功能目标和行为规则加以区分:执政党、行政部门和科学机构,三者围绕利益、权力与价值在建国初期充满变数的历史情境下展开委托代理多方互动,促成了建国初期中国科学建制化的产生、演进和定型。进而将建制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矿冶业是继军工业外最早受到重视的产业,而矿冶工程师作为近代矿冶技术的人力承担者,在矿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史料挖掘与统计分析,系统还原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近代中国本土矿冶技术能力的演化与形成。  相似文献   

7.
维纳创造的Cybernetics一词在中国被译为“控制论”,这种译法虽然很好地传递出维纳希望在生物体与机器之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目的,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遮蔽了维纳企望实现人体与机器融合,进而造福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二是与数学分支control theory使用同一中文译名,引起了不必要的混淆。在考察维纳创造Cybernetics造词意图、当时译者选择“控制论”这种译法的历史原因,以及分析维纳的Cybernetics理论对现今技性科学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将Cybernetics一词意译为“人机合成学”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8.
听诊是19世纪西方医学发展出的新的医疗技术,利用听诊器医生得以"看见"病人体内的病情,并予以辅助治疗。它是当时西医诊断胸腔疾病最有效的技术。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之后,听诊器与听诊技术也随之进入中国,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们最初也是通过听诊接触西方医学。本文探讨西医听诊器和听诊技术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指出其对于西医在近代中国立足的重要性:一方面,听诊与中医四诊中"闻诊"的相似性,是传统中国人接受西医听诊的关键,另一方面,西医听诊的"优越性"又是西医进入中国以后,得以建立自信,进行医疗扩张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工程的发展伴随着文明的进程,体现并传播着各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本文以工程概念为基础,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下称虹桥工程)为分析案例,应用传播学5W理论对工程传播、公众理解工程及公众参与工程决策进行分析解读。分析得出:虹桥工程吝于言但蕴于理念,工程依靠传播让公众认知、理解并参与—公众参与工程决策的前提是工程传播。工程传播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正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对象和新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波动光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评析与综述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首先,介绍"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其次,探寻"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途径与形式;第三,对于有关"波动光学知识"的传播内容进行总结,尤其是"以太"与"光浪"基本概念以及"两说之争"内容的中文翻译,从而得出对于这一传入过程特点的认识;最后,阐述"波动光学知识"对晚清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宗燧在欧洲的学术活动(1936-1939)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尼尔斯.玻尔档案馆等馆藏玻尔、福勒、张宗燧、莫勒间的通信等一手资料,具体细致地厘清了物理学家张宗燧在1936-1939年留学欧洲期间在英国、丹麦等地的学术活动,梳理其研究方向的发展脉络,从中说明留学欧洲对张宗燧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医书材料为基础,辅以史志、笔记、文集材料,描述了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现象,分析了对其产生影响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并讨论了这种扩散的局限性.研究发现:(1)宋代方书重视实用性,其受众主要是一般民众;(2)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和医学著作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促进、互相放大的机制;(3)医学的社会功能和自疗的需求都对医学知识的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4)医学知识扩散的同时,出现了对自疗的负面评价,专业人士仍然得到更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1895年,X光被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外国人在华所建医院和医学院外,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其传入中国后,被视为古代中国洞见肺腑的神镜在近代的发明与再现,并被赋予种种社会想象和文化蕴意.研究X光知识与技艺在华的传播过程,可...  相似文献   

14.
郝景盛在西北考查团中的植物考察和采集,是中国学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青海地区有限的几次之一。当时西方人在青藏高原的考察已经很多。都景盛后来在德国完成的博士论文《青海植物地理》,以他自己的这次考察为基础,充分利用了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青海东北部作了植物地理学研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后有四十多人参加过西北科学考查团,他们在考察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的科学资料。为此,我们在这里对他们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个重要的科考团体。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编纂对术语规范、固化、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科书编纂与术语规范在机构、人员、业务方面有延续、接近、交叉。课程标准关于术语使用的专项要求、教科书编纂对于术语的具体引入和使用,强化了术语的规范和推广。当时的教科书编纂与术语规范推广的互动,对新时代加强术语规范、推广策略和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1901~1932年中文无机物命名史上的两种命名风格类属式命名与某化某式命名,及两种命名法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重要分支,我国军事技术哲学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之路。基于对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勃兴的历史与逻辑考量,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外同行的相关研究视域及成果,分析了我国军事技术哲学研究的学科范式及存在问题,展望了其未来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我国化学化工领域2006-2010年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不同学位层次毕业生数量变化趋势、毕业生在各学科门类及培养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而讨论了我国化学化工领域学生培养的结构特点及人才队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