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6年7月17至7月2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美国控制系统研究会(CSG)、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复杂性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顺利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国际系统运动分析、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3):111-11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美国控制论系统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拟于2006年7月17-20日在中国广州联合主办“复杂系统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会议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会议议题:①国际系统运动分析;②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③感知控制论与系统科学;④突现与还原的哲学问题;⑤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与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⑥当代管理的系统进路。会议形式:大会报告、专题论坛。会议语言:中、英文。会议论文:论文的中英文摘要请于2006年5月30日前提交…  相似文献   

3.
1962年6月1与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控制论的哲学问题会议,这个会议是由"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控制论"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党组织联合召开的.莫斯科和苏联其他的30个城市的学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许多学者参  相似文献   

4.
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1894-1964)是20世纪研究复杂性科学的先驱。他运用机体论思想冲决机械论,提出有机体是消息、信息就是负熵、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等深邃见解。机体论思想既是维纳用以创立科学伟业的武器,也是当代"有组织的复杂事物的科学"研究在科学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04-108
西方科学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传播,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基本把握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之后,国内学者试图注入中国特色的元素,实现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它是抽象真理具体化、情境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产物。要形成中国特色或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国内科学哲学界有必要加强中国哲学史学研究,从中获取思想资源;科学哲学研究主体的科学素养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了解需进一步提高;应形成既和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具有内在一致性又不同于西方的具有"特殊性"的科学哲学研究方式;摒弃对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简单的"路径依赖"与"等距离追赶",重视哲学研究中比较方法的运用。从研究主体而言,应尽早培育出一批拥有理论自信、具备足够自然科学知识积淀,且长于内在性哲学分析而又敢于"独立门户"的科学哲学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6.
丘亮辉  王德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2):107-107,11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举办、上海大学和上海宝钢集团协办的中国工程哲学年会,2005年9月28-30日在上海宝钢宾馆举行.参加年会的学者同时参加了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工程科技论坛第四十场--"科学发展观和工程哲学"的报告会.本次大会主题集中,是一次工程哲学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会议.  相似文献   

7.
复杂性探索催生了控制论发展,而控制论发展又促进了复杂性探索,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复杂性探索的角度来看,以维纳为代表的传统控制论既有其历史贡献,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感知控制论和元系统跃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进化控制论,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控制论,为研究复杂系统及其进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成为当今复杂性探索控制论转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走上由国家主导的"规划科学"模式的道路。但受政治运动冲击、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的各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大都形同虚设,只有1956年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幸运地成为集中体现并延续上述"规划科学"模式的一个成功特例。虽然草案本身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学术性工作计划,但它依然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亚太科学哲学大会(Asia-Pacific Conference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目的在于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科学哲学研究者提供深入研讨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大会的前身是2011年2月份由日本京都大学的伊势田哲治(Tetsuji Iseda)组织的"日、韩科学哲学工作坊"(The Japan-Korea Workshop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参加该工作坊的日、韩学者们一致认为,定期举办深入交流的学术平台对促进东亚地区科学哲学的发展会大有裨益,并于2011年7月在韩国的汉阳大学举行了"第一届东亚科学哲学工作坊"(The First East Asia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拟定于2017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会议主题为"创新与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自然辩证法"。会议分4个小组: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思想史。现向学术界公开征集参会论文。1.会议采用主题报告和专题分组讨论相结合,录用论文将收入会议论文集,其中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可  相似文献   

11.
刘二中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106-108,F0004
本文讨论了提出著名“理想计算机”理论的英国数学家阿兰.图林半个世纪前在机器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证明他的机器智能思想包含了关于机器智能可能性的论证、机器智能水平的判据(图林测验)、包含学习机器在内的广义计算机分类体系等内容,并探讨了图林智能计算机思想与维纳控制论思想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天问略》作者来华年代及其成书背景的若干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玛诺于1604年7月来华.1610年12月15日日食预报错误,激起了明末改历的呼声,事件持续了一年有余.为了给修改历法做理论和知识的准备,中国学者和耶稣会士可能就介绍什么内容、翻译何种书籍和遴选何人参加等,进行过讨论和计划,<天问略>和<表度说>、<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等即该计划的产物.阳玛诺当在1612~1613年受邀来京,在中国学者周希令、孔贞时和王应熊的协助下撰写<天问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很早就观察到地震前的生物异常反应,古籍中多有记载。我国系统地开展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和研究应该从1966年开始算起,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为创建期,1976年-1987年为持续期,1987年-1996年为低潮期。本文概述了我国地震前生物异常的观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伦理是达到主体目标的一定的行为规则,控制论是伦理学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所研究的规律包括实体规律与控制规律.采用科学范式的科技伦理学就成为科学技术控制论的组成部分.人类深刻理解科技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性,就可以在未来科学技术进程中,与时俱进地调控各种系统关系,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同步进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6.
控制论是雏纳团队精神的结晶。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巨人,维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是在相距甚远的领域中进行的。维纳以他的远见卓识、博学多才和热情倡导,联合众多科技专家,通过学科交叉、才识互补、智力激发.创立了控制论。维纳善于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在他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开发无人区的科学思想深处,正是他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7.
马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97-101,112
历境主义是科技史研究领域中后起的一种研究模式,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由于西方的历境主义论域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的科技史,故而其既有的经验可能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对历境主义展开必要的反思性分析.中国历境主义也是一种经验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能的理论资源有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和罗伯特·默顿的"中层理论",以及可以分解为可操作的经验变量,它们来自基础性的社会学范畴,但切合中国史境.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随着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国士大夫开始学习欧洲科学和宗教。为消除接受西学的障碍,一些文人提出不同学说,为输入西学铺路,这些学说后来被清初学者所采用。文章试图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士人对西学的看法,特别是分析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发展的源流及其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希冀从整体上把握明末清初士大夫接受西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指南针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对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南,从理论上做过探讨.这些探讨大都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而展开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这些探讨中,阴阳五行的作用淡化了,而从力学角度做的分析却增加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教士中,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为系统,但他的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并非吉尔伯特的磁学理论.南怀仁的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仍有中国学者用南怀仁理论解释指南针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