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微观世界里,科学家们寄希望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到达人类不能到达的地方,比如血液。如果投入临床使用,它们将在十亿分之一米的尺度上,在人体内巡航、投放药物、开展细胞微“手术”。7月末,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蒙彼利埃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用DNA建造的纳米机器人的文章。科学家们用纳米机器人了解细胞机械敏感性的分子机制,以研究许多生物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实际上,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机器人有任何“觉醒”的迹象。因此,与以往劳动安全问题相比,机器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可夸大机器人安全问题。近日,美国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维修机器人时被抓伤。与以往类似的机器人安全事故一样,该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甚至用“机器人暴起伤人”“机器人突然袭击”之类的标题吸引公众眼球。实际上,所有的劳动场所尤其是现代化工厂,均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管理方历来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有人类皮肤与肌肉的机器人听上去颇像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测,这种机器人很快便可运用于医学研究。长有“血肉之躯”的机器人或可用来培育人体组织,供伤员和老年人之用。研究人员以长有“人类”骨骼、筋腱与皮肤的Eccerobot机器人为例,解释未来如何用机器人培育真正的人体组织。仿照人类打造的机器人更适宜用来培植人体组织,研究人员表示:“类人型机器人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肌肉骨骼的类人型机器人(如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科博会上展示了能快速诊断疾病的机器人。只需一滴血,一小时即能诊断疾病,并且费用仅需百元。其芳名为“生物芯片点样机器人”,机身外形普通,类似缝纫机,神奇之处在于“点样针”。机器人可通过“手臂”转动,在芯片上“吐出”含有各种特殊基因的“点”,最多时可在拇指肚大小的地方“吐出”2500个“点”。若将这些“点”换成各种疾病的基因,只需将受检者一滴血与特制芯片上的基因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5.
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奥地利一个专门负责做家务的机器人竟然在家“自焚”了。如果属实,这将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机器“自杀”事件。但目前,机器人“自杀”的原因仍然成谜,当地媒体认为,机器人是因为厌倦了为人类服务的单调生活,才决定用这种残酷的方法了此余生。  相似文献   

7.
<正>一片200余亩的“无人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用一部手机对农场设施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自主决策、作业,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3月,中国粮食主产区湖南以高科技赋能春耕,加快智慧农业、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力保粮食稳产。在长沙市望城区,有一片200余亩的“无人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用一部手机对农场设施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自主决策、作业,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性玩偶与AI的结合体,伴侣机器人能够在“身”“心”维度满足人类需要,但这并不能构成其充当人类伴侣的充分道德理由。为此,伴侣机器人需要得到严肃的伦理审视。考察从小到大的三大伦理场域:“个体-家庭-社会”,伴侣机器人可能会对当前人类的“身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造成强烈冲击。原因有三:一、伴侣机器人并不具有专属于“人”的性别,但它因具类人化的外形,故可获得虚幻的“第三性别”。二、伴侣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性能力,故可成为家庭生活中想象的“第三者”,对夫妻的情感及性关系造成威胁。三、伴侣机器人不是道德主体,但人们又易将道德期待附加在它身上,使其处于尴尬的“道德盲区”。综上,伴侣机器人只能停留在伴侣的功能性维度,而无法上升至伦理性维度。故,机器人不能成为人类的伴侣。  相似文献   

9.
E先生申请上空间站据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机器人已慢慢“长大”,正日趋“成熟”。目前,此中心正在向国际空间站申请  相似文献   

10.
开会时,你的手机忽然响起,通知你有重要电子信息发了过来。这时,你从衣袋中掏出扑克盒大小的微型机器,在纸上慢慢拖动,数秒钟内,包括图表在内的电子信息便可以打印在纸上。上面这一幕离我们很遥远吗?不,它已经变成了现实。瑞典的“打印梦想”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发出随意移动的打印技术,并据此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打印机。这部打印机同时也是第一部手持式打印机。该公司还计划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其他款式的便携式打印设备上。届时,只要拿着具有随意移动打印技术的微型打印设备在平坦的打印纸表面拖动,你便能清晰地将信息打印出来。这种手持式打印…  相似文献   

11.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使用问题,我的看法是:1.这两类用法都是可以的,虽然我国规定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近期审定公布的原子量数据仍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2.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由于教师的不适应,仍在广泛使用“原子量”和“分子量”。3.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使用哪一种均没有很大关系,也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4.我国教材中如何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国家标准、教学大纲等。教材中对此问题的处理是逐步发展的,有以下几个过程:1999年中学化学教材正文开始用“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但加注了括号;2001年原初中化学修订教材改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001年初中新课标化学教材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004年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由此看来,在中学教材中已全部过渡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名词。5.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些年,通过逐步推广,“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已在中学及大学教材中普遍使用,因此教材中没有必要退到“原子量”和“分子量”;但在教学过程中,“原子量”和“分子量”也在广泛使用,并不会也没有造成误解,因此也没有必要强行取缔。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不知当否,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弹奏钢琴的未必是优雅的钢琴师,也可能是冰冷的机械手。日前,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仿真人体手部结构,制造出"钢琴手",只需控制手腕移动,就能弹奏简单的钢琴曲。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新型机械手在设计上充分仿真了人手的结构,每根手指上有3~4个关节,并模拟了不同部位所需的软硬程度。每只手指上并不需要单独的电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我国从出版工作角度,对科技书刊、文献的用词要求也有严格的规定,科技名词使用的统一、规范是衡量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要素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科技文献中,名词不规范的情况很多,不仅一般书刊中存在,而且在许多工具书,如各类词典、百科全书中对科技名词的使用也比较混乱。对“碳”、“炭”的使用就是一例。本文对科技文献中“碳”与“炭”使用的混乱情况、正确使用的原则以及选用差错的分析三方面谈点粗浅意见。一、“碳”与“炭”使用混乱“炭”字是我国古代汉语中就有的,而“碳”字是近代社会西方化学传入我国后才出现,并于1932年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正式确定C元素以“碳”字表示。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出现了混乱。现举例如下:在《英汉化学化工词汇》一书中,含有“碳”和“炭”字的词条有200多条,其中关于元素C的条目都用带石字旁的“碳”,如碳环、碳键、一氧化碳、碳化硅等。关于“炭”的条目,如木质炭(carbolignius)、炭黑(carbon black)、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炭砖(carbon brick)、炭精棒(carbon stick)等等,其“炭”的用法是正确的;而该书碳纤维(carbon fibre)的“碳”是用错了。《英汉冶金工业词典》中,含有“碳”和“炭”的词条400余条,使用也不规范。有的如,碳钢(carbon steel)、渗碳(carbonation)、脱碳(carbon drop)、碳扩散(carbon diffusion)、炭黑(carbon black)等使用正确;而有的如,碳块(carbon block)、碳砖(carbon brick)、碳棒(carbon rod)、碳素制品(carbon product),“碳”的使用有误。《中国冶金百科全书·耐火材料》一书中,碳砖(carbon brick)、铝碳砖(alumina carbon brick)、碳管炉(carbon tube furnace)中“碳”字使用不妥。《材料大辞典》中,activated carbon fibre为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为活性炭是正确的;而carbon fibre为碳纤维、carbon brick为碳砖,是用错了。《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中,碳黑、碳刷(carbon brush)、碳纤维的“碳”字,均用错。《现代汉英辞典》中,对“碳”与“炭”的使用比较混乱,有的地方carbon black为炭黑,有的地方又为碳黑;carbon rod一处为炭精棒,另一处又为碳精棒;把carbon brush也错为碳刷。《汉字英释大辞典》中,碳钢(carbon steel)用对了,而碳黑(carbon black)、碳砖(carbon brick)、碳纤维(carbon fibre)也是用错了“碳”字。有影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及《中国百科大词典·7》中,“碳”、“炭”的使用也出现差错,例如carbon brick为碳砖,carbon fibre为碳纤维。为什么连这些工具书都出现“碳”与“炭”用法的差错、不规范和混乱呢?我想是由于人们的习惯,以及对“碳”和“炭”的科学性的认识上有所模糊所致。二、“碳”与“炭”的选用原则1.严济慈先生60多年前说过,“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古代的孔子曾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指出了名实相符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名实相符呢?我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使用科技名词时,要按照科技的内涵,要符合科技规律及汉语文字结构特点,既要同国际上使用的名词衔接,又要注意惯例和约定俗成。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冶金学名词》中,对“碳”、“炭”二字采用的原则,我十分赞同。即:凡涉及化学元素或化学组成有关C(碳)的名词用“碳”;含纯C(碳)的物质也用“碳”;有不恒定量及不恒定化学组成的不纯含C(碳)物质,则按我国惯例,均用“炭”。三、“碳”、“炭”二字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差错的分析“碳”、“炭”二字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差错较多,如上面所述的9种词典工具书中竟还存在各种差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科学涵义理解不深或理解有误。1.从科学涵义上看,碳是一种化学元素,碳为100%C;碳的化合物有恒定的含碳量,可以从分子式计算出来。因此,除元素C用“碳”外,含纯C的物质也用“碳”。如近代发现的碳60是纯碳,系由60~70碳原子组成的内空外呈球形的结构体,人们称其为球碳。再如,纳米碳管是以纳米小颗粒碳制成的细管,系纯C(碳)材料,所以称为纳米碳管,而不是纳米炭管。carbon electrode不是纯C(碳),应称作“炭电极”,而由光谱纯或高纯碳制得的电极——光谱纯电极则应该用“碳电极”。此外,对于其他涉及元素C的名词也均应用“碳”,如碳钢、碳键、碳环等;作为主体参与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的C应该用“碳”,而不能用“炭”,如渗碳、脱碳、碳化等。2.从科学涵义上看,炭不是纯碳,是一种含碳量、杂质的组成和含量,以及物理、化学性质上均不恒定的含碳物质。按此科学涵义我们再分析一下“炭”与“碳”的正确用法。炭黑(carbon black)的主要成分是元素碳,并含有少量氧、氢和硫。炭砖(carbon brick)是以碳为原料,加入适量结合剂制成的高温中性耐火制品,其原料包括无烟煤、焦炭和石墨,以及沥青、焦油和蒽油等结合剂;炭纤维(carbon fibre)是由许多含碳量高(为90%~99%)的人造纤维或合成纤维在特定条件下制成的无机高分子纤维;炭块(carbon block)在冶金工业上应用的有高炉炭块、铝电解用炭块、电炉用炭块3种。它们是含碳物质,但不是纯C,也不是化合物。国家标准中规定其灰分含量不大于8%;炭电极(carbon electrode)也不是纯C,是以无烟煤和冶金焦为原料,或是以石油焦和沥青为原料制成的炭制品,如用于铝电解的炭阳极中杂质主要是铁、硅、镍和钒等金属氧化物,还有非金属的磷和硫等。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含碳物质,应该用“炭”字,而不能用“碳”。而本文第一部分中举出的错用“碳”字的例子,是没有把握住“炭”的科学涵义之故。四、结论“碳”、“炭”不仅有不同的科学内涵,而且考虑到两个字的形成过程以及人们的习惯用法,弃“碳”不用而用“炭”、或废“炭”而全部用“碳”,都有失偏颇。对“碳”、“炭”的使用,应按照其科技的概念和内涵,符合科技规律,又考虑到习惯,按文中所述原则,在文献中视具体情况准确地选用。本人作为一名科技出版工作者,十分关注科技图书的用词统一与规范,故撰写此文表示自己的粗浅见解,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4.
俄裔美籍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半个多世纪前,曾对人类科技的未来远景做出许多预测,其中有不少都已应验。阿西莫夫曾预言机器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反过来控制和伤害人类,因此他在20世纪40年代对人类开发机器人订下“三个铁律”:第一,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第二,机器人必须听命于人类,但不能违反第一律;第三,机器人必须在不违反前述两律的情况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科技大会上,谷歌X实验室生命科学小组负责人安德鲁·康拉德透露,谷歌正在设计一种纳米磁性粒子,这种粒子可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进行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这种纳米磁性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未来有可能建造一种分子大小的微型机器,可以把分子甚至单个原子作为建筑构件,在非常细小的空间里构建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底层空间制造任何东西.这是医学革命——纳米机器人可能在未来不久,就能应用到实际临床医学中去,如今不少科学家已经踏上实现这个梦想的征程.不论是能够终结癌细胞的DNA机器人,还是能够在体内“巡逻”的“健康卫士”,都在纳米尺度世界中完成现有科技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就干脆找个机器人来做吧!9月18日至9月27日,在海淀展览馆举行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既有能打拳,耍刀、和人打招呼的仿真机器人,也有能完成一些特殊使命的反恐防暴机器人……  相似文献   

17.
机器人有很多种,大部分机器人只有一种运动模式,有的在空中飞行(如美军的无人机),有的在海里游动(如鲨鱼机器人或水母机器人),还有的在地面上爬行、奔跑或滚动。但既会飞又会走的机器人却不多见。遥控的Daler机器人可以在空中优雅地飞行,而它在着陆的时候同样有趣:它的翅膀部分就像笨拙的翼龙或蝙蝠一样在地面上爬行。拥有电池供电的"翼腿"展开时长度达到60厘米,其飞行时间大约为30分钟,或在地面上行走1个小时。Daler的全称是"Deployable AirLand Exploration Robot"(可展开式空陆两用勘探机器人),由  相似文献   

18.
正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计算机院的凯特·戴福林博士在伦敦举行的“与机器人谈性说爱”大会上警告称,性爱玩具中会存储大量个人信息,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因此人们应当更加关注未来性爱玩具的使用方式。戴福林博士还提到了一起案例:一位女性用户在今年早些时候起诉了性玩具制造商斯坦福创新公司,声称该公司通过其生产的假阴茎和对应的App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并对这些数据予以保留。这一案  相似文献   

19.
<正>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2023年12月29日,香港交易所迎来一位特殊的敲钟人——人形机器人Walker S。它和主人——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董事会主席周剑一起敲响开市锣。  相似文献   

20.
“炭”与“碳”在化学、化工、能源和材料等专业的图书和资料中是很常见的两个字。本来它们本身的含义是很清楚的,无论是语言学家、科技专家还是一般读者都不会产生混淆和异议。但是,在用它们构成某些词时,使用者,尤其是某些专家,在用“炭”还是“碳”的问题上意见不一,甚至大相径庭。其后果是这些词在各种不同的出版物(甚至同一种出版物)上有用“炭”的,也有用“碳”的,有时还会使句子表达出现错误,既造成读者尤其是“外行”读者的理解误差,又造成了公开出版物用法“混乱”不一的现象。因此,将这二字的构词用法作一专题讨论实属必要。由“炭”与“碳”组成的词很多,其中大部分在两字的使用上不易混淆;但有一些词“炭”“碳”混用、乱用,多年来争论不休。下面就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由“炭”与“碳”组成的词的用法,及一般判断原则、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一些经常遇到的、难以判断的情况提出来供讨论。一、“炭”与“碳”使用的一些基本原则1.“炭”与“碳”两字中,“碳”指的是碳元素C,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多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或带黑色的实际物质。在判断使用“炭”或“碳”时可作为依据。2.英文char-派生的词如charring,charcoal等翻译出的词均应为“炭”。3.明显使用“碳”或“炭”的词,它们的派生词也使用同一个字。4.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词,使用时遵从习惯用法,包括专业和行业用语,及固定搭配。5.其他一些必须分别使用“炭”或“碳”的情况。二、“炭”与“碳”的含义及其常见词或词组以下主要是各专业出版物上基本不产生分歧的用法:1.“炭”字基本含义及用其组成的词炭:①木炭 ②煤 ③像炭的东西。由“炭”组成的词基本为下列两种情况。(1)由炭本义引出的词。常用的如:煤炭 木炭 炭火 焦炭 泥炭 草炭 骨炭 炭精(炭精灯、炭精条) 炭浆法 炭弧灯 炭蜡 炭渣 炭粒 炭粉 炭膜电 位器 炭尘 炭包 白炭(软炭、土窑炭) 黑炭(硬炭、钢炭) 沉积炭 药用炭 AR炭 CP炭 特殊炭等。尤其是化工及材料中最常用的活性炭、热解炭、炭黑等,它们用“炭”,而不用“碳”。(2)专用词。这种情况主要指专业用语及多年沿袭的用法。如:生物医药专业:炭疽(炭疽杆菌 炭疽病 炭疽热);催化剂专业:积炭 析炭 结炭 残炭(残炭量 残炭器 残炭值) 铂炭(或钯炭)催化剂等;其他:石炭纪 石炭酸(即苯酚) 炭青质 炭质岩等。2.“碳”字基本含义及用其组成的词碳:指碳元素C。“碳”在组成的词中,主要表达“碳元素”的意思,如:碳链 碳环 碳原子 碳族 含碳量 铁碳合金 碳-碳双键 碳源 碳宾 渗碳 增碳 减碳等。“碳酸×”、“×化碳”及“碳化×”产生的物质名词,如:碳酸钠 碳酸钾 碳酸氢铵 碳酸氢钠 碳酸盐 一氧化碳 碳化硅 碳化钠 碳化物等。三、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以下提出的是在各种出版物中“炭”与“碳”混用,并尚无定论,而且经常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讨论,得到明确、统一的意见:1.“碳化”与“炭化”碳化:①carbonization干馏②carbonation碳酸化。(《化工辞典》,下同)例:××加石灰成型并经碳(酸)化而成。配煤是炼焦或碳化前的煤料的准备过程。炭化:carbonification;char(r)ing有机质受热分解留下残渣成炭过程。例:××物质在200℃开始炭化。将烃类气体炭化直接蒸镀在人工关节的运动磨损表面。浓硫酸能使木材炭化。这两个词在使用时可以按词义判断,也可根据英文确定。两词如果用错了,词义就变了,句子概念会发生变化。2.“碳素”与“炭素”碳素:碳素钢(含碳元素的钢),低碳钢;炭素:炭素铅芯(木炭粉、炭黑、黏土制成),炭素电极(电化学专业词),炭素油墨及炭素墨水(炭黑及染料组成)。这两个词在使用过程中有向“碳素”过渡的趋势,很多地方已用“碳素墨水”,但在煤炭行业和电化学化工领域一般还用“炭素制品”、“炭素电极”等。一般来说,“炭素墨水”是黑的,因其中含炭黑;而“碳素墨水”有可能不是黑的,因为它含“碳元素”就可以了。同样“碳质”和“炭质”的使用也存在上述问题。3.“炭砖”及“碳砖”在《化工辞典》中使用“炭砖”,在《辞海》中使用“碳砖”;从定义上看“含碳88%~90%,以焦炭、无烟煤或石墨与焦油为原料,经混合、成型,在还原焰中烧至1450℃而成。”(《辞海》)。我们认为用“碳砖”比较合适,因为经烧结它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碳化物了。4.“无碳复写纸”“涂炭复写纸”由炭黑等制成,要用“炭”;另有“增炭过滤纸”也因填活性炭而用“炭”。“无碳复写纸”从它一问世就用“碳”,并沿袭下来了。根据其实际情况,有人也曾试图改用“炭”,但未得到认可,因为它的显色物质为活性白土、酚类物质,当然有含“碳”的物质。5.“碳纤维”和“炭纤维”作为用高分子物质生产的纤维材料,在化工和高分子行业,一般都使用“碳纤维”,这是多年的习惯用法,虽然原有“活性炭纤维”的叫法(《材料大辞典》),但近年来已将其理解成“活性的碳纤维”而趋向于用“碳”。同样的情况还有“玻璃碳”、“纳米碳管”等。总之,对于由“碳”和“炭”构成的词的用法,尤其是上述这些涉及面比较广、出现比较多的现实问题,有必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得到统一的认识,指导今后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