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同一天区在红外和X波段背景信号的对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黑洞。这些研究人员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分别从X波段和红外波段进行了观测,得到的结论显示早期宇宙中每5个红外信号源中就有一个是黑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黑洞至少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的20%,这显示在早期宇宙中黑洞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气体物质。"宇宙红外背景(CIB)是来自早期宇宙的残余光线,当时宇宙中最早的结构正在成形。天文学家们认为其源自宇宙中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以及黑洞组成的集群结构,随着它们不断聚集气体物质,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能量。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分辨最遥远的单个恒星和黑洞。然而它们的整体效应却能穿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这让天文学家们得以区分在极早期宇宙中恒星和黑洞在这一机制中分别所占到的比例。当  相似文献   

2.
正黑洞生长速度比蒸发速度更快吗?黑洞是已知宇宙中最大质量的单个天体,其质量是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倍,甚至数十亿倍,它们形成于超质量恒星及其残骸物质崩溃过程。任何跨越黑洞事件世界的物质将注定到达中央奇点,逐渐增大黑洞质量。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太空会被质量弯曲,同时,量子场理论告诉我们真空的自然运行属性,我们知道黑洞不会永远地保持稳定,而是逐渐衰变。  相似文献   

3.
<正>在银河系和其他几乎每一个大星系的中心,都潜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天体把数百万至数十亿个太阳的质量压缩到比太阳系还小的区域内,尽管还没有科学家能够解释,自然界是如何将这么多物质压缩到如此小的空间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超大质量黑洞伸出的无形"引力之手",以深刻而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周围星系的形成。如今,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幽灵般的黑洞的生长及行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宇航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共同开展的研究项目,揭开了一项天文学中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们的谜团,那就是恒星质量的黑洞是如何产生其最高能级水平的辐射的。这项研究工作的参与者之一,来自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杰里米·施尼特曼表示"我们在研究中对位于黑洞边缘地带温度高达10亿摄氏度气体中的粒子运动,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磁场状态进行了观测。黑洞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物理环境。"通过计算机对黑洞吞噬气体的过程模拟,研究组发现他们可以重现一些活跃的黑洞发出的一些重要的X射线特征。当气体被黑洞吞噬时,首先这些气体会围绕黑洞高速转动,随后逐渐吸积,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气体物质盘,在这个物质盘  相似文献   

5.
张袆 《科学大观园》2009,(20):68-68
中子星是宇宙中除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体,其每立方厘米的质量高达1亿吨。中子星不仅密度极大,而且其外壳还非常坚硬,其硬度超过钢铁的100亿倍。  相似文献   

6.
正时域天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它们也是宇宙中壮观而神秘的自然现象。暂现源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然后很快消失的天体。剧烈爆发天体则是指亮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数量级式增长的天体。这两种天文现象主要源自两类天体物理过程。一是天体自身的突变过程,比如恒星的塌缩、黑洞或中子星之间的并合,典型天体为超新星、伽马射线暴等。另一类产生于极端物理环境,比如黑洞和中子星周围的超强引力场及磁场,典型天体为X射线双星、活动星系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人们分辨黑洞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黑洞的中心处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太空释放出一道道狭长而连续的物质流。而日前,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斯必泽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这些喷射出的物质流中有一股围绕在一颗恒星尸体,即中子星的周围。  相似文献   

8.
园文 《科学大观园》2011,(14):70-71
在大爆炸之后宇宙演化的最初10亿年里,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过程,并把影响遗留到我们今天所见的字宙结构。由不均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反映的密度起伏,如何最终凝聚成超大质量黑洞和星系,是正在深入地研究和热烈地争辩着的课题。这是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涉及宇宙学的基本内容。现在有证据表明,这两大类主要天体——超大质量黑洞和星系——具有同时代的历史,虽然我们已经指出,至少前者中的某一些早在其它事物之前存在。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9.
<正>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对来自黑洞内部的强风进行了温度测量,揭示出黑洞风会在数小时内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研究人员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和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卫星对一个邻近的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随着黑洞大量吞噬宇宙物质,其内部的强风会经历极为快速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位于星系的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密度极大,所具有的质量是太阳的数十亿倍。它们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未来70年内可能发生 的十大灾难中,“黑洞”吞噬地 球被列为十大灾难之首。报道 称,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实验室 七年前建造了全球最大的粒子 加速器,将金离子以接近光速对 撞而制造出高密度物质。物理学 家担忧该座加速器可产生类似 黑洞的高密度物质,把实验室甚 至整个地球吞噬。那么,粒子加 速器真能制造出黑洞,它真的如 某些科学家担心的那样,可能吞 噬实验室甚至整个地球? 利用实验室里的相对重离子 碰撞机,美国科学家已能造出黑 洞。  相似文献   

11.
浩瀚的宇宙高深莫测,无奇不有,其中最神秘的天体莫过于黑洞。这种“怪兽”比森林中的老虎更凶猛,不管是什么东西,一旦进入它的势力范围,都会被吞吃掉,连骨头也不吐出来。而且它还穿上了隐身衣,谁也看不见它,即使你用强光照射,用雷达探测,仍然找不到它的踪迹。这种“怪兽”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奇特天体。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亨利·林,以有生源说为基础研发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机模型,用来探测外星生命在行星间的播种模式,并将这种扩散模式比作地球上的流行病传播。科学家相信,该计算机模型可被用来探测外星生命的特征,并预言在下一代能追踪到这种生命扩散。也许我们还没有证据证明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但是很显然,宇宙间的确存在隐匿的、不为人知的生命。天文学家已经研发出  相似文献   

13.
暗物质不同于常规物质,它们完全不可见。科学家们之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会对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团产生引力作用。科学家们估算认为这种神秘的暗物质占到了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总量的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术性质对构建新型天地观念极为有利,它以自然之学、象数之学、动静之学的精神,突出影响了宇宙观的理论范式,并使得抽象性与形象性空前结合。借助先天易学,宋代理学家对宇宙形态进行了理论设定和易学验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假说。对宇宙形态及物质阴阳刚柔交粹的认识、对天体密度的关注,对地外空间的理论证明,甚至对物质来源于非物质的思考、对宇宙间不可见物质存在的预测、宇宙结构与力的作用的探讨等,都深刻反映了宋人强烈的探索精神,有的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炎龙 《科学大观园》2012,(16):67-67
一个巨型气体云将于2013年撞向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速度达到每小时804万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最猛烈的太空撞击事件之一。实际上,这个气体云并不会真正与人马座A黑洞相撞,在距离黑洞386亿公里时(相当于光线36小时的穿行距离),这个气体云将被黑洞潮汐力撕裂。德国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格里森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一直对人马座A黑洞进行观测。他还将继续进行观测。格里森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两颗恒星与人马座A黑洞进行如此近距离接触,最后毫发无  相似文献   

16.
正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已有近600万年不曾"进食"了。该黑洞在上次"用餐"时吞下了大量气体,结果打了一个大大的"嗝",吐出了相当于200万颗太阳质量的巨大"气泡"。从此就再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美餐",只是时不时来点"零食"塞牙缝。但从上次大餐后,黑洞中的物质仍在不断外涌,在银河系中央上下翻腾涌动,其中还包含以每小时320万千米的时速在气泡间劲吹的"冷气"。NASA的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于2010  相似文献   

17.
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明显受到其时神学观念的影响:天文观测与星占相联,天象与人间祸福相通;国家历法中,历数具有"神圣性"、不可撼动性,改历的宗教政治色彩浓重;天体演化理论与宇宙构成理论中囊括图谶、"天尊地卑"等理念。在天文学发展的带动下,汉代象数易学大兴,哲学中"验证"思想深入人心,数字神秘主义兴起,并为魏晋玄学本体论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活动,首先是吸积周围的物质。由于它们的引力巨大并蛰居于星系的中心,在它的周围物质密度极高,聚集着大量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这个无敌者以不可抗拒的态势,贪婪地拖拽物质,掉入它的万劫不复的陷阱。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之所以发亮(从射电波直至γ射线的辐射),是因为物质在掉落黑洞之前,受到压缩和吸引时产生极高的温度发出的。天文学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在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21世纪,作为珍贵人体的主人,应该对生命的载体知道得更丰富。近年天体物理研究证实,宇宙间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有形可见的物质只占4%,其他23%为暗物质,73%是暗能量,而且"暗能量"支配有形物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1,(2):71-72
美国物理学家表示,我们的宇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栖身于一个黑洞内,而这个黑洞本身又是一个更大宇宙的一部分。反过来,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所有黑洞——从微小黑洞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其他世界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