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 m,最大坝高181 m,坝轴线全长2 309.5 m,分为泄洪坝段、厂房坝段、非溢流坝段、升船机坝段、临时船闸坝段、左导墙坝段和纵向围堰坝段。笔者着重从泄洪建筑物水力学、坝体分缝、电站引水压力管道布置及结构形式、坝基深层抗滑稳定、临时船闸封堵、坝基封闭抽排等方面对大坝结构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九五”期间,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部分输变电设备、部分专用施工机械等成套设备处于采用引起技术、消化吸收和实现国产化的关键阶段;永久船闸、升船机的水工机械及大型金属结构等主要立足于国内进行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进并进行研制.因此,“九五”期间进行以上项目的科技攻关,重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结合技术引起,消化吸收并大胆创新,为我所用,对三峡工程达到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施工和对实现我国水电制造业和输变电制造业技术进步及其加速实现国产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基本完工长达90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装机2 240万kW;1944年9月美国萨凡奇博士规划在长江三峡修建225 m高坝,装机1 522.5万kW.1956、1957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提出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40年来历经反复规划论证与设计,于1992年4月3日经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三峡工程从此进入实施阶段.三峡工程论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充分论证三峡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财务上的合理性;其方法是列出论证专题,成立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测、规划,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分析、论证;最终提出论证结论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工程论证是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典范,它凝聚了从孙中山到萨凡奇,从毛泽东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凝聚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它的建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控制洪水、防涝抗旱、提供清洁能源、改善长江航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三峡工程建设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性评估、后评估和后续工作,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12月开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2003年6月水库蓄水、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将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工程.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容量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在关注着三峡工程,世界各国人民也把目光投向了三峡工程。三峡工程之所以举世瞩目,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无论工程规模、效益,还是工程建设涉及的重大科学技术的难度,均居世界之最。  从决策上来看,三峡工程是一个理性的工程,是一个科学的工程;从社会经济的意义上来看,三峡工程是一个能源工程,是一个环保工程;从奔小康的战略上来看,三峡工程是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从技术上来看,三峡工程是“水电灯塔工程”;从发电机组的制造上来看,三峡工程是全球制造业一起参加的“奥运赛场”。  三峡工程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长江全长6300KM,多年平均入海水量9760 x 109m3,仅次于亚马逊河及尼罗河,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蕴藏量200GW,约占全国1/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历史上长江洪水流出峡谷后多次泛滥成灾,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8.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给三峡工程泥沙以出路--再论三峡工程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三峡工程水库泥沙淤积的2大隐患:重庆河段洪灾升级;河口三角洲蚀退。提出了2种新的技术对策:坝区垂直与水平管道高浓度排沙;重庆河段埋管压力渗透液化起动泥沙。  相似文献   

10.
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中有一部分与泥沙有关。为了便于进一步讨论,现据我们的浅薄认识,对若干与泥沙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如下。一、三峡水库可以长期保留调节库容有人说水库总是有寿命的。如果这句话指的是水库在一定时间内都会因泥沙在水库内淤积而使水库完全丧失其调节库容,则对规划中的三峡水库是不适用的。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川江的水沙特点和库区地貌使三峡水库可以长期保留大部分调节库容。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承担着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任务。工程建成后可确保荆江地区防洪标准不低于百年一遇,大大缓解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为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的华中、华东、华南地区提供巨大的能源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同时枯季补偿调节可提高长江中游河段航道水深和改善航运条件。新时期,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对三峡工程运行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优化水资源利用,实施科学调度,全面提升水库综合效益,是三峡工程今后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2.
11月8日,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长江之滨隆重举行了大江截流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邹家华、丁关根、罗干、曾庆红、王丙乾、陈俊生、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中央有关部门、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湖北、四川、重  相似文献   

13.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及三峡工程,姚依林副总理(当时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主任)答复时,曾正式宣布:“三峡工程主张上马的有道理,反对的也有道理。反正五年内上不去,现在不必花很大精力去争论,五年以后再考虑。”现在上马之声紧锣密鼓,报刊电台一齐宣导,人们都在议论,三峡工程大概就要上马了。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人类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中国纪念碑",它以自身"大"而"崇高"的形体特征表征着国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豪迈气概,同时也体现出华夏民族勇于直面伟大工程负面效应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信。聚焦于上述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的正、负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国画、油画、摄影等三种艺术门类具体呈现"视觉三峡"的存在状貌与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其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问题,而移民的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日趋显著.因此,研究三峡工程对移民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三峡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长江流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山穷水害、湖泊湿地衰减、水旱灾害及生态危机。分析、研究了水土流失概况;论证了水土保持与湖泊湿地之间的消长关系;探讨了三峡水利工程与流域水土保持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在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机电设备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针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国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联合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提高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简要列举了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创新成果,对我国今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清洁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归纳总结三峡工程移民信访工作的成绩和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三峡工程移民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信访特点及信访原因,进行了移民信访工作的思考,提出了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新时期搞好移民信访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贡献在于:(1)洪水控制,(2)发电,(3)导航系统的改善。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三峡工程可能会引发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人口迁徙问题,文物破坏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焦点停留在三峡工程的社会问题上,非常遗憾的是,三峡工程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媒体应有的关注。事实上,大量的历史事件告诫我们:技术问题才是引发工程失败和导致生命财产流失的直接原因。客观地讲,在每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技术问题后面都隐藏着一场灾难。一个看似宏伟壮观的大坝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技术缺陷而引发一场浩劫。从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探讨了三峡工程的技术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全国关心的最大水利工程建设。它的任务是防洪、航运、发电,主要是防洪,因发电尚可用其他方案代替,而航运,特别是库末航运条件总比建库前有所退化。经分析,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弊多利少,三峡工程是否兴建,是值得重新考虑的大问题。长江一次的洪水量很大,以1954年为例,需要处理的洪水量为1023亿立米,目前加高堤防,需要处理的洪水量约500亿立米;三峡工程在正常发电水位以上有一个防洪库容,这个防洪库容有220亿立米。它与须处理的洪水量相比尚不到二分之一,故三峡水库的防洪能力是微弱的。而三峡防洪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