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喆 《科学大观园》2010,(10):69-7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科学家声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两个撞击陨坑的证据。科学家根据这些证据得出研究结论认为,早在1500年前一颗巨型小行星或彗星在飞临地球时分裂出数个碎片,其中两个碎片撞向了澳大利亚境内形成了两个陨坑,这次撞击也同时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冷。  相似文献   

2.
1988年夏,在历史罕见的热浪中,NASA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关于全球变暖的证词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此后,随着IPCC的建立以及数年一次的IPCC报告的发布,全球变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变暖看似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背后隐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因素的角逐。在美国,针对气候变暖是否发生、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应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的背后隐藏着多方面因素,本文从环保组织与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两党政治、三权分立与政府治理以及科学评估与国内国际政策制订等视角对美国的气候政策争论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美国气候政策莫衷一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发现了银河系一个新的伴星团,其位置在银河系内或附近,“身份”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据美国媒体报道,发现此伴星团的纽约大学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中心的科学家说,这个伴星团几乎比所有已知的星系或星团都暗,亮度约低200倍。其位置在大熊座方向距地球15万光年的天空,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也大致是15万光年。科学家说,这个伴星团可能是矮星系,也可能是在银河系里漂浮的100多个球形星团之一,但它只含几千颗或几百颗星星,比典型的球形星团小得多。科学家怀疑有一些球形星团是被银河系重力场捕获的古老矮星系的残余。据称,如果新…  相似文献   

4.
<正>在民间经常听说有人在某某旧宅中看到"鬼影"或所谓凶宅发生"闹鬼"事件。近日,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科学家公开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给"鬼宅幽灵"传说一个较为合理的科学解释。克拉克森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纽约州一些"曾经闹过鬼"的老旧建筑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了某些有毒真菌与"鬼影"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这些老旧建筑中的某些真菌孢子,可能会侵袭人类的大脑的,但科学家尚未完全弄清楚真菌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有多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2,(24):2-3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摄影师沃伦在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下,拍到了池塘、小溪、瀑布和甲板中的冰晶。这些冰晶有的像人手、有的像玻璃碎片、有的像一片森林,甚至还有的像鼻涕虫,不同的人看到这些画  相似文献   

6.
<正>美媒称,现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大约是上次全球变暖主要时期的10倍。事实上,上一次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这么高的时候,北极地区成了棕榈树和鳄鱼的家园。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测了目前二氧化碳的产生速度,并将其与大约5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交替时期热极值(PETM)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对2012年坠落在斯里兰卡的一颗陨石碎片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存在藻类化石。这一发现证明宇宙中存在有生命。他们在一篇论文中指出,陨石碎片的电子显微照片揭示了已经变成化石的来自于外太空的微小生命形态。此前,科学家就曾发表一篇针对斯里兰卡陨石碎片的论文。研究论文作者深信他们的研究发现,为有生源说提供了坚实证据。科学家曾猜测地球生命来自太空,这就是自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有生源说。当时英国卓越物理学家洛德·凯尔文认为外星细菌可搭乘彗星或者流星,另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微生物可嵌入灰尘微粒中穿过星系,它们通过轻微的恒星放射线压力从一个行星系  相似文献   

8.
正尽管研究人员发现海底存在微小塑料碎片,但却一直不知道这些微小塑料是如何抵达深海的。而今,美国加州蒙特利湾水族研究所(MBARI)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叫做"巨大幼形海鞘"的滤食动物不仅可以收集塑料碎片,还会将无法消化的微型塑料沉积到海底。这些塑料碎片或沉积在巨大幼形海鞘丢弃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人员在南非豪登省史特克方登石洞里发现了一些距今200万到80万年的颚骨、牙齿和其他骨骼等化石碎片,从而确定它们是新人种。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人类学家克诺说,虽然目前只找到大约6个个体的一些化石碎片,但是科学家认为,直立行走的树居人站立时身高有1米,体重大约是50公斤。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2,(15):26-27
最近,一项由大学研究人员发起、美国宇航局参与的有关古代南极洲环境的研究项目发现,这块南极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科学家在海底发现来自外太空的尘埃,而却这些尘埃来自于超新星.科学家表示对这些尘埃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太空中的大规模爆炸所能生的重元素数量.首席研究员、澳大利亚物理学与工程学研究学院的安东·瓦尔纳博士表示:“少量外太空爆炸产生的碎片穿过银河系后降落到地球.我们对过去2500万年里坠落地球海洋的星系尘埃进行了分析,发现尘埃中的钚和铀等重元素数量比我们预计的少很多.”这与当前的超新星理论相矛盾.超新星爆炸能够产生一些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物质,例如铁、钾和碘.这些物质遍布在太空.此外,超新星爆炸还能产生铅、银和金,以及铀、钚等更重放射性元素.  相似文献   

12.
<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蟒蛇杀死猎物的方式是通过窒息来切断猎物的氧气供给,科学家如今发现蟒蛇其实是在切断猎物的血液供给之后慢慢导致猎物的心脏坏死。一项研究发现,蟒蛇首先咬了老鼠使其麻醉,然后用身子至少将老鼠紧紧缠绕两圈,从而对其胸腔和腹腔产生巨大的压力。美国科学家实时监视了老鼠的血压和心跳频率的变化,难以置信的是老鼠的血液循环在短时间内迅速停止、心跳也随之紊乱。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大学的  相似文献   

13.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3):28-29
数千万年之前的马曾经和蛇一样小,而蛇却和马一样大。而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样的情景还有可能再现。这是一项新研究的成果.该研究认为温暖的气候将造就体型更小的哺乳动物。但却会让爬行动物变得更大。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洛奇表示:“你可以看到+这些生物的体型随着气候的变迁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微塑料再次引发关注。美国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北极钻取的冰芯中发现了微小的塑料碎片;在北极地区的积雪里,也检出了相当数量的塑料微粒……日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已到达地球最偏远的地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5.
近日,研究新冠肺炎的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类似于拔火罐的抽吸技术,发明了将DNA分子送人皮肤细胞的新方法.该方法为基于核酸的疗法和疫苗的实验室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成本效益高和高度可扩展的平台.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网站上. 在对啮齿动物的实验中,研究小组使用吸入法递送了DNA新冠疫苗,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比单独注射疫苗强约100倍."这种基于抽吸的技术是通过注射DNA后,以一种完全非侵入性的方式在皮肤上施加适度的负压来实现的."该研究资深作者、罗格斯-新不伦瑞克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林浩(音译)表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世界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一些人相信地球拥有从“全球变暖”伤害中“自愈”的能力,另一人则相信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自然灾难。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更是耸人听闻地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为了拯救行星地球和人类自己.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设想出了10大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怪招”。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恐龙蛋的孵化期可达数月,这意味着恐龙蛋的孵化时间可能更类似爬行动物,而不是此前认为的鸟类。负责研究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格雷戈里·埃里克森说,关于恐龙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它的胚胎发育,而"我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由于鸟类被视为"活着的恐龙",科学家一直认为,恐龙蛋的孵化期接近鸟类,即11至85天。研究人员选取体形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13):29-30
地球在2.52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地球上的生命几乎消失殆尽。但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1000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科学家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极洲进行了7次考察,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前恐龙生物的化石。这些化石或许可以告诉我们,草食性生物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为恐龙,又是如何在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之后与其他动物展开竞争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张鹏 《科学大观园》2010,(24):51-51
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法国境内发现了一些1.4亿年前侏岁纪时期的翼龙脚印,这些脚印清晰可见被认为是一只正在觅食的翼龙降落时留下的。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教授是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讲席教授,是美国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2018年12月份,斯蒂奇教授受邀访问了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相关学术活动,他与中国哲学家们交流了彼此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成果。受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在厦门大学对其进行了专访,希望借此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富有影响的心灵哲学、知识论与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