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际植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IBC)是具有百余年历史、全球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盛会.经过8年多的申办和筹备,由中国植物学会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于2017年7月24~29日在深圳市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绿色创造未来"为主题,与我国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目标高度契合.此次大会规模空前,吸  相似文献   

2.
1956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中,科学家们提交了显示出全球洋中脊系的第一张图件;大约10年以后,洋脊的海底扩张成为极快构造学理论的重要部分,从而证明大陆漂移的概念是正确的.在这里,一位目睹了这一段五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地球物理学家记述了参与其中的一些人物.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21,66(30):3785-3786
正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协办的"第16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于2021年6月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学术交流包括31个大会特邀报告、34个分组研讨报告及39个展板交流报告,涵盖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来自近50家高校、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300余人参加本次年会,与会者就此展开了多方位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明确了青藏高原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强 《自然杂志》1996,18(3):168-176
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当代地球科学的发展面临著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地球科学整体的高度出发,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地球科学发展特点的深入综合分析,提出了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引人瞩目的新走向、新趋势.这些新走向、新趋势,概括地反映出当代地球科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所具有的全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朱日祥  侯增谦  郭正堂  万博 《科学通报》2021,66(35):4485-4490
人类对地球和生命起源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促使近代科学的启蒙,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工业革命,始终如此.回顾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史,板块构造理论揭示了行星地球的动力学特征,引发了20世纪的地学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地球演化历史的认知[1,2].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究竟是什么?近年来天文学与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6.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内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内涵2004年1月,在英国《自然》杂发表一篇题为“M apping Oppor-unities”的论文中认为,地球空间息科学(Geo-spatialInform atincience,简称Geom atics)与生物科和纳米技术三者一起被认为是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最快三个领域。1996年国际标准化织(ISO)  相似文献   

7.
陈发虎  刘建宝 《科学通报》2020,65(8):649-650
<正>由Science Bulletin编委会和编辑部主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协办的首届地球科学前沿学术沙龙于2020年1月11日在北京召开.此项活动前身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结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纪念活动和"十一五"地球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发起的"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此前分别于2003年(北京)、2005年(北京)、2008年(南京)、2010年(广州)和2012年(厦门)举办了5届.参会者一直以《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编委会成员为主.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一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的学科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相结合,旨在促进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交流和合作.沙龙研讨的内容涉及地球深部和表层科学各个领域,有效地促进了不同领域和方向的学术交流.根据此次学术沙龙的决议,地球科学前沿学术沙龙将继承之前"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的传统,作为系列学术活动继续举办下去,每两年一次,以促进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交流和学科交叉.  相似文献   

8.
绿色化学——21世纪的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学转化的过程。在科学的范畴下,化学是关于物质转化的科学。因此,化学是生活中的一门最基本的学问,化学工业(包括煤、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稀土、轻工和食品等行业)也是工业社会的最根本的产业。通俗而言,化学很像一根魔杖,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甚至“起死回生”的本领。它将原本死寂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和万紫千红。当今世界,无论是汽车、飞机、轮船、计算机,还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出化学的贡献。因此,化学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它还是一门艺术。 但是,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9.
科学思想、信息、研究技术乃至研究结果的交流和传播,对科学成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而任何人在科学交流上是平等的。这种见解固然不是完全不对,但却失之简单。科学社会学家则通过对科学交流系统的研究,揭示出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之中的复杂的社会结构,描述了科学共同体之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阐明  相似文献   

10.
去年,使海底研究工作者大为兴奋的是海洋扩张学说提出以来的大发现。  相似文献   

11.
古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地质历史,即研究距今约1.9亿年(侏儸纪)以来,世界海洋的环流、水温、化学、生物生产力的演变过程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随着七十年代中期.深海钻探工程的进展和仪器装备的改建而新建的,这一新的边缘学科被称为继板块构造学说之后,世界地球科学上的又一重要突破,由于它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重要性,古海洋学自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汶川大地震惊骇过后,世人自然将目光投向地球内部,这曾经狂暴颠颤的地层深处究竟遵循着怎样的运行规律,又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特别是地球的核心,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3.
第四纪是地质发展史中最新的一章,是地质历史的短暂一瞬。地质历史从老到新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四纪所占据的时间,经同位素年龄测定约为200万年;这是根据真马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若以东非人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则其年龄约为300多万年。但是在这短  相似文献   

14.
Surri.  C 饶新华 《世界科学》2001,(1):18-18,25
到目前为止,基因组已完全弄清楚了的生物有酵母菌、线虫、果蝇以及30多种细菌,人类基因组的破译也基本接近尾声。今天,科学家们往这份名单上添加了一种植物:并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已完成了拟南芥菜(Arabidopsis thaliana,一种与芥菜有亲缘关系的小草)的DNA测序。 人们对科学家选择一种野草作为生物学史上这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似乎感到奇怪,因为它毕竟不会被用作人类食物也不会被用作家庭装饰。但拟南芥莱确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生物:遗传学家已由此学会了如何来预防小麦病害,促进番茄成熟,甚至使油菜的产量翻一番。典…  相似文献   

15.
当两位或两位以上的科学家或发明家提出同一种理论,发现相似的现象,或者发明、设计出同类的仪器或装置时,就产生了多重发现.应该坚持认为,多重发现是科学发展得以进行的非例外的而且正常的方法.虽然我们的工作预先假定了多重发现的普遍性,但科学共同体,或者个人或者集体地,仍然大量抵制对多重发现存在的承认.  相似文献   

16.
"对啦!"尼尔突然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他匆匆忙忙地回到房间,从书架上取来一张地图,展开来,铺到桌子上,指点着说,"这是我从格陵兰回到美国以后,精心绘制的大陆漂移示意图.我在讲课时经常用到.现在没有用了,送给你吧!你不是经常给学生们讲科普吗?也许用得到." 我其实并不需要这样的地图,现在的资料比这要好得多.但是,这是尼尔一片好心,盛情难却,我也只好欣然收下,并且对他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17.
我刊2012年年初连载我国著名科学探险家位梦华先生的科学随笔《餐桌上摊开的宇宙》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大家一致认为他将深奥的科学道理以老朋友谈话的形式给予表现,用哲学思辨展现科学内核的文字风格,无疑是科普创作的一大突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得到科学的洗礼,哲学的滋润。  相似文献   

18.
尼尔转过身来,看着我问道,"你是搞地球物理的.现在人类对于地球的内部,到底知道些什么?" "你是说直接接触到的,还是通过仪器探测到的?"我问他. "先说直接接触到的吧!"尼尔慢慢地走了回来,坐到了沙发上. "苏联的时候,"我扶着他坐好,递给他一杯茶,"在北冰洋沿岸的科拉半岛,打过一口超深井,打到12000米,用了22年,到1983年才完成,那是世界上最深的井.也就是说,人类到目前为止,直接深入地面以下最深的距离,只有12000米!而且只能看到和摸到从那里取上来的物质,还没有办法直接钻到那里去看看."  相似文献   

19.
尼尔听懂了郭老师的话,摆了摆手说:不!我不想吃掉整个地球!我只是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说着,他把那半个鸭蛋拿了回来,看着我,指点着问道,从火山里喷出来的岩浆,来自什么地方?是地壳,地幔,还是地核?  相似文献   

20.
痒之痛苦与挠之快乐 "痒之痛,挠之乐"在古今中外都不乏鲜活的例子.晚唐大诗人杜牧对搔痒的体验可谓入木三分,有诗为证:"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这句诗的大意是:读优美的文章,就像美丽的仙女麻姑用她那灵巧、纤长的手为自己挠痒痒一样快乐.在传说中,仙女麻姑的手指细长如鸡爪,又叫"麻姑爪".据史书记载:"背大痒时,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