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体绝缘变电站(GIS,gas-insulated substation)中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瞬态电磁过程是影响智能组件正常工作的主要电磁干扰源,其在二次电缆的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干扰分量大的大小研究较少。通过252kVGIS真型实验平台模拟了变电站VFTO(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产生电磁干扰;测量了不同屏蔽措施条件下二次电缆两端干扰电压水平,得到了电缆端口干扰电压的时域和频域特性,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辐射耦合是干扰电压产生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保证二次电缆安全稳定工作,变电站二次电缆应采取良好的屏蔽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能化 GIS 设备的发展,GIS 设备上集成了大量电子设备。GIS 设备开关操作产生的特快速瞬态电磁过程主要经由“传感器—二次电缆—智能组件”这段电路对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影响。笔者首先基于传输线网络理论建立了开关操作产生的地电位升对“传感器—二次电缆—智能组件”回路的耦合计算模型,然后通过验证实验证明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对不同屏蔽层接地方式下的各传感器端口和智能组件各端口及端口间的骚扰电压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各骚扰电压受接地方式的影响较大;通过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开关操作电磁骚扰。  相似文献   

3.
研究煤矿井下浪涌脉冲电流激励下电缆的辐射电磁场,运用推迟矢量位和行波天线理论推导了浪涌脉冲电流激励下电缆的辐射电磁场时域数学模型,给出了辐射场强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了仿真计算.时域结果表明,浪涌脉冲电流在电缆附近会产生很高的瞬态辐射场强,但随着距离电缆的径向距离的增加,辐射场强迅速衰减;辐射场强的大小与浪涌电流峰值成正比;在巷道径向距离内,同一横截面辐射场强与距离成反比;在浪涌电流峰值为1kA时,距离电缆径向距离4m处瞬态辐射电场强度峰值达到15kV/m,磁场强度峰值达到40A/m.因此在不采取屏蔽措施的情况下,瞬态浪涌辐射会对井下巷道内监控及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为群 《安徽科技》2004,(11):45-46
一、物理防范策略 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即TEMPEST技术)是物理安全策略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主要防护措施有两类:一类是对传导发射的防护,主要采取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减小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另一类是对辐射的防护.对辐射的防护措施又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采用各种电磁屏蔽措施,如对设备的金属屏蔽和各种接插件的屏蔽,同时对机房的下水管、暖气管和金属门窗进行屏蔽和隔离;二是干扰的防护措施,即在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同时,利用干扰装置产生一种与计算机系统辐射相关的伪噪声向空间辐射来掩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频率和信息特征.  相似文献   

5.
易燃、易爆危险环境中不能打开电气设备隔爆外壳进行直接测量,这就造成无法定量分析矿用电缆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感应耦合骚扰限值。以双指数瞬态脉冲作为骚扰源,运用电路和电磁场理论建立矿用电缆的感应耦合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矿用电缆金属护套可靠接地能够有效抑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感应耦合骚扰,被金属护套完全包裹的电缆可以消除容性耦合骚扰。金属护套层越厚,感应耦合电压越小;电缆越长,感应耦合电压越高。缆皮终端接地电阻越小,感性耦合电压越低,屏蔽效果越好。电缆金属护套未接地时,会产生更高的感应耦合电压。巷道中与骚扰源同侧的电缆感应耦合电压比异侧的电缆感应耦合电压高。  相似文献   

6.
张丽伊 《科技信息》2011,(29):369-370
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强电磁场干扰下,容易损坏元器件不能正常工作,为了提高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提高系统可靠性,本文对变电站电磁干扰源进行了分析,为了抑制和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采取了屏蔽、接地、隔离和雷电保护器,以及采用UPS为微机供电等抗电磁干扰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高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中的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特快速瞬态过电压(VFTO)会对开关及其周围设备产生严重的干扰。针对这一工程问题,给出了VFTO辐射干扰的场-路-波协同仿真方法。结合工程实例,首先用准静态电磁场分析方法提取了GIS的等效电路,结合开关电弧的时变电阻模型,应用宽带电路方法得到VFTO的等效时变电压源,最后利用时域瞬态全波方法仿真了VFTO在空间内的电磁场干扰。该方法对于高压开关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800kV换流站电磁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换流站中主要电磁干扰源的干扰强度,提出了电缆屏蔽的原则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敏 《广东科技》2011,(24):154-155
通过寻找变电站二次回路所受干扰的根源,拟制干扰信号的强度,以接地措施和电缆的优化敷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变电站二次回路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能源样车在装车测试过程中因电磁干扰引起通信异常的问题,对数据传输信号进行测量以及对电动机驱动系统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利用傅里叶表达式分析逆变器工作在三相负载平衡与不平衡状态下产生的谐波信号.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逆变器在负载不平衡情况下高速开关动作产生的二次谐波、高次谐波通过电压采样线耦合至采集芯片内核电源处,造成差分信号驱动异常,破坏通信链路信号完整性,从而导致通信故障;最后通过优化滤波器和完善屏蔽层等改进措施,抑制干扰信号对传输链路的影响,确保通信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自动逆变焊接电源的科研课题,分析了用于塑料管道焊接的逆变电源中对单片机控制电路产生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即来自印刷电路板外部的浪涌电流和浪涌电压的辐射干扰。从硬件角度提出和讨论了抑制各种电磁干扰的包括屏蔽、限流、滤波、光电隔离等方法,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抗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12.
闪电的电磁脉冲辐射是引发变电站二次系统雷灾的主要起因,针对二次系统的雷击危害,变电站可通过解决地网电位差的方法来加以消除。本文从雷击破坏二次系统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从拦截、分流、等电位连接、屏蔽、接地、布线等几个步骤阐述了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的主要做法,并对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针对扫描式红外测温仪在温差靶标校准中的特殊应用,分析了斩波器干扰、背景辐射干扰、电磁干扰等因素对温度分辨率的影响,并从斩波器设计、抗电磁干扰、屏蔽背景辐射和数据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减小干扰的措施。最后,给出了扫描式红外测温仪(扫描辐射计)的测温稳定性数据。实测数据表明,本文的措施在设备研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电磁干扰是变电站二次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障碍之一,本文从变电站二次系统电磁干扰的主要成因出发,分析了设备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三大原因所引发电磁干扰的特点,并从加强制度和人员管理、改善设备配置、开展二次设备检测、实施继电保护智能化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变电站二次系统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应用时域有限差分(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法对电磁干扰脉冲作用下,导线连接屏蔽箱体内电路上的耦合干扰电流进行了建模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当有导线穿过屏蔽箱体时,箱体内电路上的耦合干扰电流会显著增强,连接导线的长度、电磁干扰脉冲的入射角度对箱体内电路上的干扰电流都有影响。并提出了一种用开口金属环抑制这种干扰电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内电磁干扰对微机保护、监控系统的干扰水平比较严重,需要对自动化变电站内的电磁干扰进行分析与控制。本文探讨了变电站内的主要电磁干扰源及其干扰特性。针对电子设备在变电站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电磁干扰,提出了几种实用的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措施,对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具有高强度电磁场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分析了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干扰源、耦合路径等,提出了接地、电磁屏蔽、光电隔离、电源滤波器等多种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800kV换流站电磁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换流站中主要电磁干扰源的干扰强度,提出了电缆屏蔽的原则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交流变频驱动系统在使用中对其它电气线路造成干扰的问题 ,对干扰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典型驱动电路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变频器换流时产生的高次谐波是驱动系统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 ,它通过静电耦合、电磁感应、辐射和地线传导等途径对其它控制和测量电路形成干扰。根据电气线路对干扰的敏感程度 ,对电气线路进行分类 ,在具体使用环境中对不同类型的电气线路有选择性的采取屏敝 ,合理接地和加装滤波器等措施 ,可以有效地防治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20.
现代煤矿中的高次谐波和电磁脉冲,会干扰监控系统对瓦斯信号的检测.电磁干扰滤波器能有效地抑制干扰,但无源元件的高频寄生参数严重影响了其抑制干扰的能力,需予以消除.分析电缆对瓦斯信号的干扰、寄生参数变化对滤波器性能的影响以及滤波器寄生参数的抑制措施;通过对电磁耦合的分析、电路的仿真与计算,验证滤波器对干扰的实际抑制效果.实现矿井滤波设备的集成、成本的降低,有效减小电磁干扰对瓦斯信号的影响.避免因干扰产生的高值断电、信号误动作、通讯中断等造成的矿井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