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浮游植物的相关文献,综述了当前库区浮游植物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蓄水后三峡库区的藻类种类组成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常见优势种有小环藻、拟多甲藻和美丽星杆藻.藻类细胞密度明显增加,春季和夏季分别成为一年中现存量和多样性最大的季节.拟多甲藻、水华鱼腥藻和微囊藻分别是甲藻和蓝藻水华中常见的优势物种;美丽星杆藻和小环藻、尖尾蓝隐藻和卵形隐藻则是硅藻和隐藻水华中常见的优势物种. 水温、流速、光照、营养盐(如Si、N、P、TN/TP)和水体混合层深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对主要支流的同步性研究和重点区域的长期定位监测,对水华发生条件,流域内土地利用模式和地形地貌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是未来库区浮游植物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水质变化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国家环保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简称三峡公报)发布的1996-2008年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2003年和2006年作为标志性节点,分析其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沿程干流及远坝支流乌江除2006年及嘉陵江除2004、2006年外,其余年份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受蓄水影响不...  相似文献   

3.
罗筱延  华小军  赵兵 《科技信息》2007,(33):313-313
综合分析三峡库区156m蓄水后,坝前水位受长江上游来水的减少及水库下泄流量的增大呈现不升反而微降的现象。通过库区各水文站实际收集资料,分析上游来水及水库运行、调度情况的影响,找出呈现负比降的原因。掌握三峡工程156m蓄水过程中库区水文河道变化情况,检验模型参数、验证模型试验成果、检验156m动库容回水曲线及反推糙率,更好地为长江三峡工程调度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进入第三期工程建设全面实施阶段,蓄水水位为135米左右。本期封面图片为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前后卫星影像对比图(135米水位)。该图采用Landsat卫星(成像时间为蓄水前——2002年9月,分辨率30米)和Radersat卫星(成像时间为蓄水后——2003年6月19日,分辨率25米)遥感影像合成制作而成,反映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比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根据近50年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口分流比变化的原因.在1955-1990年期间三口分流比递减,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水位下降以及三口口门淤积;而在1990-2004年期间三口分流比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水位以及三口口门冲淤均变化不大、三峡蓄水以后,长江干流含沙量将会大幅度减少,笔者结合三峡蓄水以来的实测数据预测了蓄水20年后荆江河段的水位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三口口门冲刷深度以及分流比的变化.结果表明,荆江河段中、高水位下降幅度有限,三口口门河床高程下降幅度较大,因而三口分流比将不会减少.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后澎溪河消落带植物群落格局及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三峡水库156m蓄水后,消落带内植物种类组成、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多样性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7~9月对开县澎溪河及支流自夹溪沿岸海拔175m以下范围的植被进行调查:在澎溪河设置3个样带,在白夹溪设置2个样带,共108个草本样方。结果表明:共发现98种维管植物,分属于38科29属,其中水生、湿生植物52种;一年生植物和隐芽植物种类丰富,分别占52.0%和31.6%;调查区域内植被可划分为11个群丛;沿河流侧向空间梯度可分为河漫滩一年生草本植物带、苍耳带、双穗雀稗带、白茅带4个植物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及分布格局对消落带植物带状分布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消落带内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黄前库区森林土壤蓄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黄前库区森林主要类型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涵蓄降水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的渗透性能以刺槐林地最好,阳坡油松林次之,阴坡油松林最差;森林土壤恢复持水,即连续涵蓄降水的能力较强,2h恢复的持水量可相当于20.5~33.2mm的降水;3种森林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均表现为阳坡油松林最大,阴坡油松林次之,阳坡刺槐林最小;降雨量越大,地下径流出现的时间越早,高峰期出现的时间越晚;同样降雨量情况下,3种森林类型地下径流和高峰期出现时间均表现为阴坡油松林最晚,阳坡刺槐林次之,阳坡油松林最早。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分汊河道演变机理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宜昌-湖口河段分汊河型分布广泛,涵盖了顺直分汊、微弯分汊及鹅头型分汊3种类型.本文依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大量原型观测资料,总结归纳了长江中游各分汊河段的演变特征及其内在机理,并初步预测了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沙量大幅减少,同时局部河床边界条件发生变化,长江中游分汊河段普遍出现支汊冲刷发展、中低滩冲刷变形、高滩滩缘崩退等演变现象.伴随着三峡水库调度方式的不断优化,加之河床冲刷下造床质输移水平的沿程恢复,以及大量航道整治工程的作用,城陵矶以下分汊河段稳定性将优于荆江河段.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水体流速减慢,导致大量泥沙淤积,为揭示其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分布特征,分别在干、支流设置8个和9个监测断面获取沉积物柱状样,以2cm为间隔,在室内进行了粒度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干流总有机碳(TOC)含量最大值出现在磨刀溪断面,最小值出现在云阳断面,分别为1.05%、0.72%,总体上,干流总有机碳(TOC)含量沿程波动较大,无明显变化规律,说明沿程水动力条件复杂;支流从上游到河口处,总有机碳(TOC)含量基本呈现递减的趋势.在垂向上,不同区域总有机碳(TOC)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此外,干流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与黏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另外,支流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与细粉砂含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由于激光粒度仪测试沉积物的结果通常是细粒组分偏粗,所以三峡水库沉积物中TOC含量受粒径较小的物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凉水井滑坡的实地勘查,本文介绍了滑坡形成原因及演变,并对凉水井滑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折线滑动法(传递系数法)计算结果对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采用涌浪计算方法予以计算对滑坡危害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在三峡库区重庆段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的14个消落带采样点采集消落带土样,对有机质、全氮和全磷进行了测定,并对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过后消落带土壤有机质均值大于对照土壤.消落带植被覆盖状况对消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影响较大,淹水前植被覆盖度高的消落带在落干初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对照土壤,而植被覆盖低的消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低于对照土壤.消落带土壤全磷含量与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均没有明显的关系.与对照土壤相比,消落带土壤C:N、C:P较大,N:P较小,消落带土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良好的线性拟合关系,表明两者有相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水库滑坡引发涌浪是山区水库的重要灾害风险源之一。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和InSAR形变分析,查明了白鹤滩库区王家山滑坡基本特征。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王家山滑坡的稳定性,定量分析了王家山滑坡失稳涌浪风险。结果表明:王家山滑坡天然工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蓄水825 m或地震工况以及蓄水+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当水库蓄水至785 m时,王家山滑坡可能会发生整体失稳破坏,但产生涌浪对象鼻岭移民安置点基本无影响。在暴雨+蓄水825 m工况下失稳破坏,最大入水速度约7.44 m/s,将在象鼻岭移民安置点处产生高度约3.52 m涌浪;蓄水+地震工况下,移民安置点的涌浪高度还会更大。可见,王家山滑坡在825 m水位发生整体失稳破坏时,移民安置点遭受涌浪危害影响问题是存在的。应对象鼻岭移民安置点采取相应的防浪措施,或对王家山滑坡进行工程治理,以消除涌浪影响,保证移民安置点安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荷载地壳形变-GPS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3年的GPS观测给出了长江三峡地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其站间相对运动在0~3mm/a,属于现今地壳活动背景十分微弱的地区;2003年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引起了相当幅度的地壳变形, 其中GPS观测到的近岸垂直沉降幅度约为10~40mm,水平相对形变不超过5~10mm,蓄水导致的垂直沉降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三峡的茅坪-香溪段,幅度随距库中心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GPS观测到的沉降范围和幅度与采用Farrell方法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短期内沉降变形主要可归之于上地壳因水体负载的弹性响应.  相似文献   

14.
蓄水方案改变对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航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蓄水方案变化对三峡水库枯水期保证水位回水末端的影响的基础上,计算对比了三峡蓄水方案变化前后重庆河段的淤积发展、分布及其对航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库运用初期河势调整或者炸礁措施的投入及枯期消落水位155m回水末端的上延,重庆河段是变动回水区碍航的重点区域;蓄水方案改变对重庆河段初期淤积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随着蓄水时间增长,蓄水方案调整前后河段的淤积量及淤积分布差别逐渐消失;蓄水方案调整后,淤积量逐年增长,泥沙淤积纵向分布仍然集中宽阔的浅滩段,横向分布仍然集中在汛期的回流区或边滩部位,部分浅滩随着水库运用时间的增长出现碍航问题,与蓄水方案调整前基本一致,总的来说,蓄水方案调整对重庆河段的航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三峡蓄水后开县城区污水排放对小江水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 m后,开县城区江段将成为三峡库区内为数不多的湖泊型水库,水质污染存在严重恶化趋势.文章运用二维水动力学水质模型和均匀混合型湖泊COD水质模型,模拟计算了开县城区污水处理前后排放对小江的水质影响.分析表明:污水不处理直排会导致小江水质严重污染;污水达标处理后,在丰、平水期小江水质有明显改善,可控制在水功能区划的标准范围内;但枯水期,则无有效改善,小江水质仍超过水域功能的控制标准.为确保小江总体水质良好,必须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同时在枯水期必须采取其它措施控制污水排放.  相似文献   

16.
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综合自动检测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开发三峡水库水质在线监测基站系统,为三峡水库水质的在线监测提供一种全新的、准确及时的方法,同时可有效地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并解决了水质监测中历史数据记载的方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汛后蓄水,每年10月份下泄流量大为减小,汉口水位较目前显著降低,将加重汉江秋季洪水对汉江堤防及武汉地区防洪安全的威胁。本文在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汉口水位下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峡蓄水对汉江堤防安全的威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活饮用水在蓄贮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使水的品质下降。通过分析蓄水装置水力特性对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指出水池(箱)的水力特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完全混合式水池(箱; 最大水力停留时间为 12 h。在水池(箱)中保持一定流动状态是防污染蓄水装置设计的基本技术条件。从而为设计与开发防治二次污染的蓄水装置及蓄水装置的运行和管理,在水力特性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白龟山湿地库区水质部分指标的监测,采用单因子分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白龟山湿地库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库区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符合水源水水质要求;但5~6月份水质有轻度污染现象,须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库区水质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近期三峡库区及三峡工程施工区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其水质污染现状及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水质污染的防治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