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与轿车前部不同碰撞形态对骑车人抛距的影响,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选出与轿车碰撞的电动自行车事故案例21起,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建立轿车与电动自行车的碰撞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碰撞形态下骑车人的动态响应过程,研究车速、碰撞夹角对骑车人抛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骑车人横向抛距随着电动自行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骑车人相对于轿车速度方向上的横向速度分量越大,其横向抛距越大;骑车人纵向抛距随轿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电动自行车速度和碰撞夹角对纵向抛距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再现轿车与电动自行车的侧面碰撞事故,利用PC-Crash进行了轿车与电动自行车的侧面碰撞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车辆碰撞速度下骑车人头部与车辆引擎罩及风挡玻璃撞击的位置,探讨了车辆碰撞速度与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关系,建立了骑车人抛距模型,并与国外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碰撞车速为50 km/h可以认为是骑车人头部伤害的碰撞速度阈值;当碰撞车速低于40 km/h时,车辆撞击运动和静止的电动自行车,骑车人抛距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当碰撞车速高于40 km/h时,与撞击运动的电动自行车相比,车辆与静止的电动自行车碰撞的骑车人抛距略大,而电动自行车的抛距分布较为离散.利用骑车人头部与车辆的碰撞位置、骑车人头部损伤及骑车人抛距能够有效地再现轿车与电动自行车侧面碰撞事故的碰撞速度.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与轿车前部不同碰撞重叠率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选出与轿车碰撞的电动自行车事故案例16起,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建立轿车与电动自行车的碰撞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碰撞形态下电动自行车骑车人的动态响应过程,研究车速、碰撞重叠率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碰撞重叠率增加,骑车人头部损伤HIC值明显增加;碰撞重叠率超过50%,骑车人头部会发生两次碰撞。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与轿车前部不同碰撞重叠率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选出与轿车碰撞的电动自行车事故案例16起,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建立轿车与电动自行车的碰撞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碰撞形态下电动自行车骑车人的动态响应过程,研究车速、碰撞重叠率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碰撞重叠率增加,骑车人头部损伤HIC值明显增加;碰撞重叠率超过50%,骑车人头部会发生两次碰撞。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自行车与厢式客车不同碰撞形态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以一例真实事故案例为基础,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建立事故碰撞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通过研究两者在不同速度下的四种碰撞形态(自行车前轮、后轮分别与厢式客车前部碰撞及两车碰撞重叠率为50%和100%),分析骑车人头部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HIC值随厢式客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自行车前轮与厢式客车碰撞情况下,自行车速度越大,骑车人头部损伤越重;自行车后轮与厢式客车碰撞情况下,自行车速度越大,骑车人头部损伤越轻;碰撞重叠率50%和100%情况下,自行车速度对骑车人头部损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自行车与厢式客车不同碰撞形态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以一例真实事故案例为基础,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建立事故碰撞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通过研究两者在不同速度下的四种碰撞形态(自行车前轮、后轮分别与厢式客车前部碰撞及两车碰撞重叠率为50%和100%),分析骑车人头部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HIC值随厢式客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自行车前轮与厢式客车碰撞情况下,自行车速度越大,骑车人头部损伤越重;自行车后轮与厢式客车碰撞情况下,自行车速度越大,骑车人头部损伤越轻;碰撞重叠率50%和100%情况下,自行车速度对骑车人头部损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轿车与两轮车碰撞时碰撞速度和碰撞部位对其碰撞后运动响应的影响,对171例汽车—两轮车碰撞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控制变量法,运用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PC-Crash进行仿真试验。仿真中,轿车分别以2种不同的车速与两轮车发生侧面碰撞,碰撞发生时两轮车分别以3种不同的初始速度从轿车左侧横穿至右侧,且参与双方以9种不同的接触部位发生碰撞。结果表明,两轮车及骑车人抛距、骑车人下肢最大加速度随轿车车速增大而增大;两轮车碰撞速度的改变对骑车人头部与轿车撞击点的纵向位移影响较大;当参与双方相对碰撞速度较高时,碰撞后骑车人与两轮车分别从轿车左右两侧抛出,此轨迹下骑车人头部加速度更大,损伤风险更高。研究结果可为事故再现及鉴定提供参考,也可为汽车主动安全产品研发等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轿车碰撞初速度与电动自行车、骑车人抛距的关系,运用 MADYMO软件,建立轿车、电动自行车-骑车人的多刚体碰撞模型。通过仿真结果与监控录像截图及数据的对比,其误差小于1%,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改变模型中轿车的碰撞初速度21次,对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数学拟合,得出轿车制动距离、电动自行车滑行距离、骑车人头部与地面第一次接触距离、骑车人最终落点距离等参数与轿车碰撞初速度之间的关系公式6个。这些公式为交通事故中轿车车速的鉴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SUV与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重建过程及骑车人的损伤情况,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搜集了10例SUV与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数据,运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Pc-Crash进行事故重建,分析SUV车速、电动二轮车车速和SUV与电动二轮车碰撞角度对碰撞过程中骑车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UV车速的增加,骑车人的损伤越严重;在SUV与电动二轮车不同的碰撞角度情况下,骑车人的损伤差异明显;而电动二轮车车速对骑车人损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SUV与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重建过程及骑车人的损伤情况,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搜集了10例SUV与电动二轮车碰撞事故数据,运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Pc-Crash进行事故重建,分析SUV车速、电动二轮车车速和SUV与电动二轮车碰撞角度对碰撞过程中骑车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UV车速的增加,骑车人的损伤越严重;在SUV与电动二轮车不同的碰撞角度情况下,骑车人的损伤差异明显;而电动二轮车车速对骑车人损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深入调查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和仿真,对比了中国道路交通环境下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和头部动力学响应的差异.从中国不同地区深入交通事故调查采集的数据中选出能估算出车辆碰撞速度且具有详细伤情记录的438例行人和自行车事故作为原始样本,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了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及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的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两者的死亡风险的差异.分别选取21例行人事故和24例自行车事故利用MADYMO软件进行了事故重建,比较了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头部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和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相同车辆碰撞速度下自行车骑车人死亡的风险略低于行人.此外,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的头部碰撞条件如头部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等也存在明显差别.此结果可为设定更加合理的中国道路车辆限速和制定有利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头部保护的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汽车大灯碎片分布场的抛距与汽车碰撞速度间数学模型,研制了汽车模拟碰撞装置,并以汽车碰撞时所产生的汽车大灯碎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卖车碰撞模拟试验,分析一定初始条件下大灯碎片偏移角度、抛距随碰撞速度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汽车碰撞速度影响碎片抛距,且大灯碎片偏移角度分布场区域一定;在无制动力影响情形下的碰撞,大灯碎片偏移角度分布区域为-12.5°~12.5°;而有制动力影响情形下的碰撞,其分布区域为-12.5°~20°;依据大灯碎片分布场抛距与碰撞速度间关系,建立大灯碎片分布场事故再现模型.  相似文献   

13.
轿车-自行车碰撞事故再现及仿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某一真实车-自行车碰撞事故案例建立车辆及人员的数值模型,人体损伤仿真结果与法医勘验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以该模型为基础,对不同速度及不同撞击位置情况下的车-自行车碰撞虚拟试验进行计算,探讨了不同情况下人体抛距、头部最大加速度及小腿最大受力等信息的规律性.数值模拟技术与法医勘验工作相结合将为交通事故鉴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值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型宽轨机车,建立了机车转向架临界速度分析模型和10自由度蛇形运动微分方程,利用特征根法求解转向架的临界速度,分析机车水平悬挂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以及一系横、纵向刚度和二系横向减振器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系水平悬挂参数对机车临界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一系横、纵向刚度与二系横向减振器刚度的适度增大均可提高机车的临界速度,合适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值可使临界速度达到最高;二系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值随一系纵向刚度的增加而减小,并逐渐到达稳定值;二系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值随二系横向减振器刚度的增大而增加;随一系横向刚度的增加,二系横向减振器刚度较小时,二系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值先减小后增大,二系横向减振器刚度较大时,减振器最优阻尼值也增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交通特性,设计了左转电动自行车在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空间交通特性的数据采集方案,系统地分析了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同向并行电动自行车横向间距、左转对向电动自行车避让行为特性,得出如下结论:(1)电动自行车在典型信号交叉口左转时,在同一行车速度同一累计频率下,同一进口道左转同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横向距离要大于不同进口道同向左转电动自行车之间的横向间距;(2)当单位时间电动自行车流量≤0.52辆/s时,单位时间电动自行车流量与左转相位下避让行为个数大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单位时间电动自行车流量0.52辆/s时,左转电动车相对会选择跟随并匀速行驶;(3)同向左转电动车的速度大多分布在0~9 m/s。  相似文献   

16.
电动自行车路段横向驾驶行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录像数据采集方法与电动自行车运行轨迹提取方法,依托实际采集数据分别对电动自行车横向位置分布规律、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横向干扰、无机非隔离路段电动自行车越线行为3方面展开较为系统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在没有机非分隔带而仅是存在机非分隔线情况下,电动自行车均存在超越机非分隔线进行越线行驶的现象;路内停车的存在会导致电动自行车越线行驶比例增加,进而对电动自行车行车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致因,预防重大事故及减少事故伤害后果,收集舟山市2015-2020年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数据,构建有序logisitic模型分析电动自行车骑车人受伤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7个自变量对电动自行车事故严重度有显著影响,“老年人”、“工人”、“农民”、“坡道或弯道”、“碰撞运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三点弯曲梁动态破坏规律,采用塑性损伤模型,运用拉格朗日算法模拟了含偏置裂纹三点弯曲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破坏过程,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偏置裂纹位置对裂纹扩展倾角和破坏总时长均有影响,裂纹扩展倾角、试件破坏总时长随着横向偏置裂纹与加载点间距离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横向偏置裂纹宽度对裂纹扩展倾角有影响,对试件破坏总时长无影响,偏置裂纹宽度越大,裂纹扩展倾角也越大;纵向偏置裂纹长度对裂缝扩展没有影响;纵向偏置裂纹的位置对裂纹扩展倾角无影响,对试件破坏总时长有影响,当纵向偏置裂纹与加载点间距离的增大时,破坏总时长也增大;偏置裂纹高度对裂纹扩展路径有影响,当偏置裂纹高度增加时裂纹扩展倾角减小;弹性模量取值对裂纹扩展路径无影响但对破坏时长有影响,总时长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人-车碰撞事故中通常包含不确定因素,根据这些取值不确定的参数估算车速,具有不准确性。提出一个基于汽车-行人第一落地点的碰撞车速计算模型,可应用于行人抛距不可靠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该模型碰撞车速计算的准确性,引入了再现车速不确定度理论的评定方法。结合一起轿车与行人的碰撞事故,计算出行人第一落地点车速模型的车速最优取值范围。通过PC-Crash、MADYMO模拟仿真验证及与抛距模型车速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上述车速计算分析流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行人运动状态对行人头部、胸部加速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真实案例,利用PreSys软件建立假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行人不同运动状态和车辆不同碰撞速度下行人的动力学响应及头部、胸部加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碰撞速度30km/h时,行人行走状态下头部加速度最大,慢跑状态下行人头部加速度最小;碰撞速度50km/h时,行人不同运动状态下头部加速度差别不明显;行走、慢跑状态下,行人胸部的加速度随着碰撞速度增大而增大;奔跑状态下,行人胸部加速度峰值随碰撞速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