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结合《日用化学工业》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方面的具体实践,认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举办会议、参加各种评选等活动来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组稿,为期刊争取更多的优秀作者和高质量的稿源;与此同时,提高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效率与编辑自身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期刊所刊文章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日用化学工业》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方面的具体实践,认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举办会议、参加各种评选等活动来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组稿,为期刊争取更多的优秀作者和高质量的稿源;与此同时,提高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效率与编辑自身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期刊所刊文章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安瑞  张莉 《科学通报》2012,57(1):2-2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科学通报》创刊第61年, 是改为旬刊出版的第2年, 是英文版实行Open Access出版的第1年. 在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 在编委会的精心指导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 《科学通报》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步, 展现了新的面貌. 新年伊始, 《科学通报》编辑部向各位编委、作者、审稿专家、读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科学通报》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问候, 并简要汇报期刊2011年的几点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岁序更迭,《科学通报》已经踏上2018年新征程.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编委会和编辑部全体同仁向关心支持《科学通报》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致以诚挚的新年问候:恭祝大家新年好!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14年,当我从"两刊"理事长白春礼院长手中接过《科学通报》主编聘书时,倍感压力.随后的4年时间里,在朱作言总主编的亲切关怀下,我带领活跃在科研一线的131位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团队砥砺前行,以"科学家交流的平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2000,45(2):223-223
《科学通报》是中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编委会由17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着重报道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能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热点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成果的创新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科学通报》发表的文章都需要通过同行科学家的严格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尽管审稿程序较为复杂,但为保证报道的及时性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编辑部一贯不遗余力地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1《科学通报》对研究成果的要求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5个条件: (Ⅰ)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2000,45(1):111-112
《科学通报》是中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编委会由17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着重报道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能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热点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成果的创新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科学通报》发表的文章都需要通过同行科学家的严格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尽管审稿程序较为复杂,但为保证报道的及时性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编辑部一贯不遗余力地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1《科学通报》对研究成果的要求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5个条件: (ⅠI)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00,45(3):335-336
《科学通报》是中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编委会由17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着重报道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能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热点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成果的创新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科学通报》发表的文章都需要通过同行科学家的严格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尽管审稿程序较为复杂,但为保证报道的及时性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编辑部一贯不遗余力地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1《科学通报》对研究成果的要求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5个条件: (Ⅰ)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2000,45(5):559-560
《科学通报》是中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编委会由17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着重报道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能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热点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成果的创新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科学通报》发表的文章都需要通过同行科学家的严格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尽管审稿程序较为复杂,但为保证报道的及时性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编辑部一贯不遗余力地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1《科学通报》对研究成果的要求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 5个条件:(i)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是中国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编委会由17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着重报道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能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热点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成果的创新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科学通报》发表的文章都需要通过同行科学家的严格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尽管审稿程序较为复杂,但为保证报道的及时性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编辑部一贯不遗余力地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1《科学通报》对研究成果的要求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5个条件: (i)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审稿活动是整个编辑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编辑自身的主体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人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期刊稿件的质量,打造精品科技期刊,使科技期刊在科学事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达尔文逝世一百年来,科学工作者对生命的本质不遗余力地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巨大的进展。本期在“探索·假说”一栏中所载《生命晶体假说》一文,提出了生命晶体的假说,并由此解释出发对衰老、癌变提出了推论和进一步实验研究的意见。该文作于1978年4月,由于本刊审稿的缘故,才延至今日发表。  相似文献   

12.
发表论文是科研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不如人意的是,并非任何学术刊物都是合适的。如果能够通过编辑审查,并得到顶级刊物苛刻的审稿人的认可,这些论文都会给评审小组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当然我们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往往认为自己的论文是一流的,发表在知名期刊上就是得到了认可。不过在审稿时,编辑和审稿人之间往往会发生争议。  相似文献   

13.
正许多政府渴望获得基于根据的政策和实践。常规的做法是:听取权威专家的个人建议,或听取由不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建议。例如,世界范围的检疫机构经常依靠专家判断来估计害虫和疾病的侵入、生根和蔓延的可能。然而,专家意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有众多认知弱点而打折扣。专家的判断往往受到专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加强铁路专家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总公司专家队伍建设的情况,说明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及重要意义,阐述了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提出其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功耀的《告别中医中药》发表在2006年的一期《医学与哲学》上,何裕民教授作为上述杂志的副主编,是该文的主要审稿人。何教授是中医,是什么原因让他力排众议在核心期刊上发了这篇颇有争议、批判中医的文章呢?“告别”的闹剧已渐行渐远.但由此引发的思考还在振荡。近日,我们带着许多疑问,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相似文献   

16.
菁叶 《世界科学》1998,(5):24-25
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专家前不久在美国首都举行了美国天文学协会每年一次的冬季大会,这次世界夭文学界的盛大聚会仅美国就有2000多名天文学专家和学者参加,占美国天文学专家总数的1/3,另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天文学专家。在此次大会上,各国的专家学者们争相利用这个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1月21日,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联合宣布,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所承担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 对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贡献率达10%.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这标志着我国在大基因组测序方面已经具备构建完成图的绘制能力, 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博士等研究人员, 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水稻基因组第4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的论文, 宣布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4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 拼接后总长为35000 kb, 精确度为99.99%, 覆盖染色体全长序列98% (仅留下7个小的空洞), 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完成图的标准. 这与在《 Nature》杂志同时发表的日本科学家Sasaki博士等人完成的第1号染色体精确测序的结果一起, 对国际基因组研究计划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Nature》杂志审稿人称, 水稻第4和第1条染色体测序的完成是紧接着水稻基因组草图完成后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工作中里程碑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敬告读者     
正近期,我刊发现有不法网站非法以我刊名义进行网络征稿,并以各种明目收取费用。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长期关心支持《大自然探索》的广大读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大自然探索》的形象。为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我刊郑重声明:1.《大自然探索》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广大读者、作者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费用。2.与《大自然探索》联系,请认准以下方式。官方微信公众号:大自然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一场有关人类认知系统的演讲,对专家与生手的知识落差该如何界定,做了大致介绍.由于专家在其专业中做起事来,总是得心应手、潇洒自如,而生手却是笨手笨脚、笨拙无比,很多人就以为专家都是拥有天赋的奇才.但近年来以科学方法研究两者的心智落差,却发现专家的专业能力和心智能力(如I.Q.)往往只有普通的关联性,没有特别高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20.
何为科技创新以及未来发明创造将如何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呢?今年2月初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大会期间,美国恻代》周刊专栏记者就上述问题专程走访了大会著名专家顾问小组。许多专家回答语出惊人,有些是吉祥如意的,而另一些简直令人震惊。该大会专家顾问小组由美国硅谷未来研究所所长保罗·萨福(PaulSthe)主持工作,他是一名新技术对未来社会和经济长期影响问题的专家。专家小组一致认为,未来10年技术创新仍将继续以目前令人眼花了乱的速度发展。他们确信,科技全面推动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要求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