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皱瘤海鞘神经复合体与性腺发育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永强 《科学通报》1997,42(6):653-656
一些学者已证明,脊索动物头索类文昌鱼的神经系统和哈氏窝存在两种类似脊椎动物生殖激素,即促性腺激素释放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GTH).这类激素参与调控文昌鱼性腺发育及其生殖活动.然而,更原始的尾索类海鞘神经复合体(脑神经节和神经腺)是否也存在这两种生殖激素及其与性腺发育的关系,迄今仍未见报道.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首次发现了皱瘤海鞘神经复合体和性腺存在上述两种激素,并与它们的性腺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2.
林浩然 《科学通报》1984,29(12):769-769
一些硬骨鱼类的下丘脑已证明具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活性。在金鱼和鲤鱼还发现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多巴胺在金鱼已证明起GRIF的作用,它能抑制促性腺激素(GtH)的自动释放和调节GnRH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硬骨鱼类的自行排卵需要减弱GRIF对脑垂体GtH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内源GnRH刺激GtH细胞大量分泌GtH。  相似文献   

3.
林浩然 《科学通报》1988,33(6):478-478
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活动已经证明既受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刺激,又受到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子(GRIF)即多巴胺的抑制。鲑鱼的  相似文献   

4.
朱笛霓 《科学通报》1990,35(13):1024-1024
研究资料表明,脑内性激素受体与经典神经递质神经元,尤其是儿茶酚胺(CA)能神经元有密切关系。已知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O)内含有大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刺激MPO可引起GnRH和黄体生成素(LH)分泌增加,而CA对GnRH的分  相似文献   

5.
文昌鱼在生殖内分泌进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方永强 《科学通报》1998,43(3):225-232
评述了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发现文昌鱼哈氏窝能够合成脊椎动物促 性腺激素样物质体内存在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与性腺发育周期呈现下在的相关性,以及性腺中存在着性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6.
林浩然 《科学通报》1985,30(21):1680-1680
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受丘脑下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素(GIRF)的调节。在金鱼中已经证明了多巴胺起着GRIF的作用。我们以前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研究已表明,多巴胺的拮抗物Pimozide能显著增强LHRH-A促进排卵的效应,从而说明多巴胺在泥鳅中也可能起GRIF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育激素的性质 这种激素全称为催乳激光器素释放抑制因子,简称PIF.它由下丘脑分泌,具有抑制催乳激素释放、避免泌乳过量的作用.催乳激素是哺乳期的女子体内大量的物质分泌,具有阻止排卵、推迟再次受孕时间的作用,是人类体内一种天然的能引起卵巢功能紊乱的分泌物.由此可见,PIF抑制催乳激素释放能间接使女子恢复排卵和再次受孕的生殖能力,因此,被人们称为生育激素.  相似文献   

8.
70年代,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的发现、分离和提纯,大大地推动了生物科学的进展,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因而与此有关的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吉尔曼(Guillemin)和沙利(Schally)两人先后从羊和猪的下丘脑中分离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确定其化学结构和人工合成。之后又阐明了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和生长抑素(GH-IH)的化学结构和人工合成。至1978年时为  相似文献   

9.
食欲和体重稳态调控是动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下丘脑是机体能量平衡调控的中心.下丘脑对外周的各种激素和营养素信号做出反应从而调控能量代谢.下丘脑弓状核内的AgRP神经元是饥饿敏感神经元,在能量缺乏时被激活,从而引起进食行为. AgRP神经元调控食欲和体重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激素、神经递质和受体,以及神经元内的多种调控分子(如炎症激酶IKK?).此外, AgRP神经元与下丘脑及下丘脑外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神经环路,从而调控食欲和体重.本文将从AgRP神经元的上游、下游和神经元内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环路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0.
大约四十年前,证实昆虫体内有激素存在以来,到目前已知昆虫从卵到成虫,所经历的蜕皮、变态、羽化及生殖过程,都是受昆虫内分泌系统分泌的各种激素调节控制的。昆虫间脑神经分泌细胞群分泌的脑激素,有激动前胸腺产生和释放蜕皮激素(蜕皮酮)的作用,进而控制昆虫的发育和蜕皮过程;脑激素还刺激咽侧体,使之产生和释放保幼激素,来控制卵母细胞的进一步成熟。昆虫的蜕皮和变态是在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两者相互协调控制下进行的,保幼激素在成虫期调控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化学结构分别如图1及图2所示.  相似文献   

11.
关雪辰 《科学通报》1995,40(4):363-363
保幼激素(JH)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卵子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通过咽侧体(CA)合成并释放的一种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神经肽类激素通过神经或体液途径传递到CA,以调节CA的JH生物合成.至今所知咽侧体抑制激素Allatostatin4(AST4)是Allatostatins族系中最短的一个肽,它是由8个氨基酸构成,其氨基酸序列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新林 《科学通报》1995,40(20):1917-1917
抑制素(inhibin)和激活素(activin)是2种主要由性腺分泌的肽类激素,因分别能抑制和促进体外培养的垂体促性腺细胞释放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而得名.抑制素和激活素亦存在于人胎盘中,并对胎盘的激素分泌具有调节作用.但有关妊娠早期人胎盘抑制素的表达调控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液相杂交/核酸酶保护测定  相似文献   

13.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受胞内诸多信号通路的调控。这两种内源物质的释放都由依赖于Ca2+浓度的快速引发机制介导,相对于其他介导因素,[Ca2+]占主导地位。神经递质和激素释放的调控大多是通过调节释放小泡数量实现的。尽管在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末梢中,释放小泡的数量相对恒定,但当释放小泡被胞吐作用“消耗”后,其再生速度受调控作用介导而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小泡数量“稳中有变”的动态调控过程。这一动态调控作用表明了“消耗”与“再生”之间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朱益陶 《科学通报》1982,27(7):432-432
哺乳类胚泡和人胎盘已知能产生多种激素,包括类固醇性激素和促性腺多肽类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妇女妊娠第7天的血清中就能测出。由于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由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直接调控的,因此若能观察到相应的LH-RH存在于绒毛组织中,并能用免疫组织化学做细胞内定位,将是很有意义的。人胎盘的生物化学分析已经提供证据指出,胎盘中可提取出纯化的LH-RH,它在免疫学、生理生化和生物学  相似文献   

15.
张世荣 《科学通报》1965,10(1):82-82
我们曾探讨了垂体激素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金鱼卵巢的蛋白质核酸合成的影响,发现这些激素对发育中鱼卵的合成代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根据离体排卵实验指出,肾上腺或卵巢产生的一些类固醇激素,特别是孕酮及其类似物,与排卵有密切关系。因此,使人感兴趣的是,类固醇激素是否和垂体促性腺激素一样,既有诱导排卵作用,又有促进卵生长发育和成熟的作用。这个问题的阐明,将有助于了解这两种类型激素对卵巢作用的性质。为此,我们应用同位素C~(14)-甘氨酸和S~(35)-蛋氨酸等,研究了类固醇激素对鱼卵巢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激素与肿瘤     
《科学通报》1959,4(17):547-547
激素是动物演化过程的产物,是一类对机体功能起調节和整化作用的化学物貭。激素作用的特点是:1.极微量的激素即可产生相当显著和持久的生物学效应,例如2×10~(-9)M的雌二醇就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2.激素作用的特异性。很多激素显著地作用于某些一定的器官,如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激素作用于副性器官等等。从这里就产生了有特异性的器官生长功能促进激素、作用器官和激素依赖性等概念。3.各种激素的作用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有的彼此相互支持,有的相互頡抗,从而产生了激素平衡的概念。激素的具体生理效应还比較明瞭,而对細胞的作用机制則完全不清楚。虽然如此,內分泌学的进展已經証明許多激素的作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雌素不仅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患病率急剧上升,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表明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远大于遗传因素.自闭症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及肠-脑轴异常密切相关.由于肠脑发育与头脑发育同步,因而在婴幼儿发育的关键期肠道微生物发育异常可增加自闭症风险.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代谢产物、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等途径影响自闭症.特定有益微生物菌株主要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节微生态平衡和抗感染、调节宿主代谢和吸收、改善肠漏等方式改善和治疗自闭症.益生菌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或可成为自闭症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自闭症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今后全面防治自闭症提供人体共生微生物领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突触形成的最初阶段至突触成熟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佐平  郑煜芳 《科学通报》1997,42(20):2224-2228
突触发育是神经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发育全过程的了解必定会对了解成熟突触可塑性有重要的启示.胚胎神经肌肉接点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理想标本.我们曾研究了突触形成的最初阶段,发现突触后膜能诱导突触前膜自发释放神经递质.此工作后来由Haydon等人在神经元间突触标本上重复.我们还证明突触后细胞的高频电活动能促进突触发育,而低频电活动能逆转突触发育.前者逆向信使为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后者为一氧化氮.上述工作都强调了突触后膜在发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不只是被前膜支配的靶标,与前膜具有复杂的双向信息交流,相互识别,相互作用,从而逐步形成特异的突触结构.本文用单通道技术研究了突触形成的全过程,强调了突触后膜能诱导突触前神经元在与后膜接触部位堆积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9.
恒河猴黄体中tPA,uPA和PAI-1的鉴别与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以训 《科学通报》1994,39(14):1332-1332
在大鼠和恒河猴卵巢颗粒细胞(GC)存在组织型(tPA)和尿激酶型(uPA)纤溶酶原激活因子(PA)和一种PA的抑制因子(PAI-1).在排卵、排精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中tPA和PAI-1基因在这些组织的同类细胞或不同类型细胞间的协调表达起重要作用.因为恒河猴GC和膜-间质细胞(TC)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都能产生tPA,uPA和PAI-1,而排卵后GC和TC转化为黄体细胞(LC),后者分泌孕酮,维持妊娠.本研究目的:(1)探讨LC是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促前胸腺激素的表达模式与发育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成林  徐卫华 《科学通报》2007,52(11):1269-1273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分别对滞育和非滞育类型的棉铃虫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 PTTH)的合成与分泌模式进行了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定位在棉铃虫脑前背侧的两对PTTH神经分泌细胞在滞育和非滞育六龄幼虫末期有相似的阳性反应细胞; 在蛹期阶段, 滞育和非滞育类型个体在化蛹后4 d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测定了从六龄幼虫到蛹末期血淋巴中的PTTH滴度变化, 滞育和非滞育类型的变化趋势在幼虫阶段相似, 蛹期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提示PTTH的表达对调节棉铃虫蛹滞育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