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教子名言。每每念起这句话,我就不由得想起了那些曾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他出生于京剧世家,按理说应具有超常的演艺天赋。然而他小时候貌不出众,没有天生的好嗓子,且反应迟钝,缺少同龄孩子的机敏和灵气。第一个老师,教了他不到半年就辞职了,原因是他  相似文献   

2.
孩子大多喜欢光着脚丫子玩耍,对于这种"嗜好",家长一般都会加以阻止,理由是:不卫生、怕孩子的脚受伤…… 其实,孩子赤脚玩耍不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一种锻炼。在日本,孩子打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登上了国立学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爱知大 学附属幼儿园不惜耗资700多 万日元,将院内的水泥地面  相似文献   

3.
数是事物同质属性比较等级的简单符号记录形式。根据中国古书《易经》的记载,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结绳而治",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后来又改为"书契",即用刀在竹片或木头上刻痕记数。用一画代表"一"。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常用画"正"字来记数。每一画代表  相似文献   

4.
一般孩子在断乳以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耗,自身抗体产生不足,就很容易生病,一些孩子就可能会反复呼吸道感染.但要指出的是,一些家长可能是过于紧张孩子,认为孩子一年病个三四次就不得了了,其实这完全正常.只有呼吸道感染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称为"反复感染".  相似文献   

5.
一纸"双减"政策,让今年的新学期变得与往年意义大不一样. 家长群里有人欢欣鼓舞,有人焦虑迷茫.看似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轻了,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高考,依然是现如今人才分流的标尺.再加上"普职分流"的全面推进,有家长调侃,"不考试""不排名"的结果就像是在"抽盲盒",平时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处在什么水平,大考成绩一出,考成什么样都得接受.  相似文献   

6.
<正>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无私的,付出再多也觉得不够,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这样很容易宠坏孩子,形成溺爱。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我们对孩子的宠溺真的是全世界闻名,看看下面的世界各国溺爱孩子的榜单,中国又夺冠了!NO.1中国孩子我们中国人向来什么事情都喜欢争第一,娇惯孩子自然也不会落后。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倒行孝",说的就是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的"众星捧月"式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1,(11):22-23
不知从何时起,城市中"晚育族"群体越来越壮大,很多人一晃就过了30岁的生育年龄"警戒线",高龄产妇增多,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日前,一项对7768人进行调查显示,30岁以上才生第一个孩子的人,占到25%以上。过半数人(54.36%)认为现代女性生孩子"比较晚,错过最佳生育时机"、"结婚晚"、"经济条件不够"、"心理上没做好准备"等,成为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2,(9):48-48
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所占比例不小于10%。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5,(1):22-23
给孩子喝牛奶有助于身体发育成长,但喝牛奶也有一些讲究,倘若饮之不当更伤孩子的身体.以下十种错误牛奶的喝法,妈妈们要当心.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相似文献   

10.
有些孩子不能做到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回家以后也是先想着玩,把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还有的孩子喜欢边写边玩,非得在家长的督促下才去做;有的孩子作业写得倒是快,但是字迹潦草,错误百出。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经常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到脑后。这些问题让家长十分头疼。孩子完成作业困难的原因很多,有些孩子智力正常,但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上课时不好好听讲,写作业时坐不下来,这就需要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来帮助孩子改善大脑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有的孩子脑和手的协调性差,脑子想的是一回事,手上动作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会出现动作磨蹭拖拉、写字…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效价不合格事件,让人们陷入了"问题疫苗焦虑",人们在有关疫苗的信息中愤怒、恐慌。无数家长翻出孩子的"小绿本"查看是否中招。尽管大部分孩子接种的不是涉事批次疫苗,但许多家长仍然对接下来的疫苗接种忧心忡忡。"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这种焦虑和对疫苗的不信任无限蔓延,事实上,如果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其比接种低效价疫苗的危害要大得多得多。"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4,(23):23-23
<正>美国儿科协会数据显示,到上幼儿园的时候,美国孩子龋齿发病率高达40%。中国的孩子也有同样的问题,因此从宝宝长出第一颗牙开始,就要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为此载文,刊出"儿童护牙7原则",家长可以参考执行。1.护牙从1岁开始美国疾控中心一份报告称,及早展开口腔卫生防护措施,既有益健康又节约医药费。与其他孩子相比,1岁时就开始口腔健  相似文献   

13.
<正>"跑步百利唯伤膝盖""经常跑步容易导致关节炎",这些说法一直存在争议,美国权威医学期刊给这个争议的话题画上了一个句号。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跑步百利唯伤膝盖"的说法。经常跑步是否容易导致关节炎,也一直有争议。不过,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医学权威期刊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就给这个争议的话题画  相似文献   

14.
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通过哲学精神的反思完成其精神实践。这是一个从"本我"到"自我",最终上升到"超我"的过程。他的精神实践,其实就是对幸福的追问。在探讨幸福观的问题时,波爱修斯借助了数学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幸福,那么何为幸福?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至善,不需要去外部寻找,而是需要内省。通过对波爱修斯精神实践过程的论述,反思幸福观,对当代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4,(17):22-23
<正>秋季南方会流行孩子"转骨趁秋天"说法,所以秋季把握时机给孩子补充营养,并配合增高运动,能有效帮助宝宝长高。什么是"转骨"?古人有一种说法:女子二七天葵至;男子二八肾气盛,天葵至。专家解释说,"天葵"是男女的基本东西,"天葵至",就是男女成人了,可行天伦,有了生儿育女的功能。目前,女孩天葵至的年龄是10~12岁,男孩是12~14岁,这便是孩子转骨的时期。具体而言,男孩在出现喉结、开始变声时,女孩在初潮来时,即是孩子的"转骨期"。  相似文献   

16.
科学哲学在与反科学的论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反科学",不同于发生在美国60到70年代的"反科学运动",是以反科学主义面目出现的整体性反科学。这种倾向明显妨碍了我国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科学哲学应该承担起一种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当前,科学哲学家可以做三件事:(1)利用科学语言的可定义性进行语词分析;(2)正确阐述实践标准,纠正实践标准的滥用;(3)正确认识和区别与科学对立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7.
<正>吉尔·格林伯格之所以作画,只不过是为了毁掉它们罢了。她先是用扭曲的、抽象的、印象派的笔触作画,拍下画作的细节,然后再将画毁掉。拍出的照片才是她的目的,而不是画作。吉尔·格林伯格通过这种做法,巧妙地对当代摄影在艺术界中地位不断下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她说,"看到一幅画的时候,人们通常不会去质疑这是不是一种艺术。但如果看到的是这幅画的照片,人们就往往不会将它视为艺术,也不认为它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贝特的"迟半秒"实验以及魏格纳的副现象论直接威胁了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地位,引起了"自由意志危机",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通过新的解读认为这些并不能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其中蒂莫西.奥康纳的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则是独树一帜的。他关注的是行动的整个因果链及其解释,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了自主体的原因作用和理由的解释相关性,认为自主体具有基于突现属性的自主体—因果力,是行动产生的原因。但该力具有概率性的结构化倾向,理由则从因果上构造了自主体—因果力并为该力发挥选择作用限定了范围。该理论对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心灵的动力学问题以及行动哲学中的行动解释问题有所启示,不失为解决自由意志危机的一种系统而有深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黑非洲社会,人们通常认为疾病和死亡是由某种精神的摧残造成的.当地人所说的"病",不仅是指身体的疾病,还指的是生活中所有不平衡的方面,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对他们来说,一切不好的命运都是患了一种疾病.巫术、咒语、亡灵和神,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武汉中学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但超过七成孩子认为自己"听话",家长和孩子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学生们普遍"吐槽"的是,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们呼吁:"请给我们试错权!" 学生与家长在认知、沟通上的矛盾和差异普遍存在,今年因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而导致学生长时间居家学习,更让这种亲子冲突愈加凸显.向父母喊话索要"试错权",其实质就是要彰显其属有思想和能自主的独立个体,应当得到家长的尊重、认可与理解.这反映出孩子们要求"独立"的心声,也折射出家教中的短板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