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水浇庄稼     
尽管地球表面到处都是水,但其中98%都是咸的,真正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致使用水骤增,再加上工业"三废"每年污染一百六十立方公里水,所以地球上这么一点淡水就越来越紧张了.如果再不采取新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地球上石油的储量并不令人乐观。据世界能源专家估计,地球所蕴含的石油只能再开采50~100年。因此,近几年来能源专家一直在寻找新的能源。  相似文献   

3.
悠悠 《前沿科学》2014,(4):88-89
<正>罗塞塔号探测器最新勘测结果表明,67P彗星的水比地球水更"重",地球水并非起源于彗星,很可能来自于小行星。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地球水的起源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罗塞塔号"探测器最新勘测结果显示,地球水资源并非来自于彗星,很可能来自于小行星。今年11月,罗塞塔号探测器着陆在67P彗星表面,勘测数据表明该彗星上的冰块不同于地球冰水。欧洲航天局发射罗塞塔号探测器细距离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10年前,2004年,一颗空间探测器开启了它的追逐彗星之旅。10年后,2014年,沉睡着飞行了10年的"罗塞塔"号终于被唤醒,因为预计它将在今年11月,追上它的目标:遥远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并释放出着陆器。天文学家们已迫不及待地绘出了"罗塞塔"号的着陆想象图,图中着陆器正用"鱼叉"装置刺入彗星表面,固定后利用钻头,抽取并分析彗星表面下20~30厘米的物质……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源于彗星。甚至,彗星在撞击地球后,它携带的氨基酸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启动物质!到底是与否,谜底马上揭开……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8%。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高山和低谷都拉平,再把地球上的水全都包围起来,那么地球表面的水就深达2400多米,地球,真正变成一颗"水星"了。而太阳系的水星,没有海洋,也没有水。  相似文献   

6.
《杭州科技》2010,(2):1-1
<正>几万年前,当"燧人氏"在木头上钻出第一个火星时,人类就为了生产和生活向地球排放出了第一缕二氧化碳。千百年来,人们燃柴做饭、烧炭取暖,未曾有什么不妥——直到18世纪,蒸汽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煤炭开始用于发电、石油开始提炼成汽油和沥青,温室气体的比例开始越来越大。人人害怕"2012"噩梦成真,但欧洲寒流、极端高温、南北同旱、最强沙  相似文献   

7.
正它虽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1%,但却有超过80%的陆地生物生存在里面,它就是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从太空俯瞰地球,森林的绿色与海洋的蓝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而在这个画卷的陆地之上,虽只有近31%的面积属于森林,但却有超过80%的生物生存在森林里。也正因如此,森林才有了"地球之肺"及"陆地生命摇篮"的美誉。森林——生命的摇篮覆盖在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以其兼具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和拥有巨大生物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表面,除了水以外,大概没有任何化合物能如此大量地呈液体状态存在着了.尽管学术界对地球上水的最初成因尚有争论,但有一点已基本得到公认:原始的生命是在水中形成的.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回顾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考察今天地球上生  相似文献   

9.
正水,是生命之源。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我们不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水对生命的意义从太空中看地球,会发现地球大部分面积是鲜艳的蓝色。而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表面。地球上因为有了水,才变得生机勃勃。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人如果没有食物而有水的情况下,可以生存3个星期;而缺乏水的话,只能生存3天。没有水的哺育,就没有生命的繁衍;没有水的世界,将是死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海上能源站     
《世界博览》2008,(17):10-10
陆地上蕴藏的所有自然资源都可以在更广袤的海洋中找到,包括我们现在最为宝贵的能源——石油。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使用的石油大约有3000亿吨,其中1350亿吨深埋在海底岩层中。海上石油平台是勘探和开采海底石油的基地,平台上的生活虽然辛苦而孤独,但它能让国家获得大量石油,让工人获得丰厚收入。如果一个国家的热血男儿对到石油平台上工作毫无兴趣,那这个国家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石油? 法国石油研究所估计,世界石油资源的极限数可能是一万亿吨,至少是现在探明的常规石油储量的十倍。而可采石油储量的极限数在二千六百亿吨左右,如果包括深海(二百米以上)和南北两极地区,可达三千亿吨。其中有一千三百五十亿吨埋在海底。这是对地球石油资源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3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之水“肚”中来  相似文献   

13.
<正>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和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 据报道,地球上约有1.36×10~8Km~3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冰川、地面、地下及大气之中。人类使用的水,基本上都是淡水,而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卫星,我是怎么观察地球的,来,跟我一起看一看。明明白白我的"星"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卫星,我站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由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构成。我"站在"太空中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探测地面物体的性质,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这项本领人们称之为遥感技术。随着地球科技的发展,我也在逐  相似文献   

15.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地球是一个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它的内部构造与鸡蛋相似.地球的外壳类似鸡蛋皮,是由一层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岩石圈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土壤层.在岩石圈的外部还有水圈和大气圈.这几个"圈"里的土、水、气和来自太阳的辐射能,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无机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广泛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群.这些生物种群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体叫做"生物圈".它是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水圈和大气圈的界面之间生  相似文献   

16.
近半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马路上出现了十八世纪的四轮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也逐渐增多起来;不少国家公布了节约或限制石油使用的规定;报刊上连篇累牍地报道“能源危机”;有人甚至预言,世界似乎将要进入“没有光明”的时代了。由于地球上的石油储量有限,世界上几个工业发达国家无限制地增加石油的消费,其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消费情况,因而石油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随之,石油垄断集团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乘机大发横财。其实,简单地把石油的短缺,说成“能源”危机,是不那么确切的,因而也是不那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人口和生产的发展,人类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加上环境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使得淡水资源日益紧缺。为此很多国家政府和科学家在寻找解决途径。一、要重视天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到水资源,常有人只想到地球表面水,有时也把地下水包括进去,但不把天空水列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天空水、地表水、地下水,还包括生物圈中的水才构成整个地球水循环的完整系统。因此,研究水资源而忽视天空水,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而且会在寻求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途径时导致思路狭窄。天空水资源是流动的,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而且变化多端,这对研究和利用带来很多困难。天空水资源有多少?还没有看到全球、全国性的估计。这里只就北京地区提出一些粗略的估计。根据有关材料,目前北京地区水利设施可控制、开采和利用的地表水资源一般每年为40~42亿吨,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地球科学的发展异常迅速 ,其基本特征是从以分析为主向以综合为主的方向转变。综合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在单个地球圈层层次上 ,如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假说的建立 ,使人们认识到岩石圈是一个不断产生和消亡的有机整体 ;再到多个地球圈层层次上 ,如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 ,它以多个地球自然圈层构成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1]。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实施的地圈生物圈计划 ,就是以它为指南。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大地球科学[2]但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几乎与此同时 ,中国有些学者已开…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12,(4):13-13
2009年,地外行星搜寻项目“M地球计划”(MEarth Project)在蛇夫座发现了一颗地外行星GJ1214b,其距离只有40光年。它的直径大约为地球的2.7倍,质量约为地球的7倍,围绕一颗红矮星公转,轨道半径仅为200万公里,轨道周期也只有约38小时,表面温度超过230V。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其实是一类新地外行星,主要由水构成,是名符其实的“水行星”。这项最新研究由哈佛一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扎科里·贝尔塔(ZacharyBerta)及其同事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20.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地球上有大量的水。 那末,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聚集在地表,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