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噬菌体生物学不仅仅是一种模式生物系统,还是有助于人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称之为"噬菌体疗法2.0版"。所谓噬菌体疗法,是使用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在其内部复制的病毒——来治疗致病性细菌带来的疾病。这种方法在西方医学的前分子生物学时代有短暂的历史,在20世纪中期前后消亡,其原因主要是来自美国医学会对其效果的批判和化学抗生素药的发明应用。现在,全球抗生素耐药性危机和对人  相似文献   

2.
桑昱 《世界科学》2014,(12):21-22
<正>就职于日本高知县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感染系副教授松崎茂伸,助理教授内山纯平,临床医疗技术专家竹村-内山伊与表示,是时候再次使用病毒杀死细菌。细菌噬菌体,简称"噬菌体",是指可以感染和在某些情况下破坏细菌细胞的病毒。在19世纪初,科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噬菌体作为一种医治手段。然而,在上世纪40年代这项技术不被重用了,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引入,因为抗菌药物可治疗更多种  相似文献   

3.
正自从噬菌体诞生以来,治疗肠胃道感染已经成为最成功的噬菌体疗法应用之一。尽管抗生素是目前的一线用药,对与日俱增的药物耐药性以及其对微生物组的破坏的关注,已经使得科学家们重新考虑使用杀死细菌的病毒替代之。  相似文献   

4.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便在细菌体内繁殖 ,最终使细菌爆裂而死亡 .用于杀灭病原菌的噬菌体素有“自我复制、自我限制的抗生素”之称号 .肝损害或血液中铁过量的人在享受牡的美味时要冒生命危险 ,因为牡中藏匿着一种弧菌 ,这种弧菌可能使这些食用者在 2 4h内死亡 .一位美国科学家从牡层的软泥中采样 ,并分离出破坏这种致命的弧菌的噬菌体 .由于铁使这种弧菌生长旺盛 ,故他用该菌感染小鼠的同时 ,在小鼠血中补充丰富的铁 .结果 ,用噬菌体进行治疗的 8个小鼠中有 5个保持健康 ,而不用噬菌体治疗的小鼠在 18h内全部死光 .另一位美国科学家用…  相似文献   

5.
<正>噬菌体是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为它们捕食细菌,改变其新陈代谢,传播抗生素耐药性,并携带在动物和人类中导致疾病的化合物。噬菌体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噬菌体和其他病毒并不被认为是活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6.
刘年翠 《科学通报》1964,9(8):721-721
噬菌体分离后,一般采用挑取法进行纯化而获得大小一致的溶菌班。但对某些细菌的噬菌体利用挑取法往往在平板上出现大小极不一致的溶菌斑。我们最初分离根瘤菌噬菌体时也观察到同样的清况,因此考虑到采用几种纯化的方法作比较,以获得大小一致的溶菌斑。本文报告这工作的结果。所采用的细菌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由山东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供给,编号59。一种是未经纯化的混合根瘤菌株(至少含两株,简称R_(59)),仅用于吸附实验的部分实验中;另一种是将R_(59)纯化后的根瘤菌株(简称R_5),本文所有的实验均采用此株。细菌为20—24小时的斜面培养,加液体培养基制成的细菌悬液。  相似文献   

7.
<正>噬菌体的发现历史 什么叫噬菌体?它是一种侵袭细菌的病毒,寄生在人体细菌内。只要有细菌生存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噬菌体很小,呈多种形状,大多形似蝌蚪。它由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构成,这两种物质相互保护。核酸只有一种类型,即DNA或RNA,双链或单链,环状或线状。噬菌体分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产生于病菌之中,繁殖能力极强。温  相似文献   

8.
希区客 《世界科学》2020,(11):24-25
<正>想解决细菌耐药性难题,可能要指望被我们冷落了几十年的噬菌体。噬菌体由法国籍加拿大裔生物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Félix d’Hérelle)于1917年发现。在许多国家,噬菌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抗生素取代,但在东欧继续使用了几十年。现在,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和超级细菌的出现,一些科学家将噬菌体视为抗生素的补充或替代。噬菌体有深度,抗生素有广度,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感染细菌细胞的小型病毒,噬菌体首次发现于1915年,百年以后的今天,这些噬菌体对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和人类健康的科研贡献仍然行之有效、没有减退,它们的百年华诞值得我们庆贺。1915年,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Frederick Twort)发表了第一篇描述噬菌体类病毒的论文,它们可以感染细菌,在细菌体内繁殖自己并杀死细菌细胞。从那以后,对这些病毒的研究,给生物学带  相似文献   

10.
李肖辉  何正国 《科学通报》2023,(27):3565-3567
<正>分枝杆菌是一类重要的放线菌,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结核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由于耐药Mtb的不断出现,结核病的防控当前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辅助甚至替代抗生素治疗的方案.噬菌体作为一类专性感染细菌的病毒,具有高效专一的杀菌活性,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类由质粒携带的多黏菌素耐药新基因mcr-1.该基因随着细菌质粒在不同菌株之间水平转移,并赋予细菌抵抗多黏菌素类抗生素的能力.一旦MCR-1阳性细菌在全球蔓延,势必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全新挑战,将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因此,mcr-1基因一经发现便引发全球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了MCR-1的全球分布和传播,携带该基因的质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MCR-1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等.希望通过加深对该基因的了解而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超级细菌     
<正>细菌对于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人类的健康发展史,既是一段持续提升自身科技实力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和细菌抗争的历史。不过,这种抗争也得有个限度,不然无异于自取灭亡。时至今日,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对全球公共健康领域发起了重大挑战。全球每年有70万人因耐药性感染而死亡,23万新生儿因此不治夭折。研究表明,细菌耐药性主要源于滥用抗生素,其中既包括人类自身的治疗滥用,也包括对动物过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生物学中人们习惯把大象和细菌比喻为最大和最小的物种。殊不知比细菌更小的还有细菌病毒,亦称噬菌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和高等生物的细胞一样,也是由蛋白质、核酸组成的。这个小小物种蕴藏着的生命奥秘一度曾吸引过遍及全世界的数百位著名科学家,从而推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生物与噬菌体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雨  黄春晓  杨军  焦念志 《科学通报》2011,56(14):1071-1079
病毒是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物体, 其中绝大多数又为能够侵染细菌和古菌的噬菌体.它们在控制微生物死亡率、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影响微食物网过程以及参与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海洋细菌与其病毒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细菌,人们总是联想到感染、疾病和死亡,并总是想方设法消灭或擦除细菌。不过人们并不了解,许多种细菌事实上对人类来说有着很大的用处,一些细菌甚至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治理污染、降解塑料甚至治疗癌症的关键。以下12项惊人的发现证明了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保证人体甚至整个地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提起细菌,人们大都会有一种厌恶的感觉,认为它是危害健康、危害人类的。其实,细菌有害亦有利。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少细菌已经在科学家的诱导下"弃恶扬善",为民造福了。细菌治病近来,一种新型的保健养生新概念开始在全球出现:培养细菌,战胜病菌。医学专家表示,人体消化系统犹如一个战场,  相似文献   

17.
高艺娜 《科学通报》2023,(21):2711-2713
<正>宿主细胞依赖多种免疫应答机制来对抗病毒感染.其中,针对核酸分子的免疫识别和操作,是极为核心的抗病毒免疫策略,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等几乎所有宿主系统中[1~7].相较于哺乳动物细胞稍显复杂的信号转导和调控[1],细菌往往更为简单高效,其编码的多种抗病毒免疫系统可直接对核酸分子进行切割或修饰[2,8~14].  相似文献   

18.
关键词     
<正>超级细菌南亚发现新型NDM-1超级细菌,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超级细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超级细菌的成因系人们滥用抗生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一种源于南亚,名为NDM-1的超级细菌在全球多地蔓延,并出现感染者死亡案例。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人们强烈关注。超级细菌究竟会不会大肆传播,又有什么药可以抵抗超级细菌?全球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寻……  相似文献   

20.
李淑娴 《世界科学》2014,(12):25-25
<正>世卫组织警告称后抗生素时代来临,建议设立全球观测系统监控耐药细菌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后抗生素"时代正在逼近。该组织指出,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下降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应当建立一个观测系统来监控这种情况。WHO的这份报告收集了来自129个成员国的相关数据,得到的结论不容乐观。报告显示,对抗菌药物的广泛抗性,已经出现在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