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经济体系,具有完整的一、二、三产业部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创新型县(市)的建设也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现有创新评价指标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基层政府考核指标,在我国现有统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4个县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为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创新活动、创新组织和创新资源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确保"十二五"末江苏省建成创新型省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魏巍 《创新科技》2019,19(3):49-54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4—2018》的数据为基础,将湖南省区域创新的主要指标数据与中部六省中排名与其相近的湖北省、安徽省两个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湖南省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在一定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在政府的参与调控下共同构成的一种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平台集聚区内优秀的科技创新资源,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构建完善的区域平台体系、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平台建设亦是政府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平台体系实现了政府通过"短、平、快"方式支持项目技术研究开发,与通过持续、稳定方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条件改善的有效结合,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有效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制定高质量决策部署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的结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在逐渐提升,但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现波动,在2014年出现下降的状态。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完善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投入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辽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辽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支持能力五个维度.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辽宁2001-2010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总结了辽宁近几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特点;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经济效益以及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排名前5的地区绝大部分指标的总量都超过我国总额的一半,排在后5位地区各类指标的总量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的发展.收集2011-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18个省份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构造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18个省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运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沿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为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日俱增,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各省市区域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从科技创新过程的视角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对我国各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将有利于平衡区域科技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源集聚度、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与科技创新能力正相关;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在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熊鹏  卿玲丽  马翔 《创新科技》2021,21(11):52-63
只有实现了经济价值的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回顾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构建了由技术、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三个维度组成的区域企业创新能力量测体系.基于中国省级统计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省际差异,不可过度借鉴发达省份的政策经验;各维度发展越是均衡的省份,其总体表现也越好,且市场营销类指标的权重排名靠前,体现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重要性;技术类指标和非技术类指标的表现不会出现强弱并存的现象,但需要对产品和市场等非技术类创新给予更多的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12.
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提升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能力的引擎,也具有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功用。倡导创新文化,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对于提高科技园内部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将产生十分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创新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科技园创新文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甘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甘肃的科技、文化、产业和金融力量高度集中于兰白都市圈,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化基础、战略条件和战略地位。建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路径:建设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化构建引导激励与创新追赶两个政策层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解决诸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问题,将区域长期积累的特色产业基础、潜在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创新"动能",打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针对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不足开展分析,对产生不足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提升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保障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安徽已进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发挥企业在全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积极构建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改革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  相似文献   

1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使命。华中科技大学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办学方略,致力于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链,建立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通过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科技前沿探索,全面服务于国家目标与区域经济建设。学校始终将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贯穿科技创新的主线,努力发挥在区域创新、企业科技进步以及高技术产业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是指中心城市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组织制度和新生活方式,从而支持所在区域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动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为最终目的,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逐步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转向知识、信息、科技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对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证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两者的测评体系对全国各省及直辖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关系但不完全相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从科技创新技术、组织、制度维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省为例,模拟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纳入协同创新因素;二是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制定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省外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增强省内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系统、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加强沟通交流互帮、政策空间互惠、举措立体互动和绩效多元互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