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然概念的历史嬗变,来源于自然观念的历史变革,而自然观念的历史变革,最终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实践的原则不但是我们解释自然观念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解释自然观念变革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因而,它也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概念并非...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技术使人类文化在两个世界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虚拟现实——21世纪的信息处理技术,使计算机成为人类研究现实世界信息结构的里程碑。虚拟现实对环境复杂性的重建能力使每一个操作者都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它的个体智能和群体智能的互动特征使“人机共享”成为现实,人机界面融为一体。人类将从容的生活在两个可以互动的世界,在计算机系统里虚拟自己的假说、幼想、想象、理想,认知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创造条件实现理想。随着虚拟地球、虚拟国家、虚拟城市、虚拟家庭的出现,人类的各种文化将基于信息处理技术获得重构。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与现实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本文针对即将到来的由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现实”现象进行了预测和透视,该虚拟现实是具体的,已经部分创造出来;又是抽象的,它的渗透使人类文化生活趋向虚拟化。作者力图从“虚拟现实”技术所衍生的“虚拟现实”现象对现实所产生的作用进一步的思考,指向“虚拟现实”对现实的摹仿再现,超越创造及最终回归的必然趋势,从而为理性地看待和利用这把“双刃剑”铺垫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术理论无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理论,都视技术为一种天命,认为人类无法干预技术,只能"接受它或抛弃它",因此人类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在芬伯格看来,任何一种技术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技术具有社会性。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技术不是天命,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民主转化来变革技术,从而解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芬伯格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解决技术问题,不仅为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和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逼真的虚拟体验使人们产生笛卡尔式的追问:"如果虚拟环境足够逼真,如何证明我此刻不是在虚拟现实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产生感觉材料的物理过程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很可能无法以此分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那么,如何恢复直觉上的区分?通过对科学表征的分析,论证"虚拟现实"在认识论上被当作是...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是生物世界的主角,尽管多数时候并不为我们所见,但它几乎占据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它们的居所,只要有空隙的位置就有它们的生存之地. 幸好,绝大多数微生物在与动物(包括人类)共同演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与我们和平共处,甚至还学会了适应动物创造的不同微环境.例如肠道微生物,它们需要忍...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现象学的视角看,体验者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的临场感并不单单依靠外在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影响体验者临场感的关键在于"身体场"的运作。这一运作过程涉及身体空间、身体意向性与身体的习惯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才使体验者能够将虚拟现实空间感知成一种为他而存在的"生存境域"。这一"生存境域"既保证了体验者在其中所获得的体验具有第一人称被给予性,同时具有生存的情境性,由此,使体验者获得了一种活生生的临场感。临场即意味着身处在某种生存性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阿拉丁擦一下他的油灯,就会有个智能的精灵跳出来满足他的愿望。他的精灵属于童话世界。可现实世界的芸芸众生也梦想着拥有强大而智能的人造仆人。这个梦想而今正在成为由硅、金属和塑料打造成的现实,但它是个梦想还是个梦魇?事实会证明更聪明的机器是有益的吗?抑或它们将成为弗兰肯斯坦那样的怪物?这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合著的《第二个机器时代》中提出的问题,该书预言人类将经历"人类历史上两个最神奇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3,(17):42-45
<正>别再觉得地球上只有人类一种高智商生物啦,有一些动物的智商,可能连人类都会感到惊叹。——聪明的无脊椎动物章鱼、鱿鱼、乌贼这些在铁板上超级常见的头足类动物,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它们的大脑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是最大的。而且也是十足的吃货,因为它们的大脑是围绕着食道生长的。和人的大脑非常相似,分为不同的区域,有处理视觉的,也有处理触觉的。它们也有非常强大的好奇心,也会无聊,并且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会使用工具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一项变革认识方法的技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一些革命性变革,包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共用;作为一种模型方法,具有逼真和虚拟性共存;在它所创造的情景世界中,涉及到“虚拟”与“现实”,“人工经验”与“真实经验”的相互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真实现实、扩展现实和虚拟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真实现实(real reality)、扩展现实(augmented reality)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属于同一系列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真实-虚拟连续统(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它们是对客观存在的三种不同的认知形态,共同构成了知识世界的范围(extend of worl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动物们就希望这种灵长类动物能够跟自己、跟这个地球和睦相处,但是它们很快失望了,因为它们发现无所不能的人类总是想尽办法折磨它们。日益蔓延的污染毁坏了环境,让它们生存更加艰难。现在,居然还有人类公然打着“商业化”的旗帜来残害它们,男女老幼无一幸免。当小海豹愉快地在冰面玩耍时,它不知道下一刻等着它的,是死亡。  相似文献   

13.
有备用牙齿它们有成千上万的备用牙,我们人类更换牙齿只是在小时候进行,当长大后就不再可能更换牙齿。而且即使在小时更换时,也是先前的脱落,然后在牙床上再慢慢长出新牙。可是,海里的大白鲨在这一点上却与人类大不相同。它那血盆大口中,上鄂排列着26枚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们都很喜欢抬头望星,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面之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图形之父Ivan Suthe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所作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报告,他指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虚拟世界,其挑战性在于窗口的图象必须看起来真实,听起来真实,而且其中物体的行为也很真实。这一思想奠定了VR研究的基础。VR技术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VPL公司报道了data glove(数据手套),引起公众极大兴趣,VPL公司创始人之一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这一名词。同义词还有: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临场感虚拟环境(immerse virtual environment)。VR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VR是人处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空间中,并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漫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由计算机产生的实体,抓住它,改变它的形状;也有人说:VR实现了全景立体显示,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内部以360度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自然的交互。多年来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认识VR,并给出不同的定义,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在不断地丰富VR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VR是指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由计算机产生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可通过视、听、说、触等自然感官与之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自然感官的真实体验。所谓虚拟环境,则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三维声音合成,人体感觉模拟构成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一个危险的或者是遥远的环境,它实际上是感觉模型数据库。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虚拟环境的数据空间也以视觉库和听觉库为主。当力反馈等技术有了突破,其他感觉库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数据库可以描述具体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描述抽象世界。所谓交互作用,是指计算机软件根据人的反应,如:头、眼位置的变化,手势的变化,身体姿态的变化,语音口令等决定虚拟环境中事件的进程,实时变换图形、声音,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关于VR的中文译法,我们认为:virtual译作“虚拟”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至于reality,本身具有“真实”“现实”“实在”等含义。但VR作为一种技术,从其所表达的含 义出发,VR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场感和真实感,参与者宛如沉浸在一种三维立体空间中(场景中),并能在该空间漫游。对参与者来说,他所进入的环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object reality)”,只不过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并非客观实际,故在前面冠以“虚拟”是恰当的,所以我们赞成VR译作“虚拟现实”,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VR的实质,这样采用VR技术生成虚拟车间、虚拟产品的虚拟装配,甚至虚拟战场,虚拟武器都容易理解了。至于把VR译作“灵境”,其关键是如何理解“灵”字,总感到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若把VR译作“虚拟实境”,我们认为其含义与“虚拟环境”相当。  相似文献   

16.
理想与现实:可持续发展观分类与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传统意义的发展相比,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 中外学者对此确有颇多深入的乃至精辟的论述。文章通过分类比较认为,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它可以通过理论研究上的有序突破、行为模式上的有机变革和战略实施上的有效执行逐步实现。同时作者也特别注意到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操作上的难度,即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颇大距离,其实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实现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穿越临界点是元宇宙领域构建的第一个入口平台,因此,穿越临界点意味着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以及元宇宙自身系统等所有事情之间都互相连接,达到现实本身的“奇点”。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理论,以点性现在揭示内时间意识既构成原感觉单独的个体,又使个体在整体连续中受到内在秩序统一。而时间位置此时的“现在”作为时间意识的唯一性,成为视觉感觉领域一种内在秩序的先天朝向。受此启发得出,穿越奇点的根本在于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相融合于内在统一秩序中。而其中人尽管受控于数字化技术,但其自身意识无论如何都不会如斯蒂格勒所说因受数字化化技术影响而被改变,永远都是以其自身系统与客观对象建立联系,构建自身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新的实践领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虚拟现实在引起技术领域轰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哲学层面上的思考:虚拟现实中的事物是物质吗?虚拟现实给社会实践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本文观点是:虚拟的事物非物质,但虚拟开创了一个新的实践领域,正是这个基础上,虚拟现实张扬着它的现实意义,也孕育着它的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概念已被扩展现实概念覆盖,而扩展现实就是网络化的虚拟现实加物联网,以主从机器人为中介。这就引出了一个人体替的新概念,人体替就是主从机器人的从方。如此看来,我们就可以在扩展现实中生活和发展,可以选择不离开虚拟世界而欢度一生。这里,有一系列的哲学预设,本文就这些预设做出基本的澄清。同时,也会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应运而生,这包括造世伦理学和其他一些基本的伦理问题,我们有责任建立起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并探索其中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