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朗克认为新的科学真理往往要等老一代科学家死去才得以传播。但是从达尔文主义的传播来看,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相似文献   

2.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传播科学知识,功德无量──《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3月2日,《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座谈会的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沈允钢、匡定波、嵇汝运、戴立信.中青年科学家洪国藩、赵寿元、陈元光、卫志明、朱世豹、...  相似文献   

4.
科学信息     
.American Scientist.Vol.77.No.3,1989年1.极地上空臭氧层的展望最近,科学家对极地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关注,那儿的臭氧耗竭将对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产生严重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努力。2.对演化生物学的挑战以哈佛大学的约翰·卡林斯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近来提出:有机体有时可以控制自身的进化。这一学说对以往传统的理论提出了挑战。3.科学作家的最优选择方法科学作家可以从科学家那儿学到许多东西。这对出版科学作品是有益的。这里的问题涉及到为什么要写以及出版某本书,  相似文献   

5.
本刊兼职编辑杨维廉同志今年7月16日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十分沉痛.杨维廉同志是《世界科学译刊》(本刊的前身)创刊、初期建设的筹划人之一,他积极开拓杂志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系,他和其他同志对国内一些科学家的采访文章受到科学界好评;在与国外的联系上,他先后代表本刊与《科学美国人》、《宇宙》(德)、《研究》(法)等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其后,他一直参与本刊的审稿、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一些科学问题,如气候变化、儿童疫苗、生物技术等,都是公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社会、道德和政策问题。近日,齐聚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的科学家们,对美国公众对科学问题及科学家社会作用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和综述。  相似文献   

7.
安瑞 《科学通报》2015,(7):613-615
<正>从2012年起,《科学通报》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当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奖"),从专业研究和科学传播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并编辑出版了"解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系列专题,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2014年末,本刊编委、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教授,带着对我国科学家早日获奖的期盼,围绕诺奖这一话题,与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请不要称它为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使科学现象的精确描述得以交流与传播,科学家们运用了一套通用的专业术语。一般来说,这种常规做法对科学界是十分有益的——当需要说明新发现、新行为、新结构或新原理时,新术语就应运而生,科学语汇也就这样不断地进化着。那些能自如使用专业领域语言的科学家可运用来自这套通用术语的缩略语进行交谈,并转达这些术语所要表达的意义。然而,当科学缩略语传播到了非科学界的大众时,就会出现这样一些可能性,即这些术语会丧失其原有意义或被人误解,或将这一术语与不恰当的研究或应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1878和1882年间,美国科学界的一些关键人物在促成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电气照明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对他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科学家开始把他看作同人,而爱迪生也自以为是科学家。但是,爱迪生在科学家和美国公众中享有崇高声望和他自命为科学家,却激怒了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H.A.罗兰。于是,罗兰在1883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替纯粹科学请命”。  相似文献   

10.
气味信息素 我们周围充满着一种神秘的信号,这就是传播各种各样信息的微妙气味.科学家们发现,气味原是世界上一种最古老的无声语言.  相似文献   

11.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每个科学家的嗜好、气质以及对科学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一样,每个科学家追求科学的动机和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是个很难讨论的题目.除此之外,在科学家的整个一生中,他们的动机很容易发生巨大的变化,的确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衡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物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竟然花大量时间、精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呢?这里所说的不仅是向《科学美国人》写文章(它是供科学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科学家阅读的),也不仅是教本科生入门课程,而是真正尽力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对一般公众的讲演,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公共基金。由此容易得出片面的原因:科学家要向纳税人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若仅以此来看,便会吃惊地发现更多的科学家并不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洞到核竞赛和艾滋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科学的结果导致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同时很显然,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真正危险在于构造了一个基本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几乎没有人懂科学和技术。这就是“治病”的“良方”(例如,在国会535名议员中,大科学家出身的人屈指可数)。但这里我想要讨论的是普及科学的其他原因,这种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家职业日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活动科学即是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家所做的通常被称为“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的方面和社会的方面。1.个人的方面:“科学是某些人作为个人所从事的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仅仅存在于个人之中。科学,就其持续存在而言,依赖于从个人到个人的传递。“只有理解科学家本身,考察其言论,看其实际上怎样进行观察、怎样形成假设、怎样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来检验假设、怎样突然达到对事物的洞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学。”  相似文献   

15.
<正>奥胡斯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授延斯·P·格策(Jens P.Goetze)与延斯·F·雷费尔德(Jens F.Rehfeld)认为:著述至关重要,甚至对于成名的学者们来说也是如此(或许,对他们而言还格外重要),原因有三。科学上取得的成功,主要由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学结果来定义。然而,撰写科学文章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研究方法、报告研究结果、计算统计数据、量化某人在科学家生涯里取得的成就。写科学文章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能改进科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提起科学,人们往往归功于某些科学家个人.诸如聪明的天才,异乎寻常的努力,忘我的实验等等.这样讲,当然无可厚非.尤其是在科学的萌芽时期,一些着名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总是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的.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达尔文、孟德尔等等,都是代表着某一科学领域在某一时代所达到的高度.然而,随着人们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逐渐社会化,迫使科学家也由单干过渡到集体.当代科学的前沿、边缘,总是吸引着许多人共同研究.除了极少数的领域(如某些数学难题)外,很少有单干的可能。近些年来某一领域的诺贝尔奖金,总是分发给几个科学家(不是一个),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这样一来,讨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在这方面,玻尔是起了带头作用的.玻尔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智慧,深邃的洞察力,敏锐地抓住了别人放弃或反对的量子概念,提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只能  相似文献   

17.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8,(1):12-15
金星上也有闪电,印度加入“火星竞争”,中国科学家赴南极参与“暗物质探测”,从月球上看“地落”,控制飓风.  相似文献   

18.
李大光 《科学》2005,57(6):13-16
科学和公众之间历来关系复杂。科学家团体、政府和公众在战争期间、和平期间和社会发生动荡时,对待科学的态度历来不甚一致。科学家和政府为了使科学和技术能够得到顺利发展,一直在努力通过某种传播方式使公众能够支持科学事业,而公众则在自己的社会政治体系和语境内对科学有着不同理解并变换着看法。科学传播模式就形成一门可以研究的学问.也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学者与人文学者讨论的话题.研究科学和公众之间关系的学问也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各国学者越来越发现,科学家和政府最初想通过科学知识灌输的模式使公众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群体和纳税人,使他们成为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但事实表明,事情远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19.
科技短讯     
重力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把一根木棍放到水里,就会出现看上去比实际长度短的假象,因为光线偏转导致光源的位置发生了明显变化。科学家通过测量这个现象,终于定量地确定了物理学上最后一个未经测试的基本概念,即重力以光速传播。 牛顿认为重力是瞬时的,爱因斯坦假设重力以光速传播,然而从未有人测量过重力的传播速度。2002年9月,美国两位科学家作了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20.
方益昉  叶剑 《科学》2008,60(2):32-35
2007年11月14日,英国著名的科学刊物<自然>周刊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的科学论文,不声不响地爆出了一条为全球瞩目的科学消息:美国科学家率先克隆出了人类的灵长动物表兄弟猴子的早期胚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