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莉羊的诞生证明通过核移植技术可以使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重新回到胚胎状态(体细胞重编程)。科学家据此提出了治疗性克隆的设想:可以先去除卵母细胞的核,然后将病人的体细胞核植入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胞质会对体细胞核进行重编程,使其从一个已分化的细胞核转变成一个具有全能发育潜能的胚胎核。这样的核可以支持胚胎发育成囊胚,人们可以从这种重编程胚胎中分离胚胎干细胞。由于这样获得的胚胎干细胞(称为核移植胚胎干细胞,ntES细胞)是由病人自己的体细胞核所编码,与病人具有同样基因型,它所衍生出的细胞或组织植回病人体内将不会引起免疫…  相似文献   

2.
3.
近期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的从实验室培养的人体胚胎中提取了干细胞。这是一项重要的进展。这一突破将有望让科学家们得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一系列的困难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和多发性硬化症。2013年5月15日,该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期刊《细胞》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宣布已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向女性提供的卵细胞内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首次成功制作了能够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表示:"比起iPS细胞来,克隆ES细胞也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础科学》2012,(5):64-64
单倍体细胞适合进行遗传分析。最近成功通过单性生殖获得的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ESCs),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筛选。然而,从这些haESCs产生活的动物一直没有被实现,而这是将遗传分析扩展至机体水平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单倍体细胞适合进行遗传分析。最近成功通过单性生殖获得的小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ESCs),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筛选。然而,从这些haESCs产生活的动物一直没有被实现,而这是将遗传分析扩展至机体水平所需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劲松研究组和分子生物学国家重  相似文献   

6.
人类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将它们成功应用于临床细胞替代疗法,为人类健康做贡献。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向不同谱系的细胞定向分化是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前提,系统研究具有不同发育潜能的人多能干细胞间多种差异的分子机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发育潜能建立的分子基础,而且对筛选和建立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人多能干细胞具有重要意义。由同济大学康九红教授领衔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通过研究不同来源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在多能性、分化潜能、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的内在本质的区别,对其中所涉及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本文就该项目研究的概况、研究进展、实施效果进行回顾与论述,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为了培育这种细胞,科学家们首先要对专门杀死癌细胞的T淋巴细胞进行"再编程",使其变成另一种被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随后发育成功能齐备的T淋巴细胞。由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T淋巴细胞,在未来可充当一种潜在的  相似文献   

8.
这是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1.干细胞研究获得突破两本权威期刊《细胞》及《科学》在2007年11月20日同时刊出来自美国及日本两个研究团队的报告,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  相似文献   

9.
就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规范来说,目前西方社会伦理原则占据主导性地位,但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具体判断上产生了文化冲突。本文将根据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规范实施情况和中国科学家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做一个研究假设,通过访谈来验证中国科学家的实际态度,探讨影响科学家道德判断的因素。最终提出科学伦理规范的建立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差异,明晰各自的道德原则,寻求共同的伦理底线;另一方面,通过借用商谈伦理,构建全球伦理治理体系,并形成对现行规范不断进行调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1,(11):23
中山医科大学陈系古教授等人在国际上率先使用被丢弃的人体皮肤细胞与家兔卵母细胞结合,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这些胚胎可以用作治疗性克隆研究,获取人类胚胎干细胞.人类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克隆出人体全身所有的200多种组织和器官、但这一在治疗性克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公布后,立刻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4位专家联合致电<文汇报>,认为该成果亵渎了人类尊严,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  相似文献   

11.
沃哈德是一位发育遗传学家,也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获诺见尔奖的女科学家。她与韦乔斯一起,以经典遗传学的方法来研究果蝇胚胎发育中的关键性事件,从而促成了遗传学与发育学的联姻。他们在果蝇胚胎中所发现的三类与分节有关的基因,描述了早期发育中的关键步骤,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技快讯     
《中国基础科学》2012,(3):13+16+21+51+60
小鼠胚胎头部是一个新的造血干细胞发育位点在小鼠胚胎中,胚胎尾侧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区)被认为是胚内唯一产生造血干细胞的区域。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刘兵研究组与蛋白质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研究组等合作,研究发现与主动脉-性腺-中肾区相并列,在小鼠胚胎E10.5—E11.5期,其头部也隐藏有造血干细胞,它在进入循环系统前,在成年受体小鼠中表现出具有长期、高效、多世系重建以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可以在实验室中"制造"卵子吗?根据英国《自然》杂志12月16日发表的一项干细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学家团队证明:一组8个转录因子,可以在实验室中将小鼠干细胞转化为类卵细胞.这些发现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卵子发育的理解,在应用角度上. 卵母细胞(未成熟的卵细胞)的发育分为多个阶段,但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调控网络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干细胞研究因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成为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人们在胚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细胞系的建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相关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制所知十分有限,干细胞应用仍然面临许多难题。表观遗传调控作为整合细胞内外环境因素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媒介,直接参与控制基因表达,决定细胞分化与功能特异化,在干细胞的自我维持和定向分化以及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干细胞编程与重编程中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围绕干细胞编程与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突破性成果。例如,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单细胞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实现了对人早期胚胎的DNA甲基化调控网络的系统分析;又如,利用染色质体外组装体系和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30 nm染色质纤维的高分辨率结构,在染色质高级结构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胚胎干细胞及i PS细胞自我维持、定向分化、重编程等各个环节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将有力地推动基于干细胞的各种再生医疗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已基本探明:50%~60%的早期流产是受精卵的染色体异常所致。这种流产减少了先天性畸形儿的出生,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淘汰现象。然而,排除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子宫先天畸形这类先天因素后,多数后天因素导致的流产是可以避免的。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流产的最常见原因。英国科学家1997年的一项研究证明,约90%流产与妇科炎症有关。在胚胎的发育初期,需要通过细小的树根状绒毛组织从母体汲取营养。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可影响绒毛的发育。此时,就像树根发生了坏死,枝叶也会枯萎一样,随着胚胎的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7,(9):28-29
1.动物:猫的胚胎这张图片是猫怀孕两周时的胚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大脑和眼睛已经发育;同时,脊椎雏形形成,从颈部贯穿到尾巴;猫的胎儿发育到出生历时63~68天。  相似文献   

17.
2005年被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定为“庆祝之年”,原因之一是ISI的“世纪科学”项目完成并加入Web ofScience,ISI收录的科学文献数据因此回溯到了1900年。ISI出版的《庆祝之年》专刊列举了20世纪的突破性科学成就,克隆领域的突破中包括:中国科学家在1981年培育出第一条克隆鱼——鲫;1996年,第一只用成年羊细胞的DNA克隆的“多利”羊诞生;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等在2003年培育出第一个人类克隆胚胎,并提取出干细胞——当时黄禹锡伪造论文的丑闻还未揭发出来——编者注。对培育出第一条克隆鱼的中国科学家来说,这一认可实在是太晚了。其实,早…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科学家首次系统揭示人类消化道发育细胞图谱。我国科学家日前在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和全转录组水平,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4种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及其信号调控机制,揭示了这4种器官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精准发育路径和基因表达特征,并详细解析了大肠从胎儿到成人的发育、成熟路径和关键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中,最初的神经系统就像一根“管子”贯穿于胚胎的背部,从头到尾几乎一样粗细,被称为神经管。随着发育的推进,“管子”的前部逐渐膨大,分化成3个脑泡——前脑、中脑和后脑,并最终发育成脑;后部则越来越细,发育成了脊髓。在人脑的发育过程中,随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分化过程。首先是前脑继续分化为两部分——端脑和间脑,前者后又发展成两个大脑半球,而后者则发展成为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胚胎的中脑生长较慢,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管状”形态;后脑分化为脑桥、小脑及延髓。控制中脑和后脑发育的关键区域位于中脑与后脑之间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殖发育过程直接影响许多重要农作物的产量。雄性发育与减数分裂为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对其调控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也可以为农作物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植物花药中关键细胞的命运决定、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发生的分子机制、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和花粉萌发及伸长的基因调控等等。本文对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诸多成就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对该领域发展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