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Fmoc固相多肽合成的方法手工合成了一种ω-芋螺毒素MVIIA和纹捕鸟蛛毒素-I的嵌合体HM-1227,经过RP-HPLC纯化和氧化复性,小鼠隔神经-隔肌标本的阻断实验显示此嵌合体能实现二硫键完全配对与稳定折叠并具有弱的神经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ω-CtxMVIIA和HWTX-I的分子框架稳定,部分序列交换后仍能实现二硫键配对与折叠,说明该结构模体可以作为蛋白质工程的分子框架。  相似文献   

2.
用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多肽合成的方法在固相多肽合成仪上合成了用丙氨酸代替虎纹捕鸟蛛毒素—Ⅳ的第27位的赖氨酸的突变体K27A—HWTX—Ⅳ,通过反相HPLC对不同条件下突变体的氧化复性结果进行监测,摸索出其最佳氧化复性条件为:0.1mol/L Tris—HCl,pH8.0,GSH 1 mmol/L GSSG 0.1mmol/L的复性缓冲液,样品浓度为0.1mg/mL。复性产物经HPLC纯化并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定,相对分子质量为4050.63Da。生物学活性实验小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测活实验表明:10μg/mL天然HWTX—Ⅳ阻断小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接头传递时间为16min,10μg/mL复性后的突变体阻断小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接头传递时间为120min,残基的替换导致突变体生物学活性比天然毒素少,证明了第27位的赖氨酸为虎纹捕鸟蛛毒素—Ⅳ活性相关的残基。  相似文献   

3.
虎纹捕鸟蛛毒素-Ⅰ天然突变体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离子交换及反相HPLC,从虎纹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得到一种虎纹毒素-Ⅰ天然突变体,MALDI-TOF质谱仪分析表明该多肽天然突变体分子量为3636 Da.Edman测序结合串联质谱和氨基酸组成分析鉴定出该天然突变体的序列为H2N-ACKGV FDACT PGKNE CCPNR VCSDK HKWCK WQ-COOH,其中6个Cys形成3对二硫键,小鼠脑室注射实验表明,该天然突变体能使小鼠致死,但不能阻断小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本研究结果表明,K32残基对于HWTX-Ⅰ的生物学活性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油菜防御酶系对芸薹根肿菌毒素诱导的响应,分别用不同体积分数(10%,25%,50%,85%,100%)的芸薹根肿菌粗毒素处理油菜幼苗,测定其对油菜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毒素处理一定时间,POD、SOD和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高浓度毒素处理的酶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POD活性在48 h时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4.20倍;SOD和PPO活性均在72 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83和7.00倍;CAT和PAL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二者均在72 h时出现活性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的3.52和6.75倍.本试验表明,根肿菌粗毒素可诱导提高油菜叶片5种防御酶活性抵抗毒素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全化学合成虎纹捕鸟蛛毒素-Ⅱ基因,在克隆载体pBluescript中的克隆。但HWTX-Ⅱ基因在表达载体pGEX-KT中几乎无表达,根据以前成功地表达全化学合成虎纹捕鸟蛛毒素-Ⅰ基因的实验结果,对在同一表达系统所构建的HWTX-Ⅰ与HWTX-Ⅱ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比较,认为HWTX-Ⅰ与HWTX-Ⅱ在原核表达系统的表达行为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HWTX-Ⅱ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链格孢菌是导致葡萄采后腐烂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且其产生的真菌毒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葡萄果实中分离纯化出一株侵染菌株(A-0913),根据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5.8S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同时,对该菌株基础生物学特性及其毒素检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中性或偏碱性环境均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PDA培养基中培养36h后可达对数生长期.研究发现该菌株具有产毒素的性能,通过进一步优化真菌毒素HPLC检测条件发现该链格孢菌株主要产AOH和AME两种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五功能AROM蛋白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从核盘菌基因组中获得了一段大小为1626bp的DNA片段.结合Southern杂交结果,用反向PCR克隆了arom基因3'-末端4104bp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DNA片段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烟曲霉、粗糙脉孢霉、构巢曲霉和粟酒裂殖酵母等的AROM蛋白同源,包含了部分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合成酶)结构域、莽草酸激酶结构域、脱氢奎尼酸脱水酶(脱氢奎尼酸酶)结构域和脱氢莽草酸脱氢酶结构域,其中含有EPSP合成酶模式2(255-273)、莽草酸激酶模式(426-453)和Ⅰ型脱氢奎尼酸酶活性位点模式(659-687).  相似文献   

8.
根据五功能AROM蛋白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从核盘菌基因组中获得了一段大小为1626bp的DNA片段。结合Southern杂交结果,用反向PCR克隆了arom基因3′-末端4104bp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DNA片段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烟曲霉、粗糙脉孢霉、构巢曲霉和粟酒裂殖酵母等的AROM蛋白同源,包含了部分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合成酶)结构域、莽草酸激酶结构域、脱氢奎尼酸脱水酶(脱氢奎尼酸酶)结构域和脱氢莽草酸脱氢酶结构域,其中含有EPSP合成酶模式2(255—273)、莽草酸激酶模式(426—453)和Ⅰ型脱氢奎尼酸酶活性位点模式(659-687)。  相似文献   

9.
X射线小角散射中的粒子间干涉效应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的若干粒子间干涉的模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事实.实际使用的粒子间干涉效应校正方法为不同浓度试样归一化散射曲线作图外推法.然而在材料科学的许多应用中常常无法测量不同浓度的稀释试样.因此找出干涉函数的经验方程有重要意义.该文测定了超细二硫化钼不同浓度试样在不同角度下的强度衰减因子,从而导出了干涉函数的经验方程:(?)~(-1)=[1+2.5ω~(1.4)+2θ°(15.4ω~(0.5)-23.6ω~2-1.3ω~(0.01))]~(-1)  相似文献   

10.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在芽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毒素被敏感昆虫吞食进入消化道后,在中肠蛋白酶的作用下经历一系列酶的剪切活化过程,形成具有杀虫活性的毒性肽.类胰蛋白酶因其在昆虫中肠内蛋白质水解和Bt毒素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提取了棉铃虫4龄幼虫的中肠BBMV蛋白,利用SDS-PAGE分析鉴定到喂食Cry1Ac毒素24 h后,棉铃虫幼虫中肠类胰蛋白酶的表达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该下降趋势很有可能是作为一种昆虫对Bt毒素作用的早期反应,通过影响Bt毒素在中肠中的酶解活化过程,从而为昆虫提供即时保护.  相似文献   

11.
12.
根据2004全国第1次经济普查数据,用主成份分析法,构建了一个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对嘉兴制造业内部30个行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15.
赠与合同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赠与合同的法律性质及与之相关联的撤销赠与的条件和法律后果、受赠人范围等问题,必须依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得到准确解释。赠与合同采诺成合同说才符合合同法的立体本意,而且合同法规定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的同时,赋予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和法定权,与实践合同说特殊途同归。此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纳入受赠人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不同稻作区蜘蛛群落组成与分布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中国水稻所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分区系统,按水稻分区研究了蜘蛛群落组成及其优势种的地理分布特点。在全国六大稻作区内设82个样点,以水稻抽穗期作一次性调查,所获标本经鉴定,计有21科,74属,163种,优势种蜘蛛8科,12属,26种,稻作区及稻作亚区之间,蜘蛛及其优势种蜘蛛科的变化不大,属的变化明显,种的变化最明显,稻作区蜘蛛及其优势种类群,总分布趋势是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其中种数最多的亚区为“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Ⅱ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最少的亚区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与“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对我院体育专业男生短跑运动成绩的提高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探讨其内在联系和科学规律,为短跑教学与训练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小麦-黑麦代换系间杂交后代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麦-黑麦5R/5A二体代换系与6R/6A二体代换系间杂交,观察子二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分析染色体并常行为及其与染色体易位的相关性。由于减数分裂是高等生物形成生殖细胞的时期,因此,是染色体变异的敏感时期,又是将变异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单价体、多价体、落后染色体、微核等染色体异常行为,这些现象会影响染色体配对、交换,对研究染色体易位的形成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