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地源热泵在育种/育苗温室中的应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为育种/育苗温室供暖,对温室进行温度调节.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能作为温室采暖热源.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充分发挥浅层地能的效能,从地下土壤中获取能量作为温室采暖系统的基本负荷,满足温室加温时的供热需求,热泵机组采用中温热泵,末端采用地下盘管供热或风机盘管供暖风,可以快捷、方便的调节育种/育苗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取消原来的燃煤锅炉,降低燃煤能耗、较少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地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即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供热与空调,具有良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太阳能技术也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量大,资源丰富,绿色环保。如果两种能源能够联合使用,这样能互相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利用能源,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勘查,查明许昌区域内浅层地热能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地源热泵适宜区,为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广东省的水文地质特点及地源热泵技术适用条件,提出在广东开展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需要重视的问题,期望广东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横波传播规律及运动形式的理论模型及实测数据研究了横波的波场特征。通过对横波波场的研究得出了观测浅层横波的最佳观测窗口,在野外成功地观测到了高质量的浅层横波地震资料。浅层横波野外观测与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浅层横波资料可以解释埋于地下5~100m深度范围内的地质问题,同时能对地层进行精确地分层。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小煤窑采空区的探测。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浅层气藏地震响应特征多样。由于真假亮点及非亮点气藏的存在,使得地震"亮点"技术存在局限,无法精确检测真亮点及非亮点气藏。为此,通过改进技术方法,探索了适合济阳坳陷浅层气藏勘探开发的地震识别技术。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含气层,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不同类型含气层的叠前道集响应特征。以地震正演模拟为基础,计算弹性参数,筛选储层敏感参数。利用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方法,获取叠前地震敏感参数。应用叠前地震直接反演的敏感参数检测济阳坳陷浅层气藏,能够较好地检测出亮点气藏和非亮点气藏,提高了浅层气藏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邱景武 《甘肃科技》2009,25(16):8-9
兰州、金昌、白银等工业城市,由于工业废气、烟尘的密集排放,造成了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窘况,一些地方长期出现工业用电、用煤争抢民生用电、用煤的现象,节能降排形势严峻。近年来,可再生资源研究逐渐引入甘肃,尤其是将浅层地能作为供暖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将浅层地能作为供暖替代能源,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需要,是生态环保的需要,是节能降排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节能、环保、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它充分发挥了浅层岩体的储冷储热作用,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技术。本文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原理及其形式,并提出了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评价西宁市浅层地温能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进行适宜性分区,进而对较适宜区和适宜区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宁市通过利用浅层地温能可减少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2)每年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可节省环境治理费用14 509.25万元。本研究为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快速、高效的地面勘探技术是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浅层地质问题的关键.基于半空间瞬变电磁勘探理论,利用多匝重叠小回线装置,通过物理实验模拟全程瞬变电磁勘探技术,探讨剔除法处理后的地质异常体对半空间重叠小回线浅层瞬变电磁的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瞬变电磁对浅层高低阻异常体响应明显,等值线响应变化规律性强.纯背景条件下剔除仪器自身因素造成的干扰数据体,并对剔除后得到的新数据体进行反演处理,可准确地反映被测地质体的浅层信息.剔除干扰数据体方法对提高瞬变电磁全程勘探能力行之有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复杂目标浅层地震反射法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地研究了复杂介质条件下浅层地震反射法探测中,多次覆盖、最佳时窗、最佳偏移距及极小偏移距等观测技术在探测复杂目标特别是小目标时存在的局限性;研究了如何获取和识别浅层特别是超浅层介质中复杂目标的有效反射波、提高分辨率的问题.此外,针对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的理论时距曲线,分析了最佳时窗技术应用中最佳偏移距选择的问题,对水平薄层模型的3种等偏移观测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浅层反射法探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射波观测技术--多偏移距等偏移观测方法。以提高浅层反射波法分辨复杂目标的能力,这对于增强浅层地震反射法解决浅层特别是超浅层介质探测的适应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对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赋存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概述了该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根据洛阳盆地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阶段性成果,对区内水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方式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洛阳盆地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其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一,目前以浅层地温能为专题的管理系统尚不多见.采用GIS控件ArcGIS Engine嵌入Visual Basic.NET的方法为技术平台开发的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空间信息系统,能有效管理该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利用.该系统有数据管理、图形显示、查询等一般功能,此外,在空间分析模块中加入了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现过程,最后在系统中利用该模型对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进行了适宜性区划,得出了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图.因此,该系统能够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提供决策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徐易 《科技资讯》2011,(29):27-27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浅层砂滤技术在某大型化工企业循环水旁滤处理的应用,着重是与传统砂滤技术的比较,展示了浅层砂滤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盐家地区浅层气藏天然气探明含气面积3.3km2,地质储量7.21X108m3。情况表明,该区块开采具有以下难点:砂层富含粘土矿物,在淡水中极易膨胀、分散、运移,堵塞地层孔喉,使地层渗透率降低;储层埋藏900-1000m、压实程度低,胶结疏松,易出砂,影响气井正常生产;部分停产气井粘土矿物含量高,堵塞严重,恢复产能难度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浅层气藏的一次管柱防砂技术、醇土酸酸化等工艺对地层进行预处理改善气藏的流通能力,为该地区浅层气藏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探地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和接收高频率、短脉冲电磁波,并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的振幅、波形和频率等特征来分析和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地层岩性特征的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本文笔者研究了探地雷达技术在高等级沥青公路质量检测,明确了路用探地雷达技术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能是可再生能源中的新宠,但并未受到想象中的礼遇,谁来关心使用传统能源所造成浪费和污染的成本,又有谁来计算使用新能源所带来的节能和环保收益?  相似文献   

18.
古河道是富集和储存地下水的天然空间,对于古河道的研究是重塑区域河流地貌演变历史的重要手段,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古河道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地表上无法精确确定其具体位置,而遥感与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地表及地下浅层不同地物的反射信息,可以精确服务于不同地物的识别.本研究基于古河道解译标志,从Google Earth与Spot7影像上初步识别出古河道的位置后,结合研究区探地雷达图像,精确识别出古河道浅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遥感与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快速、精确的识别出古河道位置及浅层结构,为古河道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浅层大位移钻井中,井下管柱上产生高摩阻扭矩,管柱作业极限问题突出,急需开展大位移井管柱作业极限分析与优化设计的研究。基于管柱平衡微分方程,综合考虑接触力、摩阻力、管柱内外钻井液等因素影响,建立管柱摩阻扭矩计算模型;以井眼延伸长度为目标,考虑地面和井下各种约束因素的影响,建立管柱作业极限的预测模型。针对曹妃甸油田一口浅层大位移井,计算不同工况下管柱摩阻扭矩,预测管柱作业极限,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滑动钻进技术无法达到设计井深,采用旋转钻进技术可达到设计井深,但存在一定的风险。提升钻机性能后,采用旋转钻进技术可安全达到设计井深;优化井身结构后,采用滑动钻进技术并辅以减摩措施可达到设计井深。  相似文献   

20.
强夯法处理地基具有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使用经济等优点,对于大能量强夯深层加固,先用中等能量级强夯形成较厚的浅层密实层,然后再施加大能量夯击的施工顺序才是提高施工效率和改进深层加固效果的有效途径,并举工程实例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