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针对铁法盆地的成生、演化与发生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密不可分,研究其构造聚煤、控煤规律对中国东北其它同类型中生代盆地的老矿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开展了铁法盆地构造演化、成盆期构造的聚煤作用、成盆后构造的控煤作用的研究;研究得出: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北北东向单壁断陷聚煤盆地,盆地西缘北北东向的冮屯断裂对盆地成生、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西缘强烈断陷带、偏西部较强烈断陷带、中部较缓慢沉降带和东部缓慢沉降带,而偏西部的较强烈断陷带与成盆期北西西向褶皱的交汇部位有利于聚煤,而成盆后构造对煤层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背斜使煤层赋存变浅,向斜使煤层赋存变深.  相似文献   

3.
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去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去负荷校正等,计算了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不同时期的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并与深凹带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了沉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沉降史总体上可划分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快速均匀沉降、始新世快速差异沉降和新近纪—第四纪缓慢沉降3个阶段。不同区段不同时期的沉降特征不尽相同,吴堡事件之前沉降量相近,始新世以来差异沉降特征明显,沉降中心由西往东逐渐迁移,反映了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结合平衡剖面的分析,认为该区的构造演化可相应划分为3个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断拗期、始新世断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  相似文献   

4.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早期发育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进入中生代重要的构造转折期,华北东部构造演化受控于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晚侏罗—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发育,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沉积充填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控制;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东部地区持续隆升,仅局部洼陷有红色碎屑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5.
在大量的煤田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对中国5个含煤区聚煤过程的构造控制机理,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含煤区分布与中国大陆岩石圈基本格架相似,复杂而有序(规律性)的煤系构造变形受聚煤盆地基底属性、盆缘活动带构造演化历程控制.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不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差异性演化是划分煤盆地东西向构造变形区的基础,印支期以前挤压构造作用形成了含煤区南北向构造变形分区,板块或陆块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差异形成了相应的变形环带.中国含煤区有3个变形区、7个变形分区、3个分区小区,以及若干个变形环带.  相似文献   

6.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是当前油气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技术成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重要技术,多种测龄手段联用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江汉平原区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特征,存在当阳复向斜等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埋藏区和京山地区等多期持续抬升区。在前一类地区,镜质体反射率记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裂变径迹等综合反映,该区具有"多段式"热历史,至少发生过2次地质事件,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后以及古近纪后的大规模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事件;在第二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测龄、裂变径迹和(U-Th)/He热史反演等综合反映,该区志留系在早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快-慢-较快的抬升冷却过程,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地层大幅度抬升冷却、早白垩世-古近纪盆地拉张沉降和古近纪中期盆地内隆起抬升剥蚀事件。不同类型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沉积埋藏区地层沉降-古地温演化历史,再现多期持续剥蚀区地层冷却和构造抬升-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隆起发育时限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渭北隆起残存地层展布、沉积特征及构造变形等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认为渭北隆起后期经历了明显的改造,在早白垩世末以前应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总体以沉降接受沉积为主,此时隆起并未发育;而其整体作为正向构造单元应始于早白垩世末以来(约114~83 Ma),大致与鄂尔多斯盆地的消亡时间同步,且经历了早白垩世末—古新世的整体抬升剥蚀和始新世以来的断块翘倾剥蚀两大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鲁西隆起蒙山晚白垩世-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抬升对全面认识鲁西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采自蒙山山脉的6个岩石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蒙山自晚白垩世开始快速抬升,经历了70~43 Ma和32~20 Ma两个快速抬升阶段,并且蒙山的抬升表现出加速抬升的特征。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快速抬升与其毗邻的泰山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蒙山的整体抬升略早于泰山,并且鲁西隆起的抬升表现出由南向北的抬升序列。蒙山的两期快速抬升事件很好地对应了济阳坳陷在这两个时期经历的构造沉降和区域隆升过程,表明新生代蒙山的快速抬升与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有着良好的隆拗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包心菜"构造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方法运用歧口凹陷地震资料,采取平衡剖面及地震地层界面拉平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包心菜"构造为具有"凹中隆"结构的新型构造类型,一般出现于凹陷断层交汇或拐弯处;歧口凹陷内典型的"包心菜"构造为滨海1号,另外,港东断层东北端和歧东断层下降盘的"包心菜"构造也较为典型;凹陷内的"包心菜"构造在东营末期出现隆升,东营组遭受剥蚀,随后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在新近纪出现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结论 "包心菜"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深部热作用,其形成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在区域挤压背景下形成隆升→隆升处地层遭受剥蚀夷平→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应力撤出,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0.
以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段阿克达坂至喀腊大湾一带的各类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史模拟揭示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史。分析结果表明,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5次构造隆升事件:222~186 Ma(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144~13 Ma(早白垩世早期)、103~82 Ma(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45~27 Ma(始新世到渐新世)和22~7 Ma(中新世)。热史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北缘新生代以来隆升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新生代初期,阿尔金北缘整体隆升较为缓慢;始新世到渐新世,具有西快东慢的隆升特点;中新世以来,阿尔金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区域隆升事件,该隆升事件在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呈现出起始时间东早西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蔚县煤田属早一中侏罗世小型聚煤盆地,它是以一个形成于印支期的向斜构造为基础的。最初是许多岩溶凹地,而后逐渐联合成为湖盆。由于受南部隆起区不断向北推移的影响,最终转变为一个狄长的谷地。煤系沉积后,蔚县煤田区内的构造方向变成北东向,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就是在燕山运动的早—中期完成的。进入喜山期,蔚县煤田区域产生了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的张裂活动,特别是蔚县半地堑盆地的形成,大大地改变了区内煤系地层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大庆长垣构造演化特征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长垣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构造期次的影响,即早白垩世嫩江组末期、晚白垩世明水组末期和早第三纪末期。三个构造运动期分别呈现了隆起雏型、形成大庆长垣的整体背斜及背斜整体隆升加高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天窗。该构造运动造就了该区多个有利铀成矿条件,一是使背斜顶部遭受剥蚀形成的构造天窗,有利于含铀含氧水渗入地下岩层;二是改变了地层产状,使地下水从滞流状态变为循环状态;三是改善了地层和岩石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岩层的渗透性;四是产生了新断裂或激活了早期断层,是深部还原性烃类流体上升的通道。因此,大庆长垣东西两翼应是寻找铀矿的有利部位,其中东翼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对肥城煤田构造形态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通过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肥城弧不存在,煤田的边界不是一条弧形断裂,而是几组断裂的交切,肥城煤田不是一个残缺向斜,而是中生代的一个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演化过程.对渭北隆起不同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表明,渭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主要抬升过程,主要发生在146~ 125 Ma,107~83.8 Ma和40 ~ 27.3 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原型盆地、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之前渭北隆起应为大型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整体以沉降沉积为主,此时尚未隆起;渭北隆起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晚白垩世整体抬升阶段和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翘倾两大阶段.晚白垩世渭北地区整体抬升主要受控于秦岭造山带中晚燕山期的抬升过程;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敲倾作用阶段,与秦岭造山带始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以及渭河盆地新生代的快速断陷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饶南煤田二迭纪龙谭煤系沉积之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每期构造运动都在相应的构造层中留下了正(隆起等)、负(坳陷等)相间以及受断裂割切的构造形迹,本文通过分析它们相互迭加和干扰后的综合效应,讨论了饶南煤田龙谭煤系现今赋存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吉林中部双阳盆地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和盆地地层分布特征,对盆地内断裂和褶皱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双阳盆地为一不对称的复向斜断陷型改造盆地,盆地长轴方向NW-SE,近圆形,由央凹陷区,东北部隆起区,南部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四个构造单元组成;盆地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石炭、二叠系变质岩和海西期花岗岩构成盆地的沉积基底,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石炭-三叠纪稳定沉降及火山喷发阶段、侏罗纪断陷初始阶段、白垩纪断陷发展阶段、古近纪-新近纪广泛抬升阶段4个演化阶段。本文的研究,不仅划分了盆地的构造单元,也建立了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该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都对研究区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印支运动大部分地区缺失了长1段的地层,同时导致长2+3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另外剥蚀地层呈现趋势性变化,越往东北部和东部,长2+3残存地层越少,剥蚀厚度相对也大。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造成中侏罗统和早白垩统遭到不同程度剥蚀。喜山运动造成古近系和新近系在研究区均缺失。另一方面本地区油气生成从中侏罗世(约170 Ma)开始,至130 Ma进入生油高峰。随着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和埋深增大,以及构造热事件的作用,油气生成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川南煤田古叙矿区龙潭组煤层成熟演化过程及气体成因类型,运用Petromod 1D模拟软件,结合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岩性地层分布、煤层埋深、泥岩声波时差、包裹体均一温度、气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等数据,对川南煤田古叙矿区C_(17)号煤层的埋藏史、受热史和有机质成熟生烃史进行重建。结果表明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地层自晚二叠世沉积以来,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即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剥蚀厚度约为39 m、上侏罗统与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314 m,下白垩统与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2 600 m、下古新统与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1 681 m;龙潭组C_(17)号煤层自晚二叠世沉积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沉降-抬升"过程,最大埋深为晚白垩世末期的5 101 m,遭受最高受热温度为早白垩世末的234℃,现今温度为47℃,煤有机质成熟生烃过程分为未成熟、成熟生油、高成熟生湿气、过成熟生干气和生烃枯竭5个阶段。煤层气为一期成藏且发生散失时间为中侏罗世,富集时间为早白垩世。现今龙潭组C_(17)号煤层中赋存气体成因类型为热成因气。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1984~1986年间接受上级下达的任务,由淮南矿业学院地质系、安徽省煤田勘探公司、淮北矿务局地测处和淮南矿务局地测处四个单位合作,进行了安徽两淮煤田天然气资源评价的研究工作。对两淮煤田古生代以来的地层发育;石炭三叠系形成环境;煤层及煤系中分散有机质的类型、丰度和热演化程度;产气规模;煤田构造形成机制;天然气藏形成条件;煤矿瓦斯地质特征及瓦斯资源等,业已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小柴旦地区是发育在元古界结晶基底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上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形成6个典型的构造单元。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改造,形成两期区域不整合,不整合界面相互叠置,多期改造,且剥蚀作用涉及地层层系多、范围广。在主要不整合界面地层剥蚀量恢复基础上开展了骨干剖面构造演化研究,针对研究区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参数,系统开展了不同构造带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构造带形成时期与四个演化阶段的沉降抬升幅度具有一定差异,构造演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埋藏过程的差异性。区内烃源岩热演化可总结为山前推覆深埋型、持续埋深成熟型、抬升成熟型和抬升低熟型等四种类型。不同构造带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研究区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山前带及其周缘,但凹陷内也具备低熟油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