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庆市山洪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重庆市山洪灾害的危害与成因分析,指出暴雨是造成山洪灾害的根源,特殊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等因素加强了山洪灾害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山洪灾害的特点,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提出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恩施市区松树坪村道堰湾"20160712"山洪灾害为例.通过暴雨、洪水设计计算进行山洪灾害成因评价,对暴雨、洪水特性分析研究,为山洪灾害预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武俊霞 《甘肃科技》2016,(19):14-16
山洪灾害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高台县山洪灾害的特点,从地形、地貌、暴雨特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高台县山洪灾害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预防山洪灾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极端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科学认识山洪形成过程,揭示山洪致灾机理,以湖北省柳林镇“8·12”重大山洪灾害为例,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分析评价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用自主研发的FFMS(Flash Flood Modelling System)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柳林镇暴雨山洪过程进行反演模拟.从洪水来源、产流组分变化入手,深入剖析此次山洪灾变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采用时空变源山洪模拟方法,可以准确分析山洪过程流域产流机理及组分变化,实现对暴雨山洪过程的精细刻画.柳林镇“8·12”重大山洪灾害成因主要在于该地区超历史极值暴雨导致上游3条支流所在流域超渗产流量激增,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理位置造成主、支流洪峰几乎同时在柳林镇断面遭遇叠加,加之下游莲花溪洪水汇流浪河后形成顶托,共同作用下导致山洪灾害放大效应,给柳林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5.
由于暴雨引发的山洪有着突发性强,水量大,破坏性大的特点,所以作为山区的基层管理部门,特别是山区水利管理部门,做好山洪防御的预警工作是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4G通信技术的覆盖和智能化手机的大规模使用,使得获得各类气象预警,各类山洪气象灾害预警,各类气象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增快。使得基层单位按照暴雨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山洪灾害实时预警等手段进行山洪预警成为可能,以石河子巴音沟河2019年7月5日洪水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临武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的南岭山脉之中,是南北气候的交汇区,也是山洪灾害地质多发区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同洪涝程度的条件下,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对临武县1960年以来的致灾性暴雨洪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得出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具有季节性强,并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形地势和人为因素大的明显特征,并对洪涝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评估,提出了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建议。相信对临武县的防洪抗灾工作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辽宁省山洪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基本技术标准,给出了研究步骤.据此开展了山洪地质灾害区划研究、山洪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山洪地质灾害特点分析、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给出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山洪灾害的合理防治规划、减少相应灾害损失、合理利用土地、保护环境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多数区域位处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人类活动剧烈,山洪灾害频繁,是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白银区山大沟多,是山洪灾害频发的地区。通过对白银区红沙岘、西北铜加工厂、麦地沟等3个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沟道进行历史洪水调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洪峰流量以及重现期并进行分析。从而为白银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相关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多数地域位处东亚季风区,地貌复杂,人类活动剧烈,山洪灾害频繁,暴雨频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永登县山大沟多,是山洪灾害频发地区。通过对永登县毛家沙沟、李麻沙沟、苏家峡沟等3个小流域沟道进行历史洪水调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洪峰流量及重现期并进行分析,为永登县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相关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友德  曹金鑫 《甘肃科技》2011,27(7):49-51,112
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报研究进展,结合浙江省的水文地理特性,分析了浙江省小流域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对监测预警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山洪危险性指标体系,将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运用到西区沟小流域危险性分区制图中.山洪危险性指标体系包括高程、采空危险分区、起伏度、植被类型、降雨强度、岩土类型和坡度7个指标,根据各指标不同等级影响洪水危险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赋值.结合指标权重值,将指标系统进行数据叠加,获取山洪危险性分区图.最后将分区结果与历史洪水事件记录做验证对比,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对西区沟的山洪危险性评价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洪水灾害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采用快速评估方法进行中国洪水灾害危险度评价分级和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分级,并在此基础上对洪水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中国洪水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根据两者内在关系特征可分为4类区域,各区域洪水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类型与机理有所不同。各区域又可细化为若干子区,通过落于不同区域及其子区内的县市分析,可找到各区域内大多数县市的共同特征和代表性的县市,为防洪减灾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前期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的基础上,叠加全国GDP密度分布图重新聚类制作出中国洪水危险程度区划图,并将区划由原来的八级改成五级,通过前后两种结果的比较,说明区划时考虑GDP更合理.对区划结果按流域进行了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洪水灾害危险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尤其是这些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区.根据中国水灾年表和前人的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本区划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4.
以受山洪灾害影响突出的云南文山城区为研究区,从承灾体属性特征和社会承灾能力二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山洪灾害易损性分析的方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完成城市土地覆盖类型解译,在此基础上应用GIS定量分析城市山洪灾害易损性.对承灾体属性特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文山城区50年一遇山洪淹没范围内的承灾体中城市房屋建筑的易损性最大.对易损性要素中的社会承灾能力分析认为,由于文山城区段防洪河道行洪能力低,蓄滞洪能力弱,山洪灾害的易损性仍然较高,山洪对文山城威胁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貌在武夷山市城镇建设与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山市为福建省多暴雨洪涝地区之一,城镇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损失,城镇洪涝的发生同城镇地貌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本言语分析探讨武夷山市城镇地貌与城镇洪灾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城镇建设中合理利用地貌,搞好防洪减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北区旱涝灾害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东北区1751~2000年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区近250年来旱涝灾害演变的特征.根据气象因素和旱涝灾害的关系,引入了转移概率、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厄尔尼诺方法,导出了未来旱涝灾害预报的方法和公式,对该区2001~2010年旱涝灾害趋势作了预测.结果显示,20世纪东北区旱涝灾害较以前都有所加重,尤其是干旱灾害.2001~2010年东北区会出现2次以上的干旱和1~2次的洪涝灾害,且2007年左右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期.该项研究为东北区实际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涝灾害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防治洪水灾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洪灾损失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防汛指挥调度和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急需一套适用、易行、可靠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在分析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提出洪灾损失评估计算方法,并以浑河为实例,验证提出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选用灾害诱因、受灾体承灾机能、灾害潜藏环境及防灾减灾效能等四个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借助GIS平台对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性指标进行计算,得出了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度较高的县市区主要分布于赣东北地区,风险度较低的县市区主要位于赣南地区及赣西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85~2015年的湖南省受灾率和成灾率的数据分析,研究未来15年湖南省洪涝灾害的灾年预测和发展趋势.利用统计数据建立灰色灾变模型GM(1,1),得到了洪涝灾害有阶段性波动且受灾率与成灾率有明显的同步性的结论.经由马尔科夫过程修正的灰色残差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可为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社会化防洪减灾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就如何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