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戰爭結束,美蘇成為世界的兩個最大强國。這兩大强國能够和平合作,則戰後會有一個長期安定的世界:它們如果發生對立鬥爭,則戰後世界將有相當時期處於動盪不定之中。不幸在戰爭結束後的九個月來,一切的發展指向着美蘇的對立典鬥爭。在巴黎外長會議失败以後,美蘇對立已經代替着英蘇的矛盾而成為國際間最顯著的特徵。  相似文献   

2.
一日本對華投资的過去资本主義國家一旦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就正常地需要對落後國家輸出它的過剩资本,以便榨取落後國家人民的膏血,來挽救它本身的危機和矛盾。就輸出资本的形式而言,開始以商品资本爲主,往後就侧重於货幣资本的输出在過去四五十年間,英日美諸國對華  相似文献   

3.
最近期间,日美兩大帝國主義在太平洋上的對立鬥爭,日趨於尖銳化。這不僅表現於海軍競爭的軍事鬥爭方面,而尤其表現於市場奪取的經濟鬥爭方面。假如經濟鬥爭是促成一切國際鬥爭的最基本的因素,那麼目前日美在太平洋上經濟戰的加劇,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在這一點上,使我們相信不管日本帝國主義者如何裝成對美獻媚的姿態,也不管美國孤立主義者如何懷抱着「綏靖」日閥的企圖,而日美經濟戰的加劇,必將發展成為太平洋上一種主要的對立。  相似文献   

4.
在日内瓦竭力阻撓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的美國代表團,並不是代表美國人民發言的.美國與論壓倒一切地和無可置辯地反對艾森豪威爾政府公開宣佈使美國參 加印度支那戰爭的路線.尼克松副總統四月十六日在美國報紙編輯協會的演說,對美國公衆說明了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意圖是:使印度支那戰爭成爲使用美國軍隊的全面的美國戰爭.從那時以來,反對美國捲入亞洲戰爭的浪潮,由美國各地湧到華盛頓.  相似文献   

5.
编辑室     
本刊这一期本定在‘九一八’七周年紀念的前夕出版,雖因为印刷关係,不能如期与读者相見,但特为紀念‘九一八’而作的两篇文字“戰時日寇在東北的壓榨”和“英勇鬥爭的抗日联军”,说明敵人在东北的加緊搾取對于他的侵華戰爭有甚麽作用,以及東北義勇軍對敵軍是怎樣一個威脅,很能够帮助我們理解东北与抗戰的关係。“人物素描”的對象是日寇搾取東北的兩個最重要的工具,也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近来日本對華活動又是十分緊迫的姿態。華北日領會議之後,繼以華北驻屯軍幹部幕僚會議,现任軍事參議官高橋、末次、阿部三大将來華考察之外,更有陸軍軍務局軍事課長柴山和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永津的訪問。據說這些會議,考察和訪問所得的結論,都将  相似文献   

7.
兩個美國     
自六月二十一日的费城共和党大会開始,到七月二十三日在同一地區的進步黨大會為止,仅在這麼短短的一月之間,兩個面貌完全不同的美国,便营壘分明地呈现在世界人民之前了:一個是代表華爾街寡关集團利益、處處和人民作對、步步走向戰爭的兩黨右傾政府的美国;另一個是要求恢復傑佛逊的光榮、罗斯福的理想、為和平繁榮而团结在華萊士周圍的進步人民的美国。固然,在美国历史上,不僅有过傑佛逊的美国、罗斯福的美国,而且也有过柯立芝的美国、胡佛的美国,然而,反動政府的美国和进步人民的美国之间的鴻沟,既是没有像今天這樣的深闊;而兩者之間的鬥爭,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普遍而剧烈。  相似文献   

8.
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团巳於三月中旬來到我國,擬作三個月的訪問,以便轉達朝鮮人民對兄弟般的中國人民的衷心感謝,介紹英雄的朝鮮人民在朝鲜停戰以後奮起進行恢復建設的鬥爭情形,参观中国人民的建设成就,並進一步巩固和發展朝中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誼團結和文化交流。訪华代表团以朝鮮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員會副委员长金应基为首,由各界代表五十餘人組成,代表中包括各民主黨派、社会團體人士、朝鮮人民軍戰鬥英雄、勞動英雄、?牴と恕⒛9犧r民、文化工作者等;隨代表团同來的還有由朝鮮文艺工作者一二百六十余人组成的藝術团。這一規模巨大的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团的来臨,是朝中兩國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誼團結的進一步  相似文献   

9.
兩個會議·兩種决策 歷史必須前進。向後倒退,是註定要失敗的。 圍繞在德國週圍的國際鬥爭,是兩種對立决策的鬥爭。一種是引領歷史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向後倒退的。怎樣才能判明某種决策是向前或向後的呢?我們的標尺便是雅爾達和波茨坦的兩個文件。根據這兩個文件,一方面要使歐洲實現普遍的和平,使人民獲得安全保障,並且得到德國由於侵略失敗而支付的賠償;一方面還要消除德國  相似文献   

10.
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緊隨着希特勒利用法西斯軍事舉動向西班牙人民進攻之後,希特勒即向自由的歐洲人民開始了血腥的進軍。西班牙軍事將领們的叛變開始於一九三六年的七月十八日,這一叛變事件的發生把西班牙人民推到了他們不能不用决心來面對着的十字路上。要嗎投降不抵抗,讓法西斯政府取得一個輕便的勝利,在我們的歷史上,扯起可恥的怯懦的旗幟;要嗎以我們當時所有的不平等的條件以及不能不付出的巨大犧牲,去迎接这一鬥爭。  相似文献   

11.
黑白丛书     
錢俊瑞主編美國的對華政策 漢夫著一角五分中國是世界的一環,中國局势的變化,在在受日本、英國,美國和其他列强的影響。本書以輕鬔的故事體裁,首先敍述美國各階層人民對華的態度,随後說明美國的國際關係及其對華政策的基础,以及門戶開放的真意義。最後指出美國中立政策對於侵略者的幫助,以及中國在對付主要敵人中應如何正確運用美國人民之友誼,以達到解放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 戰爭任務與戰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戰跟以前許多次國際戰爭有着一些顯著的不同點。首先,它跟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它不是兩個純粹帝國主義集團利益衝突的結果。由於世界上已存在着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蘇聯終於不得不捲入戰爭,戰爭真正成爲世界規模的,兩(?)陣線分明地擺列是出來:一方面是法西斯国家及其附(?)和寄生者的集團侵略,一方面是愛好自由和民主國家的聯合  相似文献   

13.
一 遠東问题的再清算华盛顿会议后,远东在帝国主义各国的谅解之下出現了一種均势的局面:代表这种均勢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一九二二年二月六日成立的九国公约。九国公约正式確定尊重中国的独立完整,和維持中国的门戶開放,為各国关于中国的应行遵守的永久政策,對帝国主義在远东的鬥爭,作了一次總的清算,緩和了十九世紀以来列强瓜分中国和在中国劃分勢力範圍的鬥爭;使遠東局勢,獲得暫时的穩定。  相似文献   

14.
在巴黎會議中,義大利靠着一位生长南梯洛爾的政治家,從盟国那兒赢得較好的和平。這位義大利首相加斯貝里(Alcide de Gasperi)在十七歲時就開始他的政治生涯,那時,他為着收復義大利的失土而鬥爭。现在他已六十五歲了,仍舊為着同樣的目的奮鬥着——因為盟國提出了對義大利的領土要求。  相似文献   

15.
馬歇爾將軍返華府後,曾於一二月十六日招待記者,發表關於中國民主團結問題的談話。他坦率地指出:爲了中國政治團結的前途,國民黨必須完成其真正放棄其作爲統治機構的大部份權力之職責;但同時他又‘深覺此事極端困難’。 馬歇爾的話不幸而言中。因爲開了半個多月國民黨二中全會,結果由於頑固份子的操縱,竟然作了違反政治協會會議的决定。我們知道二中全會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京滬火車上的头等車廂中,客甲,客乙和一位美国記者對坐着。客甲是上海某報的編輯,客乙是在南京某机关做事的,美記者是一位free-lance(不固定担任某一報紙通訊员)的作家。三人都是由上海去南京的。客甲和美記者在上海有過一面之缘,車开動後,兩人随便談起來,後來客乙也插入了,話題轉到了當前時局和美国對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三月十四日,蘇聯各族人民都懷着無限歡欣和信任的心情,參加了第四届最高蘇維埃的選举。這次選舉對於蘇聯全國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因為它是在全體蘇聯人民為祖國的進一步繁榮,為國民經濟的新的高漲,為不斷提高勞動人民的物質福利而奮鬥的情况下舉行的;它是在苏维埃國家积极爭取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爭取巩固世界和平,反對企圖發動新戰爭的反動和侵略勢力的情况下舉行的。由蘇聯憲法所確定下來的蘇聯選舉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体表現,也是世界上最民主的選举  相似文献   

18.
問:您認爲戰後中日關係正常化的阻礙是什麽?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已有九年多了,但是中日關係一直沒有正常化.因爲美國在奴役日本民族,日本國家還沒有得到獨立,美國竭力阻礙中日關係的恢復正常.美國好戰分子想利用日本反對中國,達到它侵略亞洲和獨霸世界的目的.日本某些人士在美國好戰分子指使之下,也頑梗地採取與中國人民爲敵的態度.一九五一年九月,在美國壓迫之下,日本政府簽訂了排除中蘇和主要亞洲國家在外的所謂舊金山「和約」.第二年,日本政府又和蒋介石賣國集團締結所謂「日華和約」.日本政府無視中國人民所選擇的政府  相似文献   

19.
一、戰爭与美国——南北戰爭——美西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世界中的美国——美国的地理形勢——從孤立政策到国際合作——美国的經济武器:租貸法案——世界基地網 三、戰後美国政治——民主黨和共和党——從罗斯福到杜鲁门——勞工力量的增长——一九四八年的選舉 四、美国外交政策——對於美洲各国——對於英国和法国——對於中国日本及蘇聯的關係——對聯合国的態度  相似文献   

20.
世界点滴     
海軍包辦對華政策 羅斯福‘新政’時代的內長是伊克斯(Harold Iekes),是在華萊士事件以前和杜魯門總統發生衝突而脫離政府的。伊氏比華萊士右得多了,但是他最近成了對於美政府政策最猛烈的攻擊者。十一月十八日伊氏發表一文,刊载各報,攻擊美國對華政策,說‘執行美國政策者,現在是海軍部而非國務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