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特色鲜明的一个支系,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在现代社会,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基于百度指数,以“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为检索关键词,对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总体较高,“客家菜”与“客家围屋”网络关注度年度的增长过程变化幅度较大,“客家话”与“客家人”网络关注度的增长过程较平缓,“客家山歌”网络关注度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省(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客家文化传播中,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开发有利于客家文化传播的网络应用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3.
“娭毑”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ηai33①的词音;“”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客家人普遍重视楹联,喜欢楹联,千百年来客家楹联继承并弘扬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昭示了客家民系的精神.新时期以来,客家楹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扩展取材范围,增大表现功能,反映了客家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以客家为题材的小说描绘了居住在山乡和侨乡的客家人,特别是客家妇女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客家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客家人既保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客家谚语论述了客家人在“家”意识方面传承了汉民族的传统又有了自身民系的文化特点,从家意识的情感和意愿两个层面去透视客家人的家意识,展示了客家人是如何爱家、恋家、念家、发家、顾家和护家的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主要居住在粤东北和闽西一带.客家人秉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并在历次的大迁移中吸收了客居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意示着客家人的历史、现实与思维.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在家乡客都嘉应州生活多年,自幼就受到客家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特别是客家民歌的熏陶,使他敢于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理论。客家民歌的风格使黄遵宪的诗作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色。客家民歌,特别是客家山歌对黄遵完的诗歌理论的提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子的子女”及“孙子的孙子女”这两个称谓的方言用词比较复杂,存在着多层次交叉的现象。这两个称谓的方言词来源有两种:一是秉承古词用法;一是古称谓词指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论是潍坊方言中主要人际称谓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祖父母、父母等主要称谓对象,各县市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用词;另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爷爷”、“爷”等同一个称谓词,各县市区往往又代表着不同的称谓对象。本文就潍坊方言中人际称谓存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3.
梅娘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紧紧围绕女性主题展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形态各异的男性形象,即父亲、丈夫、情人和包括婴孩、侏儒、好色成癖的男性等其他男性形象在内的四大系列六种类型。借助这些男性形象,梅娘巧妙地完成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与批判,实现了对女性主题全面而独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亲属称谓的共用指语言词汇系统中对不同类的亲属使用同一个称谓.亲属称谓共用与同类亲属不区分年龄长幼而合称不同,也与亲属称谓的借用有别.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的称谓共用包括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共用称谓、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共用称谓、血亲与姻亲共用称谓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的转化使"非正常性"入赘婚具有了"正常性"迎娶婚的亲属称谓特点,从而确定了入赘者的社会身份,构建了以宗亲为原则的父、子、兄、妹等亲属关系结构,完善了以姻亲为基点的姑、姨、舅、甥等亲属关系网络,从而确定了社会广泛认可的亲属体制,巩固了婚姻家庭的社会性和生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17.
亲属称谓是词汇系统中颇具特色的主题集合之一。本文分别从“长辈”、“平辈”、“晚辈”、“其它”四个方面归纳了吉安方言的亲属称谓,并分析说明了其特点及一些特殊称谓词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岳阳柏祥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有“长辈”、“平辈”、“晚辈”三大类,经考证该方言称谓词有些沿用古代亲属称谓词。该方言称谓系统中最具特色的是称谓词性别异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沿用古代称呼的传统并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息息相关;而其中之“二”,除一面彻下以统合结构与节奏之“多”,一面彻上以归根于“一(0)”,凸出一篇之主旨、韵律与风格等,发挥彻上彻下之功用外,也用于指核心结构之阴柔或阳刚属性,可以说乃关键性之“二”,居于既能收束又能发散的地位,在其它各辅助结构(多)的支持下,形成“调和”(阴柔)或“对比”(阳刚)。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服务缺位、拖欠工资、权益缺乏保障、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农民工素质偏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实施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农民工权益、创建农民工工会组织、发挥农民工阶层的政治作用等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